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弟,荆翡
摘 要:将活态传承的方式融入高校民间美术课堂,辅之以“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手段,能够使课程建设创建以保护和传承为基础、以新媒体的运用为手段、以地方特色项目为内容、以全程动态记录为考核手段的民间美术课程教学框架,借助"互联网+"具备的高效率、大容量、良好的视听效果,快捷开放的信息资源和互动的教学功能等特点,丰富美术课堂的教学形式,为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可能。具体来说,可以从创新教学方式,提升课堂魅力;创新教学方法,激发课堂活力;创新传播和考核手段,发掘教育潜力三个方面着力,实现地方民间美术课程的创新性教学,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
关键词:民间美术;地方高校;活态传承;非遗;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1-0041-04
Abstract: If the method of living transmission is introduced into the class of folk art in the universities, by combining the transmission method of "Internet +", teaching framework of folk art will be established in another way. Such kind of teaching framework will take the usage of new media as tool, regard the local specialty as the content and use dynamic record as the assessment method. "Internet +" enjoys the following features: high efficiency, large volume and sound visual effect, rapid and open information resource and interactive teaching function. Such features can provide various teaching patterns for art class and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ctivity. To be specific, classroom charm can be improved by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 and classroom vitality can be stimulated by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 If we upgrade the transmission and assessment method, we can explore the potential of education and make innovative teaching of local folk art possible, which will provide better service for local economy and culture.
keywords: folk art;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ving transmiss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novation
民間美术是我国一切美术之源,被称为人类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日益被重视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关注目光投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民间美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形象反映了不同民族和地区在传统文化、信仰、习俗等方面的联系和差异。然而,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文化的强势冲击,加上流通量小、传承人流失、消费群体单一等原因,民间美术的传承一度面临困境,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倾轧,其原本依托的生态环境也已经或逐渐被破坏殆尽。
作为美术教师和美术工作者的摇篮,地方高校在民间美术传承方面肩负着义不容辞的重任,而目前高校民间美术课程的教条化、纯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实践中采用活态传承进课堂的方式来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邀请连云港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课堂传授技艺、我院教师辅助教学,对一些不便在课堂开展教学的项目采用带领学生进传承人工作室的方式进行民间美术教学工作。除此之外,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通过“互联网+”及其带来的网络辅助教学方式,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形式,利用网络具备的高效率、大容量、良好的视听效果,快捷开放的信息资源和互动的教学功能等特点,为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探索路径。将活态传承的方式融入高校民间美术课堂,辅之以“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手段,能够使课程建设创建以保护和传承为基础、以新媒体的运用为手段、以地方特色项目为内容、以全程动态记录为考核手段的民间美术课程教学框架,实现地方民间美术课程的创新性教学,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具体来说,我们的创新实践主要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一、创新教学方式,提升课堂魅力
教学方式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与以往的教学条件不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每个掌握基础操作的学生都能从网上获取海量信息,作为大学生随身携带的通讯工具,手机帮助学生更为便捷地获取知识,这种现状使课堂上的“低头族”越来越多,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成为很多老师站上讲台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袁贵仁提出:“要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深入掌握不同阶段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必须形成的核心素养,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掀起一场‘课堂革命,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支撑。”这些要求意味着我们教育的改革将会向着更为纵深、更接地气的方向发展。对大学课堂而言,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提升课堂魅力,让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新颖的教学方式拥有神奇的力量,是学生对课堂的“第一印象”。它能够给课堂带来精气神,只有课堂精彩了,教学的内容精彩才能呼之欲出。
“互联网+”语境下地方高校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方式创新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努力:变讲授为互动,变理论为实作,变课内教学为课堂内外相结合。
