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平
1949年,毛泽东离开西柏坡的时候,说是要去“进京赶考”,说“我们决不能退回来,退回来就失败了,决不做李自成”。2013年习近平来到西柏坡的时候,强调“赶考远未结束”“赶考永远在路上”。毛泽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坚定和自信?习近平为什么如此关注“赶考”,最根本的一点要归结到中国共产党人博大的人民情怀和强烈的宗旨意识。
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站在“进京赶考”的历史起点上?
因为只有真心服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够不断成长壮大,由一个革命党变成一个执政党。
西柏坡是中共中央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离开西柏坡、赴北平建立新中国,毛泽东说,我们是“进京赶考去”。应该是,为了这个里程碑式的“赶考,中国共产党整整奋争了28年。
在井冈山,从第一块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皆缘于共产党真正地为老百姓服务,得益于广大农民的支持。1927年秋,毛泽东同志在带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的途中就要求: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一定要与当地群众搞好关系,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持,根据地是建立不起来的。一上山便颁布了六条纪律,即“上门板、捆稻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共产党把老百姓视为上帝,老百姓把共产党作为靠山。在战斗频繁、生活艰苦、白色势力重重包围、敌我兵力极度悬殊的情况下,毛泽东则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种自信就是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支持,来源于毛泽东、共产党的智慧。所以,共产党在井冈山站住了脚。
在延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达到政治上和理论上的成熟,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共产党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人民为了保护共产党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当1947年3月胡宗南以20多万重兵进攻延安时,党中央决定主动撤离延安但决不离开陕北,这里除了军事和政治上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中央在延安住了十多年,一直处在和平环境中,是陕北人民的支持和奉献,使党中央和人民军队恢复了元气,不断成长壮大。现在一打仗就走,对不起陕北的乡亲们。所以,毛泽东决定和陕北军民在一起,不打败胡宗南就决不过黄河。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一年零5天,毛泽东带的警备团仅200多人,形势之险恶,战争之艰难,但却能把敌人搞得精疲力竭并不断消灭,原因何在?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民群众的倾力支持。陕北历来不是富足的产粮区,再加上20多万国民党军队的抢劫糟蹋,老百姓多半已揭不开锅。但他们却把仅有的一点粮食都送到了解放军部队,连地里没成熟的粮食也抢收回来支援前线。陕北人民自觉担当起共产党军队的耳朵、眼睛,自觉为军队保守秘密,保护中央领导的安全。这就是毛泽东要“用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这样坚定自信的力量之源。毛泽东曾多次感慨地说,共产党什么都不怕,就怕脱离群众。只要有了人民的支持,我们就能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
在西柏坡,党中央要谋划的事情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准备与国民党军队大决战。这场大决战,究竟鹿死谁手?应该说,毛泽东比蒋介石看得更深、更远、更透彻。当蒋介石把目光投注在既有的军事装备、统治地盘、美国援助等因素上时,毛泽东却把目光投注在中国农村广袤的土地上,投注在人民群众中所蕴含的无穷力量上。因為,毛泽东深刻了解中国作为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在毛泽东看来,谁想赢得中国,就得赢得农民,而要赢得农民,就得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中国土地法大纲》则是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解决农民命根子的基本纲领。这是中国革命能够获胜的一大奥秘,即为人民解决了根本利益问题,人民就能成为共产党的靠山,依靠人民的力量就能战胜一切敌人。
在中国,没有一个政党能像共产党那样,把自己和农民、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理解得那样深透。正是通过土地革命,把共产黨和农民连结在一起——农民要的是土地,共产党要的是政权,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必须要有革命政权来捍卫和巩固,而革命政权的取得和巩固则要靠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与。在这个意义上,土地革命成为共产党动员农民参加革命的最佳模式。
土地改革在满足农民对土地要求的同时,也赢得了农民对共产党的拥护,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革命勇气,释放了农民的革命热情,使解放战争获得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仅三大战役期间,全国支前民工就达到880多万人,比人民解放军投入部队的总数要超出4倍以上。除东北解放区外,各地没有或几乎没有机械化运输工具,各种物资和伤病员的运输全靠民工以体力或手工工具完成。
“前线需要什么,我们就送什么,战争打到哪里,车轮就推到哪里。”陈毅曾多次说过:“华东战场上的国民党反动派是老百姓用独轮车把他推倒的。”当时解放区流行着这样一段民谣:“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床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朴素的民谣里,蕴含着一个朴素的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共产党把人民当作靠山,顺应民心就能克服困难战胜强敌,就能推进事业争取胜利。广大老百姓是通过共产党人的所作所为进行主动选择的,他们坚信跟着共产党就能争取到生存的权利,就能过上好日子。依靠千百万人民群众这一铜墙铁壁,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西柏坡的军委作战室里,面对色彩斑斓阡陌交错的硕大军事地图,纵横捭阖挥洒自如,置国民党百万大军于股掌之上,导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战争奇观。
