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第一书码头”:民国嘉兴地区评弹的兴起与发展

2017-05-30 10:48沈家悦
地方文化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书场嘉兴艺人

沈家悦

[摘要]苏州评弹在民国时期是盛行于江南的一种曲艺形式,而地处江南核心区域并且作为苏州评弹都市文化圈中的一员——嘉兴的评弹发展却一直被忽略。虽然嘉兴处在苏州评弹文化圈的边缘,但是发展并没有被“边缘化”,在浙江地区更是独领风骚,因在杭嘉湖地区中以嘉兴最出评弹听客,故有浙江“第一书码头”之美称,显示出嘉兴在评弹都市文化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嘉兴的评弹艺人、书场、听客三个要素进行考察,进而窥探出苏州评弹在民国时期尤其是三四十年代的嘉兴地区发展的繁荣景象。

[关键词]嘉兴;评弹;艺人;书场;听客

中图分类号:I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17)03-0041-08

苏州评弹是评话和弹词的合称,是一门主要用苏州方言进行表演的说唱艺术,在民国时期流行于江南地区。随着社会文化史的兴起,以苏州评弹为切入点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但当前的研究大多都集中于苏州和上海,对江南其他区域的关照较少,对浙江地区的研究则更为缺乏。

嘉兴地处浙北,毗邻苏州,与苏州评弹的发源地距离较近,再加上嘉兴处江河湖海交会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水网密布,航运发達,民国年间还是沪杭铁路和苏嘉铁路的必经之地,交通的便利使得苏州评弹很早便传入到嘉兴地区。据《嘉兴市志》记载:“苏州评弹自乾隆年间流入嘉兴,演出于城乡、茶店、书场。”?譹?訛又因嘉兴和苏州同属吴语区,语言相通,可以听得懂苏州方言,但再往南虽也属吴语区,在方言上却与苏白相去甚远,故嘉兴以南评弹则不甚流行。对此,时人也有过类似的评论。“说书的走码头,仅是南抵嘉兴,北达武进,以此一小小地域为限,因过远之处听不懂苏白,去亦徒然”。?譺?訛“北达武进,南抵嘉兴”也划出了苏州评弹都市文化圈的辐射范围,而嘉兴正处于这个评弹都市文化圈的边缘。本文把目光从苏州、上海这些评弹都市文化圈的中心城市转移到边缘城市嘉兴,探究评弹在嘉兴地区的发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嘉兴在整个评弹都市文化圈内又占据着怎么样的地位?

一、嘉兴评弹艺人

艺人是评弹的传播者,是将评弹传播给江南听众的行为载体。历史上嘉兴曾出过不少评弹艺人,其中不乏评弹大响档。根据《评弹文化词典》中收录的艺人统计,嘉兴籍以及出生在嘉兴的评弹艺人共有14人。而收录在《评弹文化词典》的整个浙江地区的评弹艺人,共有24人。也就是说嘉兴艺人的数量占了整个浙江艺人的60%。再考虑到清末民初苏州光裕社牢牢把控着评弹行业,从事评弹行业的大多是苏州人,“外道”说书实属不易,并且《评弹文化词典》收录的都是有一定名望的艺人,并非全部从业人员,所以对于“书码头”来说这个数量确实可以称得上不少。下表即为嘉兴艺人的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吴宗锡、周良等编:《评弹文化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年。

除了艺人数量上在浙江各“书码头”占优外,嘉兴籍艺人对评弹的传播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14位嘉兴艺人中,著名的有夏荷生、李文彬、李伯康昆仲、郭少梅、尤惠秋、秦纪文等。论影响力,最为巨大当属称作弹词“四大名家”之一的夏荷生。夏荷生(1899—1946),浙江嘉善县人,曾是光裕社成员,著名弹词艺人。其父在嘉善城厢镇开设夏厅书场,他自幼聆受各家熏陶,酷爱评弹艺术。初随伯父夏吟道学说《倭袍》,继而拜钱幼卿为师,学习弹词《描金凤》和《三笑》,并拼档数年。他聪颖好学,深得钱幼卿弹唱艺术真谛,遂成高足,名声甚至超过其师。?譹?訛在苏州吴苑书场会书中展现出不俗的功力,博得台下观众的一致好评,从此便一炮打响,凭借着精湛的技艺红透江南。据报道,夏荷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月收入在五千元以上,在评弹界独领风骚。当时的普通艺人一个月只能拿七八百块,而就算像严雪亭、薛筱卿、朱耀祥和赵稼秋那样的大响档,一个月也只有两三千,虽然在三四十年代两三千的收入已是相当可观,但是与夏荷生的收入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譺?訛时人对夏荷生的追捧有这样一段记载:

