闫大伟
摘 要:涨跌停机制的设置初衷一是为了防止股票交易价格暴涨暴跌,二是抑制投资者的过度情绪,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涨跌停机制会将投资者的过度情绪后延,尤其涨停板的股票更容易得到投资者的追捧。本文通过对中国A股市场部分涨停股票的后5个交易日的交易数据进行研究,发现该类型股票出现正向收益的概率远远大于负向收益出现的概率。
关键词:股票市场 涨停效应 收益率
中图分类号:F83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7(b)-050-02
1 引言
涨跌停机制的设立起源于国外证券市场,当时设立的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股票价格暴涨暴跌,抑制投机现象发生。具体规则是对每一支股票当天交易价格的涨跌幅度予以限制,在当前交易日中上下最大波动幅度为前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百分比,如果超过该幅度,则停止交易。
中国股票市场的涨跌停机制是从1996年12月16日开始在沪深两市对A股、B股同时实施的。涨跌停机制规定,除上市首日涨幅最高可达44%之外,其他交易日内的交易价格相对上一個交易日收盘价格的涨跌幅度最大不可超过10%,经过特别处理的股票涨跌幅比例限制为5%(如ST类股票)。当股价达到涨跌停机制规定的幅度后,虽然交易不完全停止,但只能以规定涨跌幅度之内的价格进行交易,直到当日收盘为止。
目前对于涨跌停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该机制是否起到了稳定股票价格作用,二是是否真正抑制了投机。Kim和Sweeney(2000)首次研究了涨跌幅限制对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影响,阮永平和廖建斌(2005)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涨跌幅限制影响知情投资者交易行为,本文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涨停板股票正向收益的概率问题。
2 研究样本数据
2.1 选取周期
在数据选取周期上,选择了2016年11月1日至2017年5月31日之间沪、深两市7个月内的成交数据,这样选择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最近交易周期内的数据对研究结论的价值性更高,二是在所选周期内大盘运行基本平稳,处于箱体震荡状态,基本排除了由于大盘的暴涨暴跌所导致的对于研究结论的影响。
对于大盘的整体运行情况,若将其放在18个月较长周期中观察,可以发现在周期内,指数的运行趋势处理小幅震荡状态,基本运行平稳,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这一结论也可以通过大盘的具体运行数据加以说明,在所选周期内,大盘整体上涨了16.69点,涨幅0.54%,涨跌幅度非常小。
2.2 选取类型
在进行样本数据类型选择之前,需要先对涨停板股票进行简单归类,具体类型如下。
2.2.1 热门概念类型的股票
比如近期热炒的雄安题材股票,由于相关利好出台,该板块中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涨停板股票。此类股票在我们样本量选取的范围内。
2.2.2 新股、次新股
由于中国A股市场整体市盈率偏高,新股上市后,会出现连续多个一字线涨停板。此类股票的上涨具有非理性表现,且投资者几乎买不到,因此该类股票不在我们样本量选取范围内。
2.2.3 资产重组成功后复牌的股票
通常资产重组成功的股票,复牌后都会出现多个一字线涨停板。但该类股票除非投资者在重组停牌前买进,否则复牌后仍然没有机会买入,故此类股票也不在我们样本量选取范围内。
2.2.4 业绩超预期类型股票
上市公司在年报正式披露之前,相关研究机构会对其进行业绩预测,有些业绩超预期的股票会被资金追捧,从而会出现涨停板。此类股票在我们样本量选取的范围内。
2.2.5 超跌反弹类型的股票
有些股票由于短期利空会出现急速大幅度下跌,导致股价被低估,公司出现套利空间,此时会有大量资金发现并追逐使其出现涨停板。此类股票在我们样本量选取的范围内。
2.2.6 突发利好消息的股票
股市中有些知情投资者可以提前捕捉到相关股票的利好消息,从而大量买进,造成涨停板出现。此类股票在我们样本量选取的范围内。
2.2.7 技术层面整合到位后的股票
一部分股票由于公司基本面不错,相关技术形态整理得较好,会不定期出现涨停板。此类股票在我们样本量选取的范围内。
针对上述类型的涨停板股票,在选择时的原则是减少特殊类型涨停数据对整体结论的影响,故剔除新股、次新股以及资产重组成功后复牌的两大类股票。
2.3 选取样本量
在符合上述选择类型的前提下,在选定的交易周期内,随机选择100支股票的涨停数据作为研究的样本量。
2.4 选取规则
由于涨停板股票通常带有“强势股”的标签,我们希望发现涨停之后的后续几个交易日相关的收益情况,所以样本数据选取了涨停后的5个交易日的交易数据。
选择涨停后的5个交易日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交易周期太短无法形成有效的可指导性结论;二是股民性追逐强势股票的群体性效应的有效时间通常为一周左右,如果选取周期太长则可能影响研究结果。
另外,ST、*ST类型的股票不在本次研究范围内,所选样本数据无此类型数据。
2.5 数据内容
