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互联网思维,深入推进智能化社区警务

2017-05-30 10:48石宏
派出所工作 2017年3期
关键词:巴南区警务群众

石宏

社区警务工作是最基层、最基础的公安工作,是各项公安工作的基石和支撑。如何在动态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背景下实现换挡升级,紧跟时代步伐,是当前社区警务工作需要思考解决的重大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持续推进,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海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的控制力和约束力弱化,突出表现为上门入户难、信息采集难、人员管控难,出现信息采集效率不高、漏登漏录,管控对象行不知去向、动不知轨迹,群众工作入不了户、交不了心等全局性、瓶颈性问题。

究其原因在于,传统社区警务赖以运行的社会基础和背景已不复存在:一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不仅人员流动性加剧,而且造成管理层级缺失,由原来“公安机关—单位(村社)—单位人”的三级管理为主变为“公安机关—社会人”两级管理为主,导致公安机关的直接管理对象倍增。二是社会形态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院坝被楼宇替代、邻里遭铁门阻隔,城市社区以地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被打破,“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导致社区民警熟悉辖区情况的难度倍增。三是社会业态从“以邻为壑”向“跨界融合”转变。“互联网连接一切”的特性使各行各业融合为一个整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度应用,根植于各行各业的社区警务如不与时俱进,容易与其他行业形成新的技术鸿沟,与社会主流脱节。同时,大数据已成为促进国家治理变革的基础性力量,其他行业升级换代产生的海量数据不能为传统社区警务所掌控,势必丧失治安管控的主动权。

实践证明,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为依托,以“数据自动采集、信息智能研判、结果自动推送”为核心内容的智能化社区警务,是适应动态化、信息化社会环境的必然要求,是打破传统社区警务“静态、封闭、被动”局限性的必要举措,是构建“动态、开放、主动”新型警务模式的必由之路。

重庆市渝中、巴南区公安分局秉承智能化社区警务理念,将传统警务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通过升级、开发、整合智能门禁、动态人脸识别、停车场管理、社会化采集、一线警务管理等系统平台,广泛拓展信息渠道、深度挖掘数据价值,有效破解了制约社区警务向纵深发展的全局性、瓶颈性问题,较之过去人盯人、面对面、人海战术式的传统做法,有着明显的优势。

基本特征

一是海量数据线上采集。以智能门禁、微卡口、摄像头等为信息采集终端,实现互联网与公安网数据交换,实时在线采集、存储证件、人像、车牌、手机等海量基础信息和动态信息,改变了过去先手工登记再上网录入的做法,实现了数据资源由人工采集为主向机器采集为主转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信息采集率,确保了信息的鲜活性、准确性、完整性。

二是各类线索自动推送。经格式化、标签化、逻辑化处理后的各类海量数据实时汇聚云端,与公安信息库数据碰撞比对,采取单网单一系统小数据分析与全网多系统大数据运算相结合的方式,自动生成、推送有价值的信息和线索,改变了过去人眼盯看、经验排查的做法,实现了人工研判向机器自动推送的转变。

三是警务工作实时在线。依托一线警务可视化管理平台和手持式互联网移动终端,通过百度或高德地图对社区民警或巡逻队员进行GPS网上定位,实时展示工作轨迹、勤务状态、警务绩效,并为信息上传、身份核查、指令下达、巡逻导航等一线勤务需求提供数据支撑,改变过去听取汇报、实地考核的做法,实现了警务绩效由主观评价向客观展示的转变。

四是服务群众个性定制。通过智能门禁,分析空巢老人、学龄儿童等进出楼栋的规律,及时发现异常,主动上门服务;通过RFID定位,自动感知安装感应芯片的车辆及智障人群等行踪,提供被盗、找失服务;通过手机APP,搭建点对点、键对键警民沟通交流平台,为群众提供警情发布、办理证照、咨询投诉等便民服务。

做法比较

一是工作理念方面。渝中区注重打造“互联网+社区警务”,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社区民警管理、基础信息采集和服务群众等方面,侧重于社区防控;巴南区注重打造“互联网+立体化防控”,将互联网、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五张网”建设,侧重于区域化、规模化、系统化社会面整体防控。

二是数据传输方面。渝中区的数据传输路径是:前端采集的数据——承建企业数据中心——党政信息网——公安数据库,侧重于政务网安全屏障作用和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巴南区传输路径是:前端采集的数据——承建企业数据中心——自动化情报生产平台——公安数据库,侧重于多维度、多层次数据的挖掘和整合应用。

三是建设模式方面。渝中区采取BT模式安装门禁系统,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先整体招标,由企业出资建设,再由政府分期支付项目资金,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巴南区采取“政企合作的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建设门禁系统、联网报警及社会视频共享接入平台、安防知识教育中心、RFID综合定位服务平台,企业通过在门禁APP中加载电子商务平台、向终端用户提供定制安防及定位收费服务等商业运作方式收回投资,政府将有限的资金用于老旧社区单元门、视频微卡口等建设,极大地减少了财政资金的投入。

四是推广形式方面。渝中区政府纳入数字化城市建设,由建交委牵头,发改委、政法委等部门参与,公安部门具体实施,在先期试点的基础上,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目前已在化龙桥地区上线运行;巴南区政府视为民生工程,由政府办公室牵头,综治、公安、房管等部门组织实施,统一规划,整体推进,计划两年内实现辖区全覆盖。

工作效果

自渝中、巴南区运行智能化信息系统以来,通过拓宽信息来源、挖掘数据价值,在人口管理、治安防范、破案打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人口管理更精细。依托智能门禁系统,通过“人、机、门”互动,“人、房”高度关联和开发新增人员自动识别模型,采集方式由敲门入户“求人”登记转变为居民“上门”自动采集,既提高了人口信息采集率、流动人口登记率,又减轻了社区民警工作量。巴南区运行以来,新采集常住人口全信息16万条,提高了人口管理精准度。

二是治安防范更严密。门禁、视频等手段自动抓取区域内人员的证件、相貌、轨迹等信息,形成有形或無形的治安防范“天罗地网”,提高了违法犯罪发现几率,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降低了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

三是破案打击更精准。通过大数据分析与人案关联技战法运用,为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判断案件性质、追踪行动轨迹、再现作案手段、锁定犯罪时空、缩小侦查范围、刻画犯罪嫌疑人提供了数据支撑,推动刑侦工作由过去的经验推断向精确制导转变。

四是服务群众更到位。通过个性化、定制化的上门、找失、咨询等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进一步密切了警民关系,提高了群众满意度。自智能化社区警务运行以来,渝中区化龙桥派出所辖区门禁系统推送空巢老人生活规律异常信息,工作人员根据提示信息上门关爱,在线收集意见和建议,回复政策咨询。巴南分局打造全市首个安防知识教育中心,向企事业单位、居民群众宣传先进安防理念,展示个性化、定制化的安防服务产品,提高群众自防意识,争取群众支持,群众对安防工作从之前的“消极观望”转变为“积极参与”,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作者系重庆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总队党委书记、总队长)

猜你喜欢
巴南区警务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奋进中的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HIV感染的警务预防与处置
以水魄理顺繁琐的政工人——记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检察院政治处干部赵昌光
为老百姓看好“钱袋子”——重庆市巴南区:一个监督政府预算的基层样本
暑假乐开花
警务实战训练教学中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