所以各地书场,纷纷重金延聘,只要荷生一到,无不客满。夏荷生没有分身之术,于是各书场老板,便勾心斗角,皆以能聘得为荣。夏荷生的身价,便这样提高了。

战前,在无线电听到夏荷生的灌音唱片。每有新出,辄争购一空。从这点看来,他的名声,是如何“响”了。他的弹词尤能得到许多太太小姐们的爱戴。在某个时期里,“夏荷生”三字不知疯魔了多少的“姨太太”呢!?譻?訛

可见夏荷生当年的号召力绝不亚于电影明星,可以说是风靡江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同时他自身的名气也促进了评弹的流行,扩大了评弹的受众,增强了评弹的影响力。这位从嘉善小县城走出来的“外道”艺人俨然成为评弹界举足轻重的人物,风头盖过许多苏州籍艺人。夏荷生对评弹艺术的说、噱、弹、唱,俱臻上乘,尤其是他的“夏调”及现身说法最为突出,各门脚色,无不绘声绘色,惟妙惟肖。?譹?訛他创造的“夏调”注重响弹响唱,声音高亢有力,节奏感强,富有感染力,是如今评弹众多流派唱腔中的其中一种,流传至今。他将《描金凤》说的出神入化,一起脚色,令人捧腹大笑,听过之人无不交口称赞,因此也被听众称之为“描王”。夏荷生艺术水准之高,即使在他过世多年,后人也很难超越。怪不得时人发出“不谓曾几何时,荷生遽殁,此类妙剧,仅留佳话而已”?譺?訛的感慨。他自身极高的艺术水准也给评弹注入了新的动力,在“说、噱、弹、唱”的技巧上精益求精,把评弹艺术不断推向新的高峰。

夏荷生除了自身艺术高超以外,还对书艺较好的后辈艺人加以提携、指点,培养了徐天翔、顾天驰等年轻艺人。著名的评话家唐耿良先生在回忆自己的评弹生涯时提到:“夏荷生因亲身经历长辈对他的压制,所以对青年说书者充满了关爱而给予提携,受他提携的人也不止我一个。我对夏先生的厚爱,至今仍是铭记在心感恩不已的。他的提携,圆了我进上海说书的梦。”?譻?訛正是有了夏荷生的提携,向他发出到上海最好的场子——沧州书场来演出的邀请,并提供膳食和住宿,解决他的实际困难,才使年轻的唐耿良有机会在上海崭露头角,并最终站稳脚跟。在夏荷生逝世四十周年纪念会上,受到过他扶持和栽培的一些评弹老演员姚荫梅、华伯明、顾宏伯、曹汉昌、杨振雄、唐耿良以及赵飞天、徐天翔,先后在会上介绍了夏氏生前的事迹。?譼?訛