客观地说,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相反,共产党所面临的常常是敌人的围剿、装备的落后和物资的贫乏。历史给了蒋介石很多机会,但他没有抓住,历史给了共产党很多苦难,很少的机会,但共产党战胜了无数苦难,抓住了极少的机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一次次战胜困难,是因为她深深地植根于民众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而有无尽的民力为之所用。依靠和发动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参加革命,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把最先进的思想和最能战斗的群体结合在一起,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最大特点。
二、为什么革命胜利了而毛泽东把进京建国称为“进京赶考”去?
因为胜利以后的路程更长,任务更艰巨,工作更伟大。
共产党即将全面执政,面临的客观形势却极其严峻。革命胜利后,现实的任务是要建设新国家,而我们的基础非常薄弱。我们国家遭受自1840年以来100多年的战争蹂躏,已经是遍体鳞伤,千疮百孔。经济基础极其薄弱,当时现代性的工业经济只占到10%,大约百分之九十是落后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我们不仅是在落后的经济基础之上,而且是在一片废墟上来建设社会主义,这不仅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还是完全陌生的事业。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一开始就面临着“超极限”的使命——即在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在内忧外患的政治形式之下追赶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它不仅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艰辛创业,因为要巩固夺取政权这个胜利,而且我们还必须学会搞建设,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
从主观上来说,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体,绝大多数出身农民。他们作战勇敢、不怕吃苦,在革命战争中经受了考验,得到了锻炼。但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贪图安逸、封闭保守、不思进取等阶级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到党内来。当时就已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譬如:一些党员骄傲自满情绪滋长,以为革命成功了,准备享清福,要“打江山坐江山”;还有些党员当官做老爷的官僚主义开始出现,将自己置于群众之上,不关心群众利益,不体察群众疾苦,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等等。在东北地区尤其是辽沈战役胜利后,不时发生一些干部渎职、贪污腐化、浪费国家财产的事件。如若对上述种种现象听之任之,思想教育跟不上,制度建设跟不上,我们的党就有可能沉沦于历代王朝“始兴终亡”的“历史周期率”。针对这种情况,刘少奇曾指出,得了天下,要能守住,不容易。很多人担心,我们未得天下时艰苦奋斗,得天下后可能同国民党一样腐化。他们这种担心是有理由的。在中国这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一个村长,一个县委书记,可以称王称霸。胜利后,一定会有些人腐化、官僚化,不思进取,甚至蜕化变质。我们必须充分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这是一个关乎党的前途和命运、涉及新中国生死攸关的大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深思而有待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精通中国历史,非常熟悉历代王朝“始兴终亡”的事实,并深知历史周期性动荡的重要根源。实际上,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对此就已经开始警觉,并深刻思考如何应对
“历史盛衰周期率”的执政难题。延安整风时,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被列为全党必读文件。在离开西柏坡前夕,毛泽东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思绪万千,他把共产党走过的路同李自成做了一个比较,发现竟然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面对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的严峻局势;都是在当局腐败、民不聊生的情况下揭竿而起;都是带领农民革命军打天下。李自成金戈铁马16载,于1644年进了北京。305年后,共产党经过28年的战争和革命,也要进驻到同一座城市。面对这么多的相似之处,通古博今的毛泽东,反复重申“我们决不做李自成”。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老百姓说“打天下难,坐天下更难”。在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交出北平时,曾以他军人的直率对前来接收的解放军代表说:国民党统治了不到30年就垮台了,你们共产党当然不会那么快就重蹈覆辙,但是40年以后、50年以后又会怎么样呢?这也是毛泽东甚为忧虑的问题。所以,就有了在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和周恩来那番著名的对话:“我们是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我们决不能被历史退回来”。强烈的忧患意识,使毛泽东时时警惕共产党执掌政权“被
退回来的危险”。所以,毛泽东说,夺取全国胜利,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任务更艰巨。从农村到城市,绝不去城里坐江山、享清福,而是要去“进
京赶考”。
三、為什么说我们今天仍在
“赶考”的路上?
