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活力视角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思考

2017-05-30 14:10魏晶晶郑志元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32期

魏晶晶 郑志元

摘要从城市活力视角出发,以合肥市滨湖新城为例,通过滨水景观设计与空间活力的关系分析,以整体景观框架及核心景观区域2个层级,分析了滨湖新城滨水景观设计的空间活力,及其对构建合肥城市活力圈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空间活力;城市滨水景观;滨湖新区

中图分类号TU984.18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32-0178-03

Rethinking Urban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Vibrancy—Taken Hefei Binhu New Town as a Case Study

WEI Jingjing,ZHENG Zhiyuan(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vt,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gy,Hefei,Anhui 23009)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vitality, taking Binhu New Town of Hefei as an example, and adopting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and space vitality, the space vitality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in Binhu New Town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efei urban vitality circle was analyzed from the 2 levels of overall landscape framework and the core landscape area.

Key wordsSpace vibrancy; Waterfront landscape of city; Binhu New Town

活力研究是關乎当下的社会行为话题,具有鲜明的时代属性。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及产业升级,作为城市扩张最直接的手段,新城建设如火如荼。新城建设的空间活力研究是对新城空间形态质量评价的首要指标。滨水景观设计作为城市特色风貌的标志,对激发城市空间活力、形成城市特色形象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而,研究空间活力视角下的新城滨水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为新城建设的发展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合肥滨湖新城是在合肥城市急剧扩张的人口数量与城市工业化进程过快、腹地大量流失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城开发规划建设。其目的为实现城市形態由单中心、高聚合向多中心、高开敞转变,增强城市的承载和辐射功能。

1空间活力本源

“活力”一词本来源于生物学及生态学的概念,意指使事物或生物维持生存、发展的能力。空间活力特指城市的公共空间活力层级,解释为维持城市生命力与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因而其语义的本体构成实则为城市的社会活力、经济活力与文化活力3个向度[1]。我国城市规划学者蒋涤非[2]认为“城市活力即城市旺盛的生命力,是指城市提供市民人性化生存的能力”。美国景观规划学者凯文·林奇将城市活力作为评价城市质量的首要指标。从简·雅各布[3]到伊恩·本特利,从扬·盖尔到芦原义信,再到德克·德·琼治,每一位研究城市与景观、环境与人的行为的学者都将城市的空间活力与人的活力相提并论,通过研究环境与人、城市与人来解读现代城市发展的优劣与趋势。因而,研究空间活力从城市的角度而言,实则为研究以城市空间为载体的人的活力与社会的活力,营造独特的城市景观风貌,并通过城市空间这个强有力的媒介来引发人对城市记忆的共鸣,创建城市环境与人的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建设更适应社会化发展的新兴城市。

2滨水景观设计与空间活力

从1589年威尼斯举行的水上城市中心国际会议到1996年美国学者安·布里和迪克·里贝对城市滨水区开发用途的归纳;从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提出的水域开发概念到90年代大阪国际水都会议的举行;以及1994年墨尔本举行的“城市与新的全球经济”论坛会议、1995年悉尼举办的“1995城市滨水区开发国际会议”等,不难看出在全球城市发展过程中,滨水空间已经成为城市特色风貌的标志。滨水景观设计在新城建设开发中凸显出极其重要的地位。形成滨水空间景观的重要手段就是空间活力的营造与构建。二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提升城市空间形态的品质。

2.1滨水景观与生态活力滨水景观场所的形成包含了景观学、社会学、生态学、地貌学等多种自然学科的范畴。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景观城市主义和生态城市主义这2种思想影响着21世纪的城市设计[4]。其开发途径主要为对滨水区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开发和维护。西方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5]提出的边界效应理论指出空间的边缘是人们喜欢逗留的区域,也是空间中活动成长的区域。滨水空间正符合这个空间边界的特征。随着滨水空间景观的发展,城市从最初单一的生活形态发展至现今的多种生活形态并存,滨水景观的生态活力是城市生活形态变更的动因。因而,滨水景观的生态活力是空间活力必然性产生的动因之一。

2.2滨水景观与社会活力作为城市最具特质的区域,滨水景观设计的功能与特点能够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因而,以娱乐活动与其他经济用途相融合为目的,使开发滨水区域成为现代城市常用的开发策略之一。人的活动是创造城市活力的直接动力,形成城市的社会活力需要一定数量和密度的人群作为保证。滨水景观区域为社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场所。不同于城市腹地密集的内陆空间,滨水空间能够为人的行为提供便利与舒畅,从可达性与易达性来看,滨水空间都具有其特殊的能力以承载居民的各种社会化活动。同时,由于滨水景观强烈鲜明的个性,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活动空间,满足居民对水的渴望,呈现出多元化的功能倾向。因此,滨水景观的社会活力是空间活力公共性产生的动因之一。

2.3滨水景观与文化活力城市品质的评价标准即文化活力的程度高低。滨水城市文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与滨水空间的环境息息相关。作为城市活力的精神内涵,文化活力高于社会活力与生态活力对人的活力的影响。滨水空间所具有的历史性要素是构成人对城市文脉记忆的媒介。城市一旦缺乏文化记忆与历史积淀,那么就必然失去城市的独立个性,并且失去大众的群体意识。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及产业升级的特殊时期,大量的信息化数据化处理模式为城市急速扩张提供了有力的建设基础。滨水景观的文化活力既代表了城市开发的现代化程度,又承载了公民对于城市建设的认可及归属感。滨水空间独特的文化特质对城市文化活力的塑造显得尤为重要。因而,滨水景观的文化活力是空间活力个性产生的动因之一。