由此可见,夏荷生当时提携和帮助了不少青年艺人,其中像唐耿良、姚荫梅、杨振雄等人后来都成为评弹界的中流砥柱,在他们成功的路上都有夏荷生这样一位“伯乐”。相当一段时期以来,评弹艺人都是单干,为了自己的生存,就算是亲徒弟也不会轻易将最拿手的绝活传授给他,去帮助别的年轻艺人更是痴人说梦。作为当时评弹界首屈一指的人物,夏荷生能够摒弃门派之见,不为一己私欲,提携后辈,实属难得。也正因为夏荷生不遗余力的提携后辈,才能使评弹艺术得以更好地传承。他的学生顾天驰、徐天翔很好地继承了《描金凤》一书,当时有人评价顾天驰道:“彼之说噱弹唱活如夏荷生,名师出高徒此话不虚传。”?譽?訛顾天驰也有“小描王”的称号。而受过夏荷生帮助和指点的艺人,许多在艺术上有长足的进步,并最终自成一派成为响档,使评弹艺术宝库更为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嘉兴评弹艺人中还有李文彬父子值得注意。李文彬(1874-1929),浙江海宁硖石人,原为锡箔庄伙计,因聆听某说唱《双珠凤》弹词女演员的演出而弃商学艺,与该女演员拼夫妻档,巡回于江浙城乡。?譾?訛他对评弹作出的最大贡献是编写并弹唱了《杨乃武与小白菜》一书。此书脚本实为佳构,书中讼词之逼真,以及篇子之精彩,可謂“盖世无双”。此书究竟为何人选作?传说纷纭,莫衷一是。?譿?訛对于弹词《杨乃武与小白菜》的作者,学界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最初李文彬在坊间购得一部《杨乃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编,但内容俚俗寡陋。后来真正的杨乃武让李文彬去家里唱堂会,帮李改编《杨乃武》,一年以后,遂成今日大家看到的《杨乃武》弹词。二说是李文彬编写《杨乃武与小白菜》得到润余社同道郭少梅、程鸿飞、朱少卿的帮助。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更为可信,因为顾锡东在《听书话旧录》(上)中提到:“我的老师南社诗人余十眉,对郭少梅比较熟悉,说郭少梅与李文彬同乡有交情,帮助设计《杨乃武与小白菜》这部书,颇有些八股文的笔法。”?譹?訛再加上江湖才子郭少梅曾经做过私塾老师,学识渊博,同行中向他请教的很多。李文彬和郭少梅既有同乡之谊,又皆为润余社中人,李在编写过程中向郭请教,最终合作完成长篇弹词《杨乃武与小白菜》是比较令人信服的。而第一种说法也没有事实依据,可能戏谑成分居多。李文彬有子两人,长子李伯康、次子李仲康都从小跟随父亲学习《杨乃武》,在书艺上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特别是长子李伯康,不断提高“说、噱、弹、唱”技巧的同时,还对《杨乃武》进行加工和改编。《密室相会》一段,经其加工,更为曲折细腻,成为评弹书目中颇有影响力的关子之一。对于李伯康的精湛书艺和当年唱《密室相会》时的火爆场景曾经有两段这样的记载:

李伯康说《杨乃武》别有风韵,说表细腻,弹唱工稳,当得起苏沪第一。全书情节异常曲折,他起书中的角色,生旦净丑各合身份,唱到《密室相会》等回,书场中往往拥挤不堪,坐无隙地。唱篇子时行腔使调,有一波三折之妙,天生一种静逸可听的歌喉,咬字正确,词句更觉清澈圆润。?譺?訛

目今《杨乃武》一书独擅胜场者首推李伯康,一方面固然由于说的人少,比较上容易出名,所谓“物以稀为贵”,但是一方面李之书艺确属不凡。单听他一只三弦,弹得出神入化,熟而且烂,说则口齿清脆,面面俱到。?譻?訛

对于“苏沪第一”、“《杨乃武》一书独擅胜场者首推李伯康”这种说法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后来有严雪亭、范雪君等弹唱《杨乃武》也很受欢迎,但是确实有相当一批听客钟爱李伯康的《杨乃武》。

海宁李氏父子将弹词《杨乃武与小白菜》作为立身之本,由李文彬耗费巨大精力编写出来以后,经过其子在多年的演唱中不断地打磨和改进,在成就他们自身的同时,也为评弹艺术宝库增添了一部经典的书目,后人所唱《杨乃武》皆出自李氏父子之手。《杨乃武与小白菜》现已成为评弹代表书目之一,至今仍有艺人在演唱此书,影响力不可谓不大,李氏父子对评弹艺术所作的贡献可见一斑。

二、嘉兴书场

“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是地方文化的最有力表现,在中国城市中总是扮演着一个中心角色”?譼?訛书场作为一个为人们提供文化娱乐生活的公共空间,在民国时期的嘉兴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书场也是评弹这一地方文化在嘉兴发展繁荣的有力表现。通常一个地区书场的数量,比较能直观地反映该地的评弹发展情况。书场越多,听众也就越多,说明评弹受欢迎的程度高,评弹发展呈现繁荣态势,反之亦然。

