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初探

2017-05-30 15:21:36蔡文娟
科技风 2017年3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理论方法

蔡文娟

摘 要:水土保持措施是应对水土流失问题的一个或一系列方法,评价这种措施的适宜程度,就是适宜性评价。本文对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进行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分别进行了考虑,指出了相关概念、理论及方法的不足,并对此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水土保持;适宜性评价;理论;方法

一、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理论

(一)土地适宜性

土地适宜性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它与该土地的用途有着密切的关系。土地用途与土壤类型的匹配程度,就是土地适宜性概念。因此一块土地的适宜性是何种程度,取决于该土地的用途,且与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水土保持措施来说,土壤自然属性与土地适宜性是保证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重要因素。水土保持措施实际上需要考虑多种不同的因素,并将其综合在一起后才能找到实行措施和检查结果的方向,它对于社会、经济和生态都具有重要的功能。因此,具体来说,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具有多种不同的分类,多目的评价和单目的评价,经济评价、定量评价、定性评价等。根据评价所依据的标准不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类型也不断随之变化。由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标准是人,或者说,是人是否能够将特定土地用于特定用途,且何种意义上对该土地进行利用,能够利用到什么程度,这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土壤资源评价。但是在实际应用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又倾向于对土壤的自然适宜性进行评价,即以土壤改善和恢复的程度为标准。

(三)存在的问题

对于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的研究,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整体研究比较薄弱。这主要在于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还有所欠缺,其中对于措施的采纳程度和保存率的研究还比较初步,相关的理论还有待深入。其次对于适宜性评价的方法还需要在可操作性方面加强。此外有关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丰富,缺乏对多种配置体系之下水土保持措施与水土资源相关性的研究。目前需要对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配置进行模式化研究,以便应用于不同区域的情况之下。此外对于优化配置的标准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水土与自然、社会环境下的反馈关系也是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的内容。

二、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一)适宜性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如果说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以人的使用为标准,那么适宜性评价就是在以水土的利用为目的的基础上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状况进行的评价。而进行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目的也就在于衡量水土保持措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对土壤环境进行改造、改善和恢复的效果,以便为水土保持措施的持续开展提供理论依据,为进一步防止水土流失以及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数据支持。由于土地适宜性的相对性,在进行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时候,也应当注意具体与一般性原则,考虑其差异性,提升其针对性,重点在于因地制宜。

(二)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方法需要从整体出发到达具体,再综合总结。

在进行具体的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时候,首先需要确定被评价的目标,从而构建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体系,并使这个体系具有多种层次,以便适应具体和一般性原则。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使评价体系中指标的建立基准之一,并在此基础上考虑水土保持的效果和效益。当地环境与主要用途始终使评价体系的参考因素。

然后,在进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实现程度为根据进行评价。其核心应当是生态效益即水土保持效益的实现程度,具体指标如含沙量和减沙效益,保土率和侵蚀指数等,对具体水土保持效益进行衡量。土壤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具体如肥力、元素含量、植被等。应当注意在进行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时候不可单单局限于水土保持措施实行的单一地点,应当广泛联系当地的水文地理、地形气候条件,从更宽广的角度考虑生态效益问题,并将土壤指标分析为长期的与短期的,静态的与动态的,从大尺度上监测土壤质量,全方面衡量生态效益。

此后引入人的因素,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考虑其中,具体指标如产值和产量等。这需要从具有代表性的农户、地块和流域入手,进行评价。一般采用抽样方法,同时也可以与政府統计数据进行比对和验证。此外还有经济计量模型、回归法、分析法等多种经济学方法可供评价使用。

(三)水土保持措施的采纳程度

此后,要对水土保持措施的采纳程度进行分析。目前对措施的采纳程度,从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来衡量水土保持措施被采纳的程度是较为常用的方法。它的好处是定量分析,对于采纳程度的结果可以给出一个易于比较的结果。对于特定地点采纳不同措施后,利用水土的保持率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就可以得到水土保持措施的采纳程度。其次,水土保持措施对于水土保存具有持续效果的年限也是用来评价措施的采纳程度的一种良好做好,可以方便地找到最有措施。

(四)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配置

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配置是近年来适宜性评价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考虑的是土壤资源利用的合理程度、水土流失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以便采取联合方案对该地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综合治理。这需要对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的各项指标实行标准化,这样才难得到多种水土保持措施之间的最优组合。

三、思考

通过单一的评价方式和体系对措施的适宜性进行评价或许是不足够的。对于措施的适宜性,我们必须考虑实施措施前该措施或这些措施在当地使用的适用性,即在该区域的土壤地形条件、自然环境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下实行该措施的可行性。而在实施措施之后,我们又应当考虑措施实行的效果,即其在水土保持方面的效益、环境改善与生态建设方面联动的效益,以及对于社会环境条件(如收入、生产率、就业率等)的改善程度。对措施实行动态的评价,这或许是比较合理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孙莉英,蔡强国,陈生永,和继军.东北典型黑土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J].水土保持研究,2012(03).

[2] 代富强,刘刚才.紫色土丘陵区典型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1(04).

[3] 孙鸿烈.我国水土流失问题与防治对策[J].中国水利,2011(06).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理论方法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02: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