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骅 范郑杰
〔提 要〕2017年法國总统大选中,主流传统大党退潮,政党内部和政党间关系发生重组,除旧革新力量走上前台。这是传统政治未能与时俱进地应对法国经济、安全结构性难题,执政主流大党信誉每况愈下,进而引发政治、社会生态发生变革的结果。未来,以“共和国前进运动”为代表的改革力量要除旧布新、重振法兰西政治抱负,仍面临诸多挑战。
〔关 键 词〕法国大选、第五共和国、共和国前进运动、法国政治
〔作者简介〕邢 骅,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范郑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研究实习员
〔中图分类号〕D75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2 8832(2017)4期0079-11
2017年法国总统选举被视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历史拐点”,大选乱象折射出法国政治生态的巨大变化。随着“共和国前进运动”为代表的新生力量登台掌权,法国政治能否开启新纪元、重振法兰西政治抱负,值得关注和研究。
一、2017年总统大选推促法国政治格局折转
对于2017年法国总统大选,法国著名学者让·奥迈松称其“疯狂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特别残酷”。 事实上,大选中各主要政治力量的分化组合反映了法国政治版图的巨大变化。
(一)主流政党败退导致政治格局改变
此次总统选举首先见证了为国家政局托底的两大主流政党的败退,两党领袖前任总统萨科齐和时任总统奥朗德开局便被排除在候选人之外,打破了第五共和国的历史惯例。
2007年,萨科齐从戴派党中脱颖而出,高举“与停滞状况决裂”大旗,赢得总统选举胜利。但在其入主爱丽舍宫后,未能有效解决根深蒂固的安全与经济难题,个人不羁的作风也使其公众形象受损。5年任期过后,萨科齐力争连任未果。此轮大选之前,雄心未减的萨科齐再次投身选战,但因公众对其的信任仍未恢复,在中右翼政党推举候选人的初选首轮即遭淘汰。
在2012年大选中,社会党领袖奥朗德以“改革从现在开始”的名义击败萨科齐,却无力应对不利的经济与安全环境,竞选时所做的许诺把公众期望吊得越高,未能兑现时公众的失落感就越强,对其支持率自然降得越低。与此同时,社会党内部离心离德,奥朗德自感内外交困、连任无望,遂主动放弃参选,成为第五共和国政治史上未有之先例。
两大党随后推出的候选人依然不能阻止选情的继续下滑。右翼共和党选定前总理菲永参选。他依托国家第一大党的声望,利用较为丰富的执政经验和充实的竞选纲领,一度获得较高支持。但在选情关键时刻,其夫人和子女作假领取议员助手薪俸的“空饷门”被揭发,司法部门正式立案调查。尽管菲永对此百般辩解,竭力说服其支持者,无奈民意支持率仍一落千丈,而所在共和党亦拿不出有效应急对策。社会党处境则更为艰难。奥朗德总统退选后,党内呈群龙无首、一盘散沙之势。左翼初选推出的前教育部长阿蒙未能获得一致认可,社会党政府前总理瓦尔斯、前总统奥朗德都或明或暗地拒绝表示支持。党内传统左派大佬本就另有选择,径直表示支持党外的马克龙。阿蒙近似四面楚歌,除了愤慨谴责党内人士的“叛变”之外,也只能任凭社会党随波逐流、逐日陷落。
两大主流党候选人在大选首轮即被淘汰,给非建制派的马克龙和反建制派的勒庞以角逐总统宝座的机会。在第五共和国历史上,右翼和左翼两大党主导大选竞争的局面已是明日黄花,一去不复返,法国政局出现明显拐点。
(二)大选竞争空前噪动、激烈
两大主流政党的退潮给国家大权争夺留下大片空白。极右的国民阵线、极左的“不屈服的法兰西”、“站立起来的法兰西”、共产党、绿党、工人斗争党、中间派政党等众多党派、团体、人士纷纷投身竞选,争先恐后地提出改变现状的对策,提出“与过去彻底决裂”、“国家复兴”、“温和改革”等各种口号。11名正式候选人展开了史上空前规模的竞选电视直播辩论,就经济、税收、医疗、工作时间、退休制度、外来移民控制、安全保障、核能等林林总总的问题发表主张,令人眼花缭乱。
同时,大选竞争者从两大党一下扩充到众多参选党派,与过去迥然不同。各党派间竞争犬牙交错、阵营混乱,而懂政策、能做出理性选择的选民却并不多,大多选民面对激烈选情或迟迟拿不定主意,或谁都看不上。
此次大选的竞争还超常激烈,动用了罕见手段。面对司法部门的步步紧逼和迅速定罪,右翼候选人菲永指责司法当局对其“政治谋杀”,而一些媒体的接连揭发爆料实有落井下石意味。在竞选辩论中,一些候选人以相互抹黑、人身攻击取代务实的政策辩论更是屡见不鲜。
(三)政党关系大洗牌
此次大选中,非左、非右的前进运动异军突起,改变了法国传统政治格局。随后,政党内部和政党间关系又被新生政治利益左右而进行重组。
菲永“空饷门”事件爆发后,共和党在是否替换候选人上出现意见分歧,且分裂态势持续发展。部分坚守本党传统的大佬被称为“强硬派”,主张外向、靠拢马克龙的人士被称为“建设派”。社会党内部分歧混乱局面更是难以收拾,正在被迫酝酿重新改建。