嘉兴书场数量众多在许多资料中都有提及,如“嘉兴乃沪杭铁路及苏嘉铁路之要路,书场业素称发达。”?譽?訛“嘉兴娱乐场所,事变以还,逐浙扩展,书场戏园,触目皆是。”?譾?訛因资料所限,无法准确统计出民国时期嘉兴地区出现的所有书场,但是笔者主要根据《嘉兴市文化志》关于书场的介绍以及《嘉兴新报》《铁报》《苏州书坛》等资料中提到的民国时期嘉兴书场,对有具体名称的书场作了一个不完全统计,民国时期嘉兴地区出现过的书场至少有41家。其中嘉兴15家,嘉善12家,海宁7家,平湖、桐乡各3家,海盐1家。除此之外,民国时期嘉兴地区特别是农村还有许多茶馆书场,据记载,“下三府的桥樑特别多,凡在有桥的地方大概有宙宇,这些宙宇便是茶馆的所在地。至于人烟稠密的乡镇,更是普遍了。……他们去喝茶,可说是一种悠闲的生活,何论国家的时局呀;社会的琐闻呀;乡间的奇谈呀,有时听听俗曲呀……”?譹?訛可见,民国时期嘉兴地区茶馆林立,有时他们会在茶馆里听俗曲,当时最有可能听的就是评弹。因为评弹不像戏剧需要搭戏台,评弹艺人只需要带一方惊堂木或者带一把琵琶、三弦,茶馆只需要提供一桌二椅就能立即进行演出,既不需要提前布置也不花费什么成本还可以通过演出来吸引更多的客人,所以当时有很多乡镇茶馆都兼营书场,特别是没有正规书场的一些乡下小镇,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常见的。这样一来,如果再算上这些农村的茶馆书场,那书场的总量肯定远远超过笔者统计的数字。《嘉兴市文化志》就提到“抗战胜利后,各地书场又有发展,海宁县书场最多时有40余家。”?譺?訛这里书场数量应该就包含了农村的茶馆书场,光海宁一个县就有40多家书场,由此可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整个嘉兴地区书场数量之多,评弹受欢迎程度之高。从城镇到乡村都有书场,说明评弹深入到了嘉兴的每一个角落,评弹传播到了最基层的社会,听众遍布城乡。这足以证明民国时期评弹在嘉兴的流行程度,影响力十分巨大。

此外嘉兴有不少书场具有一定的规模,设施齐全。很多书场都可容纳两三百人,一些大的书场甚至可以容纳600多人。当时有报道称:“日前书场地位较宽廠者,首推坛弄珊凤,其次公益,最次為大陞、乐园”。?譻?訛这里主要是指嘉兴市区的书场。对于大陞书场的描述则是“场内布置,尚称适当,惟场中似□(属)大小,仅容二百余人,已觉满坑满谷,是以该书场宜于冬不宜于夏”?譼?訛连条件相对最次的大陞书场都可以容纳200余人,那珊凤和公益书场的规模肯定更大。当时海盐县武原镇的东园书场有座席600多个,?譽?訛规模几乎可与上海的书场相较。从中也可以窥见评弹在嘉兴地区发展的旺盛态势。

嘉兴书场不仅数量多而且许多书场有相当的规模,最关键的是场东能邀请到很多名家来嘉兴演出。民国时期不少评弹响档都来禾献艺如“擅说《十美图》的张鉴庭、鉴国昆仲,联合唐耿良、潘伯英二评话家到嘉兴去,兼隶沧州、寄园二书场,献艺匝月。”?譾?訛“新近在天□寺□开始了第四家‘东方。开书龙是弹唱珍珠塔成名的沈俭安,四排书,不终□剪,但该场接档尚待有时,公益书场,自秦纪文去后,暂停了好几天,在本月三日,新聘光裕社黄异庵来禾献艺”。?譿?訛材料中提到的张鉴庭、张鉴国兄弟和潘伯英、唐耿良都是“七煞档”?讀?訛的成员,是活跃于上海书坛有名的大响档;沈俭安更是被誉为评弹“四大名家”之一;秦纪文、黄异庵也是当时颇有名气的艺人。此外还有醉疑仙、谢乐天、徐雪月、朱雪琴等女艺人都曾来禾献艺,此处不一一赘述。这些有号召力的艺人有很多都曾轰动禾城,如当年醉疑仙姐妹到嘉兴演出就引起了不小的骚动:“以前最出风头之际,为醉疑仙、醉霓裳姊妹《描金凤》双档之书,日夜满座,轰动禾城”。?讁?訛民国时期比较著名的评弹艺人都集中在苏州和上海,到三四十年代响档都大量集中在上海,他们在成名之后基本都活跃在上海各书场,就算要出上海,一般也是去比较大的码头,做有一定规模的场子。有这么多的评弹响档来嘉兴演出并造成轰动,可见嘉兴作为评弹“书码头”的重要地位和嘉兴评弹市场的繁荣。嘉兴书场的场东把这些响档艺人请来,一方面可以使书场盈利得以继续营业,同时帮助书场提升档次,最后凭借着艺人强大的号召力也可以推动评弹在嘉兴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不同的书场之间还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比如当时新开的大陞书场因为和珊凤书场同在坛弄里,相隔不远,所以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故当时报上有记载:“营业颇不恶,自盘得大陞书场以后,对于珊凤茶店原址,由其弟钱锦奎主持,自己□志专营珊凤书场。去岁大陞反起,同行嫉妬,自属当然之事。于是双方对于营业上各竭其能,大显身手。锦堃乃出积蓄,修葺房屋,装饰内部。一面邀请有名响档,以为抵制大陞之举。固然钱锦堃之一番整饬以后,大陞营业,相形见拙。”?譹?訛珊凤书场正是受到来自大陞书场的竞争压力以后,该场场东对书场重新进行了装修,改善书场环境,还邀请有名气的艺人来书场演出,采取种种措施提升书场的竞争力,吸引了更多的听客,获取了更多的利益。大陞书场如果没有办法应对的话,生意必然冷清,长此以往避免不了被淘汰的命运。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这种互相竞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反映出嘉兴评弹市场的繁荣,促进了评弹在嘉兴地区的发展。