讲授到互动的转变:高校民间美术教师通过简明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课本理论知识,是一直以来被沿袭的传道受业解惑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系统地掌握民间美术学科框架和知识要点,缺点在于有些老师为了教学进度而牺牲了与学生互动讨论的时间,难以掌握学生的接受水平和接受效果,因此很难产生理想的学习效果。互动包括课堂上互动及课外互动。课堂互动指的是邀请民间美术传承人进课堂,让学生和传承人就该艺术门类的形态、创作步骤和疑难问题进行一对一的解答,直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课外互动则可以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利用新媒体创建课程公众号,师生可以利用网络与传承人及讲授课程建立沟通链接,课堂上没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利用课外的时间来解决,提升学习效果。
书本到实作的转变:民间美术本身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要求老师不仅要上好理论课,更要上好实践课。然而目前高校的民间美术教学,始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表现在设置了民间美术实训室、安排了实践课的学时,但基本上形同虚设,缺乏具体操作的机会。从教师层面讲,民间美术的任课教师多缺乏民间美术工艺的实作经验,很多老师对实践性教学的开展抱有畏难情绪,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没有能够积极推动实作训练的开展。活态传承的方式能够有效避免这一弊端,邀请民间美术传承人进课堂,手把手地将经年累月积累的丰富经验传授给学生,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形式,有效避免了高校民间美术课堂缺少实践的弊端。
课内到课内外结合的转变:民间美术对学生的最大吸引力来自于其“接地气”的特性。就民间美术教材而言,大多数教材都没能做到与时俱进,从内容到形式反映民间美术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变化,教材只能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很少回答“为什么”和如今发展“怎么样”等问题,这样的教材难以调动大学生兴趣,使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民间美术传承人进课堂、带学生进传承人工作室等活态传承方式和利用网络课程建设链接相关资源的方式能够弥补教材内容滞后的不足,参观、参与制作的学习方式也能够让原本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和技艺变得生动直观起来,学生爱学爱听爱动手,学习热情被最大限度调动起来。对学院教师而言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积累的资料和思考形成教材也能成为记录地方民间美术成果及发展的宝贵资料。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课堂活力
大部分地方高校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大班上课、照本宣科,教师即便运用了PPT教学,也只是课本内容的机械搬运,将黑板换成电脑屏幕,知识的传授还依赖于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其个性化思维和对知识技能的好奇心受到压抑,使很多学生只为得好分和混文凭而学,热衷于书本知识或标准答案的死记硬背和考试技巧的获得,这样的现状对重视实践技能提升的美术教学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迫切需要我们变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的变革,不仅直接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是高等教育改变社会形象树立好口碑的着力点。不善用科学方法施教的教师必然导致学生不能享用先进教学方法,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没有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无法将先进教学方法的“红利”带入到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在实践中十分重视先进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积极将民间美术课程的开发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相结合。
“互联网+”语境下民间美术活态传承融入高校课堂最明显的优势是能使教学方法实现由传统教学媒体到新媒体的自然过渡。传统媒体时代,民间美术课程的实践教学展开会受到硬件设施(缺少配套设备)及软件操作(教师缺少相关经验)方面的影响而相对难以展开,在“互联网+”时代上述问题将不再成为困难。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人机的便捷对话和简单的操作为其在教学过程的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基于学生对新媒体有天然的亲近和认同,教师可以在课前跟民间美术传承人商讨如何结合热点话题创设课程的导入部分,将贴合社会和时代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授课形式。此外运用新媒体来组织课堂教学和考察学习成果也是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方面。如将蓝墨云班课、校友邦等APP软件组织课堂和课后教学,通过其中的“签到”“作业、小组任务”“日记、周记、月记”“投票”“头脑风暴”等板块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预习、学习、复习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数据化记录。
除了课程应用软件外,微博、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系部网站等媒体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民间美术的实践平台。在实践中,我们鼓励师生利用学校、学院、个人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号以及网站来进行民间美术课程的学习推广和总结,这样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对学习内容的实践锻炼、总结反思机会,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对新媒体的适应和应用能力。
此外,教学方法的创新还利于对学生三创教育的开展。将课程学习和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堂上通过学习制作的民间美术作品利用网络平台销售,提高学生学习和创作的热情和兴趣,在创意制作的过程中融入和加深对传统工艺现代设计的理解,让民间美术为更多人所知所爱,焕发出新的光彩。
三、创新传播和考核手段,发掘教育潜力