因为在新的形势下我们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脱离群众依然是我们这个党最大的危险。
在既往的征程上,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带领全国人民拼搏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因此而自豪。但我们决不能自满,因为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仍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面临着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考验,面临着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一系列艰巨历史使命的考验。
应该说,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同样的道理,脱离群众,则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危险。当今,脱离群众仍然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危险之一。因脱离群众而生发的种种不良风气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离开,剪断了情感脐带,也滋生了政治冷漠,使政府的公信力日益降低,也流失了宝贵的执政资源。如何让“安泰”真正扎根于大地,增强公信力、提高凝聚力,是今天共产党人必须破解的“生死考题”。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参观焦裕禄纪念馆时说:革命时期我们同敌人作斗争,一刻也离不开老百姓的保护和支持,共产党执政了是不是能做到一刻也不脱离老百姓?我们必须改进作风,只有这样才能牢牢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获得人民真心支持。
这些年,我们的发展很有成效,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是冷静地想一想,是不是党的凝聚力、群众的向心力就同步提高了?是不是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就更加密切了?事实表明,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生平提高了,不等于黨同人民的联系就必然密切了,有时候反而是疏远了。现在,脱离群众的现象在某些方面比10年前、20年前、30年前更突出了。问题出在哪?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暗流涌动。全党必须高度警醒。
如果在新的历史考验面前,我们不能交出令群众满意的答卷,我们过去在赶考过程中取得的所有成绩,都可能“化归为零”。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的是“赶考远未结束,同志仍须努力”!
四、如何才能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我们的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要牢记“两个务必”,要践行群众路线。
2013年7月,习近平到河北,面对历史和未来,他再次提出“赶考”问题:“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
‘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1.坚定理想信念
第一道考题就是理想信念问题。习近平将共产党人的信仰,形象地称为“总开关”。一个人,有了理想,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方向,有目标,有奔头;有了信念,才能执着坚定,不懈进取,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战争年代,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那么多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为了党的事业,所以能够坚贞不屈、前赴后继,就是因为他们都有坚定的必胜信念,他们内心强大。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内在灵魂和精神支柱。领导干部腐化堕落、步入歧途,根本原因在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了毛病。反思当今一些领导干部在优越的条件下蜕变为腐败分子,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千腐败、万腐败,都是思想先腐败。”没有了理想信念。精神上的东西丢掉了,就会变质变色;灵魂上的坚守不在了,就会失魂落魄,就会走向自我毁灭。因此,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至关重要。
如何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要著眼于激发党员的内驱力,解决党员的“精神饥渴”问题。让党员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获得个人“尊严”,自觉增強党员意识;让党员在强化信仰的过程中得到心灵“慰藉”,自觉树立起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人生理念。使价值导向变为价值取向,落实到日常生活和具体工作中去。
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要防止
“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要寻找理想信念落地生根的土壤,着力形成有利于培育理想信念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比如升华传统文化的基因效应,把历史上的典范演化“鲜活”;光大凡人善举的辐射效应,把身边的榜样还原“亲近”,使远方的楷模“本土化”。让主流价值观充分占领网络阵地。要把理想信念教育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一把手工程”可持续地抓牢抓实、常抓不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总开关”,带动其他工作的展开。
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虚功实做”,将宣传教育、实践养成、长效机制三个环节统筹推进,切忌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宣传教育是前提,让主流意识形态占领舆论阵地。实践养成是关键,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检验标准就是看能否敬业、奉献,能否一心为民。长效机制是保障,通过切实可行的刚性制度,保障理想信念教育真正落实到追求中国梦、富民梦,实现个人梦的实践中。
人民有了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2.坚持“两个务必”
当今时代的共产党人继续坚持“两个务必”,需要与时俱进,着眼于四个方面的“转化”。