3滨湖新城滨水景观设计

3.1整体景观框架构建滨湖新城的整体景观框架设计目标为“滨湖通江”,即依靠巢湖总体规划,将合肥市引入长江三角区域,实现“引湖入城”的战略思想,充分发挥巢湖的滨水景观优势,有效开发岸域共享,广纳资源,以滨湖城市整体框架构建滨湖新城。景观框架的战略布局依据4条流经的河道与穿越城区的312国道为界,以合安高速为滨湖新城与合肥老城区联系的轴,将滨湖新城分为北部城区、中部城区、南部城区及东部城区,分别承担老城扩容、物流工业、现代服务、农业观光四大职能。其主要发展思路为生态优先、精明增长、区域协调。

从景观功能的整体布局上来看,滨湖新城主要打造南部核心区域的现代服务业集聚事态。通过区域协调与资源整合,定位临巢湖的现代经济、政治、文化核心。以北部城区的住宅基地与配套教育、服务联系老城扩容,衔接新老城区的过渡,缓解老城住宅用地紧张与教育配套资源过度集中的问题。以中部的工业园区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构建核心区域的腹背内陆。以东部城区的农业观光园扩展滨湖新城区的广义的服务业产业链(表1)。

3.2核心景观区域设计滨湖新城的核心景观区域主要分布在新城的临巢湖南部区域(图1),从产业发展规划来看,这个区域是滨湖新城总体规划的重心[6]。其形态功能构成

主要为金融商贸、旅游会展、房地产业及教育医疗4个层级。

其规划核心包含了省级旅游度假中心、会展中心、省级行政中心等区块规划。已建成的省级行政中心作为滨湖新城的领航区已于2015年投入使用。以省级行政中心区为领航,会展中心与省级旅游度假中心區为主导,生活居住、商业服务区为支撑,多元功能综合,充盈城市的总体活力(图2)。

从核心景观区域的区位规划来看,该区是距巢湖环湖景观最近的区域,符合滨水活力与人的行为尺度最合宜的范围。选址符合城市居民对公共空间公平化和共有性的期望,且该区依托城市区块,交通便达,公共配套设施相对完备。临湖区涵括了合肥最大的环湖景观带,全长近8 km,是目前整体城市开发最开阔的绿色滨水景观带。空间塑造依托自然水体营造“三重水景”,分别以外湖、内湖、河流为主线,力求塑造多样水岸风貌。该区域的全时性活力呈现正体现在多元岸线共享与公共空间全时使用性上。白天会展中心、行政中心的繁忙使用结合夜晚环湖景观带、旅游度假中心的空间共享;办公空间的紧张节奏连接休憩空间的悠闲时光,使滨湖新城的核心景观区域更加符合现代人对城市“24 h”使用的城市需求。而濱湖新城的绿地系统则将水系、圩区与滨

湖景观紧密结合,以几个大型公园为特色景观场所展现现代城市风貌。最具代表性的公园主要为滨湖湿地公园、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塘西河公园与体育休闲公园。这些公园的景观设计以休闲娱乐为主,兼顾样板展示功能。已建成的公园大多包含入口广场区、多功能休闲活动区、特色儿童活动区和阳光草坪几大基础部分。除基础功能以外,还包含大型综合活动广场空间、社区球场、景观水系等休闲运动区域。特别是体育公园近8.0万m2的占地,内置4.7万m2配套绿化对整个区域的绿化景观进行了一次提升,被称为“城市绿肺”。公园以全民健身为主旨,内设特色球场、儿童娱乐设施、特色伞亭、临水栈道平台等;在多功能活动场地,包括全龄化活动场、篮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场等多功能运动场地,可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运动者需求。这种群众体育引导大众健康和休闲娱乐的方式,直接强化了整个城市的活力,并以此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无论从城市布局框架层面,还是从滨水景观视野眺望层面,该区都属于环境和谐、景观独特的优质景观区域。图景化的核心景观区域为滨湖新城的景观活力提供了充沛的前提。

4结语

先哲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城市的建立是为了生活,为了能过上好的生活”。城市的活力决定了城市生活是否符合居民的高层次需求。大湖名城战略背景下,如何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必然是最值得关注的。作为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的省会城市,合肥城市建设的关键词已然确立为生态、活力、创新、幸福。创建城市空间活力是完成现阶段城市建设目标的最有效途径。滨水景观设计作为城市特色风貌的标志,对激发城市空间活力、形成城市特色形象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从滨湖新城的整体滨水景观设计来看,无论是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布局,还是核心空间景观设计内涵、特色公园景观设计,空间活力都是其最根本的设计概念。激发空间活力是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有效基础。空间活力视角下的城市

滨水景观设计是景观设计者科学布局、统筹规划特色城市活力景观的根本设计理念。同时,也是构建城市活力圈,引导民众参与城市活动、创建城市活力景观的必然举措,对新城建设开发与管理具有科学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蒋涤非,李璟兮.“当代城市活力营造的若干思考[J].新建筑,2016(1):21-25.

[2] 蒋涤非.城市形态活力论[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48.

[3] JACOBS J.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M].New York:Vintage,1992.

[4] 徐凌云,王云才.从景观都市主义到生态都市主义[J].中国城市林业,2015,13(6):23-26,31.

[5] TANKEL S B.The importance of open space in the urban pattern,cities and space[M].Baltimore:Johns Hopkins Press,1986.

[6] 王佐.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活力复兴及对我国的启示[J].建筑学报,2007(7):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