三、嘉兴听客

听客是评弹艺术的欣赏者。看似听客是被动且在评弹中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实则不然,听客在评弹要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听客是艺人的衣食父母,同样也是书场的衣食父母,艺人只有得到多数听客的认可和赞赏才能成为“响档”,书场想要一直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也免不了听客的捧场,所以听客实际上掌握着主动权。任何一门艺术如果失去了观众,那将变成无根之花、无源之水,终将走向衰亡,所以听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嘉兴书场众多,自然免不了听客的捧场,听客这一要素对于评弹的发展在嘉兴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嘉兴日报》上曾说道:“听书的玩意儿,在这个时期,到非常吃香”。?譺?訛这个时期就是指民国时期,说明评弹是当时嘉兴民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过去老艺人也经常会说嘉兴的场子是非常“出生意”的,嘉兴一直以来都以听客众多而闻名,杭、嘉、湖中以嘉兴最出听客,故有人称嘉兴为浙江“第一书码头”。嘉兴书场数量之多,听客断不会少。“南园由王再亮开讲《精忠传》,日夜四五百听客。嘉兴建国路公益书场年终会书,有徐琴芳《四杰传》、沈守梅《四平山》、金希文《双梦缘》、金柏荪《济公传》,日夜满座。”?譻?訛“珊凤书场在徐少泉和徐琴芳、琴韵两女士来禾弹唱《落金扇》和《三笑》时也是终之日夜满座,已属可观了。”?譼?訛当时讲完或者唱完一部书短则十天半个月长则三四个月甚至半年,出现终之日夜满座的情况,这也反映出当时嘉兴的正规书场上座率一直保持比较高的水平,而嘉兴的正规书场也有不少,意味着听客的数量是非常可观的,而且其中不乏天天去书场听书的老听客。

嘉兴的听客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很多老听客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以前人们都道三山一关,所谓三山一关就是无锡锡山,常熟虞山,昆山玉山以及浒墅关。这几个地方的听客水平较高,如果书艺不精很容易变“漂档”,?譽?訛颜面尽失名誉扫地;如果艺人的书艺能得到三山一关听客的认可和赞赏,那就可以在江南各大码头立足并且声名远扬。三山一关相当于艺人的试金石,笔者认为嘉兴的听客也具有这样的水平,可以发挥相同的作用。如“大陞书场之听客,泰半均具有老听客之资格。茶余酒后以及燕子窝中,吹毛求疵、评长品短,扳错头、捉漏洞,无不恰得好处。故先生一经此辈老听客之评定甲乙后,风声所播,如考生之金榜□(挂)名,此以为荣。”?譾?訛这里大陞书场的老听客就具有极高的鉴赏能力,他们会品评艺人的书艺,给出自己的意见。哪些回目说得好,哪些地方尚有欠缺,三弦、琵琶弹得如何,唱腔、咬字如何等等。如果艺人说错别字,把书目的内容说错或者有些内容漏掉没说,都逃不过他们的耳朵,他们会一一指出。经由他们评定出来的优秀艺人也一样声名远播,所以笔者认为嘉兴的听客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这里再举一个嘉兴老听客在听了吴云祥和姚柳燕在乐园书场唱《双珠凤》之后写下的品评文字:

姚柳燕年纪还轻,姿色平常,弹唱时说白似欠自然,而唱句字眼不清,女子声带较高,唱句用本音已觉可听,何必紧逼夹音,怪声怪气,反而不美。

一次晚书开卷時,某君加点开篇,以示捧场,而姚柳燕受宠若惊,未答雅意,已故近日夜书,遂无热心听客,再点开篇矣。

吴云祥之说唱,均甚可听,且彼之书路与众不同,来富唱山歌一段,甚为简捷,非若其他说书,将唱山歌大卖关子。

唯闻吴君书性甚短,最多不过三拂,所以女巡按出京一段,吴君□谈不及此,双珠凤之全部结晶,就在定金小姐带纱帽,而吴君反弃之不做,未免可惜。?譹?訛

此段内容非常具体生动地展示了一位老听客非凡的鉴赏功力,对艺人的相貌、说、弹、唱、书目的内容进行点评,将两位艺人的优缺点一针见血的指出,还将吴云祥与同说《双珠凤》的其他艺人做了对比。数百字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使读者马上对这两位艺人的书艺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评点艺人书艺好坏的小文章在《嘉兴新报》关于评弹的报道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且作者各不相同,说明当时嘉兴的确有一批听客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

正是因为嘉兴有这么一批具有较高艺术鉴赏能力的老听客,对来嘉兴演出的艺人进行严苛的点评,才促使艺人不断提高书艺,研究书目内容,最终使评弹艺术日臻完美。

四、结 语

著名的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提出“在这种新观念下去重新审视人们各自的文化,人们必然要从笼统宏观(global)回到‘地方性(local)的立场”。?譺?訛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提供一种“地方性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凸显出地域文化的特殊性,保留地方的文化印记。我们所讲的评弹都市文化圈,实际就是从“地方性”立场来审视评弹的文化。通过对艺人、书场、听客三个要素的分析,可知这一时期嘉兴出了许多评弹艺人,其中还有不少评弹响档;嘉兴书场数量也十分众多,遍布城乡,书场时常请到评弹名家来禾献艺,各个书场之间还存在良性竞争;嘉兴的听客数量也非常庞大并且有一批水平较高的老听客。凡此种种,都展现出民国时期嘉兴地区评弹发展十分繁荣。苏州评弹作为一个外来曲种,民国时期在嘉兴地区生根开花,甚至超越嘉兴本地的曲艺如平湖鈸子书、海盐骚子书等,成为嘉兴地区最受欢迎的曲艺之一。虽然从地理位置上看,嘉兴处于评弹都市文化圈的边缘,但是评弹在嘉兴的发展却没有被“边缘化”,而是紧跟苏州、上海的步伐,在浙江地区更是独领风骚,可称得上评弹在浙江的“第一书码头”,也显示出嘉兴在评弹都市文化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直到50、60年代,评弹在嘉兴仍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嘉兴市和下辖的五个县全部成立评弹团,培养了一批艺人,新编了许多书目,各县又新建了一批书场,可以说评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深刻影响着嘉兴民众。但如今的嘉兴社会,似乎很难再找到评弹留下的痕迹,曾经的辉煌在时代的巨轮下湮没,不免令人唏嘘。

(责任编辑:吴启琳)

ZheJiangs “first book wharf”:A Brief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JiaXing Regions Pingtan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Shen Jiayue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200234)

Abstract: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uzhou Pingtan was a form of Quyi that prevailed in Jiangnan.However, it is located in the core area of Jiangnan and is a member of Suzhou Pingtan city culture circle---The development of Jiaxing regions Pingtan has been ignored.Although Jiaxing is on the verge of Suzhou Pingtan Cultural Circle, its development has not been "marginalized".In Zhejiang Province is more dominant.Because in the Hangzhou-Jiaxing-Huzhou area Jiaxing have the most Pingtan listeners,there Zhejiang "first book wharf" reputation.At the same time,it shows that Jiaxing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Pingtan urban cultural circle.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three elements of Pingtan artists,Story-telling House and listeners in Jiaxing, which can reveal the prosperous sce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uzhou Pingtan in the Jiaxing area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especially in the 1940s and 1940s.

Key words: JiaXing; Pingtan; Artist; Story-telling; House; Listeners

猜你喜欢
书场嘉兴艺人
《初心》
苏州市2个书场入选 江苏省首批非遗曲艺书场
嘉兴学院
总体规划 精准扶持
浙江嘉兴卷
大关街道西一社区百姓书场重新开门迎客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花灯艺人
评弹艺人的雅号与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