在随机选择的100支股票中,统计每支股权涨停后的5个交易日相对于前一个交易日的涨跌幅度数据,正收益用正数表示,负收益用负数表示,并保留两位小数。下列为所选样本量的100支股票名称及股票代码,限于篇幅,具体涨跌幅数据不在此一一呈现。
100支股票名称如下:浙江东日、华锋股份、神思电子、汇中股份、能科股份、信隆健康、超讯通信、大晟文化、凯盛科技、欧比特、安纳达、濮阳惠成、沧州大化、中昌数据、西藏天路、龙溪股份、上海凤凰、湖南天雁、彩虹股份、金瑞矿业、实达集团、天津磁卡、杭州银行、建设机械、龙江交通、安德利、中材节能、网达软件、超讯通信、东方热电、全信股份、易事特、黄山胶囊、陕西金叶、赛为智能、恒信移动、上峰水泥、宝鼎科技、常山股份、北京利尔、宜通世纪、汉鼎宇佑、黑猫股份、智飞生物、天赐材料、利君股份、康耐特、金轮股份、天壕环境、光力科技、中航三鑫、中亚股份、溢多利、襄阳轴承、奇正藏药、闽东电力、华灿光电、华宏科技、恒通科技、民和股份、河池化工、当升科技、潜能恒信、红旗连锁、申科股份002633凯发电气、和顺电气、电光科技、深赤湾A、道明光学、红相电力、徐家汇、雷柏科技、坚朗五金、朗源股份、远东传动、南京港、力源信息、九鼎新材、永安林业、金马股份、宝色股份、东北制药、新亚制程、海波重科、富临精工、百川股份、金路集团、北化股份、同洲电子、光环新网、北新路桥、中房地产、龙大肉食、雪榕生物、豫能控股、特一药业、四川美丰、渝开发、浙江世宝。
3 实证研究分析
3.1 最大涨跌幅及平均收益分析
本研究采用静态统计法进行,对选定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第1个交易日中,涨幅最大的股票为10.22%,跌幅最大的股票为-8.17%,整体收益为2.08%;第2个交易日中,涨幅最大的股票为10.23%,跌幅最大的股票为-7.78%,整体收益为1.09%;第3个交易日中,涨幅最大的股票为10.04%,跌幅最大的股票为-9.51%,整体收益为0.88%;第4个交易日中,涨幅最大的股票为10.00%,跌幅最大的股票为-10.20%,整体收益为-0.10%;第5个交易日中,涨幅最大的股票为10.03%,跌幅最大的股票为-10.01%,整体收益为0.06%;整体单支股票最大涨幅为32.64%,最大跌幅为-12.52%。整体收益率为4.01%。
通过上述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在涨停后的5个交易日中,整体出现正收益的有4个交易日,占比75%,最大收益为第1个交易日的2.08%;整体出现负收益的有1个交易日,占比25%,负收益为-0.10%,而且越往后的交易日正收益率越低。假定某位投资者在涨停当天买入了上述100支股票,则持有5个交易日后,整体收益为4.01%。
3.2 正负收益比例分析
对选定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第1个交易日中正收益的股票数量为71支,占比71%,负收益股票数量为28支,占比28%,零收益股票数量为1支,占比1%;第2个交易日中正收益的股票数量为54支,占比54%,负收益股票数量为46支,占比46%;零收益股票数量为0支,占比0%;第3个交易日中正收益的股票数量为50支,占比47%,负收益股票数量为28支,占比28%,零收益股票数量为3支,占比3%;第4个交易日中正收益的股票数量为49支,占比49%,负收益股票数量为50支,占比50%;零收益股票数量为1支,占比1%;第5个交易日中正收益的股票数量为47支,占比47%,负收益股票数量为52支,占比52%;零收益股票数量为1支,占比1%;5个交易日中,整体100支股票,正收益69支,占比69%,負收益31支,占比31%,零收益0支。
通过上述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涨停后第1个交易日正收益比例高达71%,第2个交易日快速下降至54%,下降幅度为24%,后逐渐下降,到第5交易日下降至47%,正收益占比随着交易增加逐渐降低,整体呈下降趋势;涨停后第1个交易日负收益比例最低为28%,第2个交易日快速上升至46%,上升幅度为65%,后逐渐上升,到第5交易日上升至52%;零收益的情况极少出现,负收益占比随着交易增加逐渐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整体出现零收益的概率在目标样本数据中为0;整体出现正收益的概率是负收益概率的1倍左右。
4 研究结论
涨停板股票由于自带“强势股”特征,容易导致投资者从心理上产生购买欲望,进而出现购买动作,并由此产生群体性追捧效应,该追捧效应的出现,促使涨停板股票产生正收益的概率大大增加。
通过上述统计分析结果论证,在不考虑极端事件(突然提升交易印花税比例等)影响的情况下,通常情况下的涨停板股票,在涨停后的5个交易日内出现正收益的概率要远远大于负收益出现的概率,从选取的样本数据来看,正向收益概率接近70%,而负向收益概率为30左右。
假定投资者在总资本不变的情况下,分散购买特定数量的涨停板股票,如无意外情况出现,则该投资者获得正向收益概率近70%,是负向收益概率的2倍左右,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实投资者之所以追捧涨停板股票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 Kim K A,Rhee S G.Price limit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the Tokyo Stock Exchange[J].Journal of Finance,1997,52(2).
[2] 阮永平,廖建斌.涨跌幅限制效应与知情投资者行为[J].暨南学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