第一,将“两个务必”的作风要求转化为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这个转化的关键环节是加强党性修养。党性和作风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党性是灵魂,作风是表现;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讲党性修养,一是要有高度警觉的宗旨意识,把为人民谋利益视为最高价值。同时还需要加强道德修养,加强品德和人格的修炼,提升人生境界。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官德”修养、自觉净化执政理念很重要。官职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手段。权力越大,职位越高,对人民承担的责任也就越重。应该时刻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广大人民谋利益。面对权力,做人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官保持一种常人态。面对事业,认认真真地去 践行,做到始终保持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二是加强人格修养。自觉培养自律意识,用理智和意志遏制自己内心深处的私欲;顶得住形形色色的诱惑,学会自控、自省、自警,尤其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自爱、知耻、不越轨。党员干部要成为做人的“范本”。许多优秀党员干部的言行所以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的模范。还要加强知识修养,提升科学文化素质,提升执政的本领和能力。
第二,将“两个务必”这一思想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为全党身体力行之提供制度保障。践行“两个务必”离不开思想引导和精神感召。然而,任何一种理论成果,如果总是停留在思想教育和道德示范的层面,仅靠某种善良的意志和愿望,没有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则难以保证其社会效果的长效性。思想成果只有升华为制度成果,才能够使“两个务必”的教育在社会成员身上、尤其是在各级领导干部身上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统一,保证其应有的实践功能。所以需要通过一种外在的强制力量,遏制人自身固有的惰性、私欲和贪欲。对政府各级官员做出制度性的约束,这是将“两个务必”思想落实到行动的刚性保障。
第三,将“两个务必”这种政治文化转化为大众文化,使其进入普通民众的话语系统。“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代表着主流社会意识形态。要使这种政治文化和政治品格继续发扬光大,发挥出普遍的社会功能,就必须通过切实可行的形式、途径和方法,使作为政治文化的“两个务必”转化为大众文化,进入普通民众的话语系统,成为普通民众的行动指针和价值取向,不仅各级领导干部接受和践行,还必须使普通民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自觉奉行。
第四,将“两个务必”的精神文化提升为一种精神境界。“两个务必”作为执政党的思想要求,还应化为亿万民众的共同意识和精神素养,成为人们在寻求安身立命之所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状态,成为现实的文化环境。要使“两个务必”发挥出改造世界的现实功能和普遍价值,必须将其在大众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提升,进一步内化为实践主体的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如果没有人们主观上使其由精神文化到理想信念的转化,就不可能在客观上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3.践行群众路线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而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现在提出来的共产党面临的四大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
習近平说,我看主要是一些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淡薄了,对群众的感情变化了,作风问题突出了。如果群众观点丢掉了,群众立场站歪了,群众路线走偏了,群众眼里就没有你。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曾提出过一个理论:说是,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以负面评价。这就是“塔西佗陷阱”。我们的党当然没有走到这一步,但存在的问题也是相当严重,是需要下大力氣解决的。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会危及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在思想感情上尊重群众。老子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群众在我们心中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作为党员干部,要摆正在群众面前的位置,不高高在上,不以权压人,要把群众当亲人。
坚持群众路线,要在工作作风上深入群众。大兴亲民为民、真抓实干、廉洁从政之风。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汲取群众的智慧。要牢记党的宗旨,勤政为民;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要坚决防止和纠正一些不切实际、急功近利、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放下架子,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思、所盼,体察民情,顺应民意,及时为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切实在联系群众中找到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态度,诚心诚意地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习近平强调说:“责任重于泰山。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只有经得起人民打分,只有对得起人民信任,才会完成一张合格并出彩的答卷。
确实,我们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在新的征程上,全党同志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就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坚持群众路线,要永远牢记“两个务必”,努力向人民交出优异的答卷。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张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