如何借助网络传播手段,将民间美术课程建设通过新型传播方式实现与学生的良性沟通、创新课程考核手段也是我们一直在积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在民间美术传承人进课堂为学生传授技艺的同时,我们安排学院相关老师听课和记录,将传承人授课内容以图片和影像方式记录下来,经过剪辑制作,上传到课程网站,结合弹幕的方式,以开放的姿态,让学生听课评课,在互动的过程中,听取学生意见,改进和提升教学效果。邀请民间美术传承人进课堂、带领学生进传承人工作室的过程中,我院教师以课堂活动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在传承人和学生之间发挥对话桥梁的作用,课前和传承人沟通,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一些年纪偏大、只能采用方言授课的传承人,我院教师对其讲授过程中的语言进行翻译解释,对传承人没有介绍到的该美术门类的知识点和相关知识链接,我院教師负责给学生讲解,帮助其更为深刻地理解民间美术理论、学习民间美术技艺。在辅助传承人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实现了深入一线锻炼的目的,在与学生一起学习民间美术技艺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对活态传承融入地方高校民间美术课程教学的规律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教学理论,将这些思考总结成文章,通过自媒体、公众号等形式发布,同时将这些内容充实到民间美术课程网站的建设中去,将上述内容建设成果与本地民间美术博物馆、中小学、非遗文化研究所网站资源建立链接,实现资源共享与课程教学成果的推广。
在注重教学过程创新的同时,我们也没有忽略运用互联网对活态传承融入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检验和教学成果评价。我院教师与民间美术传承人沟通,根据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任务安排,如某个民间美术门类的图案搜集、文化根源或本地建筑或设计中对该类美术形式的运用等,在课程APP端发布任务,学生接到任务在指定时间内收集资料完成任务,将作业上传至平台,教師将收集的资料归纳整理,在课堂上做点评的素材。课中,学生利用多媒体手机将学习过程拍摄成小视频或者照片记录下来,以日记、周记、月记等形式完成对所学内容的整理和思考,上传至课程平台,接受老师批阅。课程结束时,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资料,利用拼图软件或者排版软件,将所学所思所想所感以文字加图片的形式制作成学业报告书,打印出来,形成学业记录,作为老师打分的依据,完成对这门课程学习成果的记录,上传至课程网站还能成为展示课程建设的宝贵资料。
这些做法改变了以理论背诵和论文撰写为主的考试方式,扭转了高校民间美术课程教学内容单一无特色、教学方式以理论讲授和图片传播为主的现状,创新了考核评价主要依赖理论背诵及论文撰写的形式,在做到广受学生欢迎的同时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通过亲自做、亲自记,动手能力有效提升,实现了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心态转变。
上述三个方面是我们在实践中采取的民间美术课程的创新尝试,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一直坚守三个原则:
1. 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练就工匠精神。很多优秀的民间美术形态能够历久弥新,就是因为传承人能够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中保持初心,以传承和发扬传统技艺为第一要务,练就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让古老的手工艺在互联网时代吸纳更鲜活的文化因子,焕发新的魅力。我们在课前课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单学习传承人的技艺,更要从传承人的经历和阅历等方面广泛吸取养分,培养工匠精神,这对学生而言在民间美术创作或是专业创作的“匠心精神”养成都是十分有益的。
2. 重视核心技艺的知识产权保护。我市民间美术传承人普遍缺乏品牌意识和品牌保护意识,民间美术作品的“原真性”和从业人员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搭乘互联网的快车,民间美术作品推广销售进入电商渠道,想产品不被“山寨”,最好的办法就是为传统技艺套上知识产权这一“金钟罩”,帮助传承人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作品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使地方民间美术实现有序可持续发展。从教育角度,我们通过活态传承加强对民间美术的专业教育,培养更多传承人;从产业机制,要改变“以制作人为主、脱离市场需求、分散营销”的民间美术工艺品加工制作现状,使民间美术工艺向设计产业、时尚产业和当代生活空间进一步延伸,这也是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仍需重点着力的方向。
3. 运用大数据提高艺术创作的市场价值。互联网的出现,避免了民间美术工艺品线下交易的盲目状态,使卖方对消费群体的需求有了解,解决了市场同质化严重的问题。除了手工艺品销售方式的变化和创作者利润的增加,民间美术与互联网融合的更大意义在于,通过电商平台,传承人和制作者可以在线收集准确的消费数据,根据市场的需求来把握创作方向,进而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工艺、努力创新,开拓发展的新局面。“互联网+民间美术”的搭配方式不仅符合互联网思维中的跨界理论,也是民间工艺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这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意识,也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民间美术能够实现长足发展的必然要求。
“互联网+”在给美术教育带来空前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引发一些制约美术发展如审美趣味的降低、平庸作品的泛滥等问题。我们的教育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创造新的传播和交流手段,也要尽可能避免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让互联网真正成为帮助民间美术与教育行业互联、互动、互助的全新力量,带动民间美术自此觉醒,铸就全新的艺术时代。
参考文献:
[1]钱穆.民族与文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12-78.
[2]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艺术活态传承与文化共享[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63-87.
[3]陈卫和.刘宇新.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18-33.
[4]陈雅玲.怎样开发利用美术课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2-102.
[5]单霁翔.民间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8-29.
[6]王海霞.民间工艺美术:民俗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23-162.
[7]Hermann Bausinger.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7-61.
[8]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艺术人类学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42-67.
[9]李鸿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美术的活态传承研究[J].文艺争鸣,2014(04):23-24.
[10]赵曰朋.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分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2(08):48-49.
[11]方李莉.论“文化生态演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系[J].美术观察,2016(07):06-07.
[12]高小康.传统艺术活态保护与当代美学建设[J].文艺研究,2013(0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