大选中民意支持率大幅领先的马克龙出任法国总统,引起政党间新一轮选边站队。一直游离于左、右两翼间的中间派民主运动党择良木而栖,选择与马克龙结盟,壮大了前进运动力量,改变了国家政治力量对比。在两大主流政党中,社会党很多人士已明确表示支持马克龙,就连希拉克内阁部长等右翼大佬也向马克龙靠近,意图获得新政府职位。对此,马克龙表示不与两大主流政党合作,两党中的个人则有机会获得新政府职位。此举调动了两党人士进一步向马克龙靠拢,也导致两大主流政党进一步分裂。一时间,法国官场上的幕后交易、勾搭盛行,民主政治应有的透明与正派出现褪色。
二、促成法国政治格局变化的原因
法国大选乱象和政党实力此消彼长,从表面上看是主要政治势力基于选举而发生重组和缠斗的结果,但深层原因则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政治积弊及制度磨损长期发酵,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作用下集中爆发的结果。
(一)經济体制难以应对全球化冲击
法国对经济全球化冲击早有感受,但受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羁绊,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改革步履维艰。一方面,法国是典型的欧式高福利国家,但从国家发展角度来看高福利又成为国民经济的沉重包袱。法国民众所享受的福利在近三十年间超过400项。1956年法国带薪假期为每年3周,1969年增至4周,1982年增至5周,随后又增加到每年50天。1982年法国规定每周工作39小时,到1997年则降至35小时。诸如此类的福利负担越积越重,使劳动生产率本不出众的法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居于世界前列,国家经济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追求平等、全面的福利待遇以及保证生活质量,成为被法国社会奉为圭臬的“法国模式”,难以撼动。企业工人、农牧民、教师、律师、警察、学生等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组织,习惯于采用罢工、示威等抗争行动捍卫自身利益,对有损其社会福利的改革举措采取坚决抵制态度,甚至不惜为此引起社会风波。2006年,右翼政权的德·维尔潘总理推出减轻企业和政府财政负担、削减劳工福利的“首次雇佣法”引起席卷全国的抗议示威活动,德·维尔潘为此丧失了执政党内总统大选有力候选者的地位,付出沉重代价。2016年,左翼奥朗德总统欲提交劳工法修改草案,推出包含改革劳动力市场、优惠企业内容的新“劳动法”, 遭到本党内部及民众的普遍反对,因而不得不利用宪法特许条款,强突劳动法改革案,引发法国民众大规模抗议,给奥朗德本已下落的民意再加沉重打击。
在如此不利的逆境中,法国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与成效难以与欧洲诸强相比。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撒切尔首相大刀阔斧地推行经济市场化、限制国家干预与工会权力的政策改革;21世纪初期,德国社会党施罗德总理坚持推行改革,推出著名的“2010议程”,规限社会福利制度。当国际金融与欧元危机接连袭击欧洲时,法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打击,虽未沦陷到以苛刻条件接受国际援助的“欧猪国家”地步,但也赤字高筑,国家财政捉襟见肘,既面临回归欧元区债务标准的严峻压力,又无力在刺激经济、纾解高失业率方面有所作为,民众不满情绪长期累积。
(二)恐怖袭击压力增大,移民政策争议不休
在欧洲恐怖袭击日趋猖獗的形势下,法国受到的打击最为猛烈、沉重,成为法国政治面临的又一严峻考验。2015年以来,法国接连发生《查理周刊》编辑部被血洗、市中心连环恐怖袭击造成130人惨遭杀戮、尼斯国庆庆典日卡车冲撞惨案等恐怖袭击。此外,独狼式袭击军警事件接连不断,安全部门先期破获的恐怖袭击计划更不胜枚举。奥朗德总统为应对2015年11月巴黎恐袭事件颁发的全国紧急状态一再延长,马克龙2017年5月入主爱丽舍宫后决定继续执行。法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形势依旧严峻。
法国在加强反恐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但恐怖主义威胁仍难以有效消除,首要原因即在于国际恐怖主义已拥有在本土“内生”扎根的优势。法国历史上接收了大量中东、非洲地区移民,不同宗教与种族民众融合共居,法国主流社会受平等、博爱等价值观濡染,国家法律保护不同宗教信仰与种族间平等,社会与教育公平政策得以贯彻。然而,国家坚守的世俗政体与宗教习俗的矛盾依然存在。外来移民及其后代尽管享受与法国本土居民同等福利待遇,但两者间仍存在一定隔阂,甚至摩擦和冲突。实际上,法国对外来移民宣扬的“融合”有居高临下改造对方之意。一些外来移民,尤其是其中受教育不足、存在就业困难的年轻人,仍怀有被歧视的愤慨心理,成为滋生恐怖、极端主义的负面因素。国际恐怖主义势力蔓延至法国后,通过互联网和宗教活动渠道吸引对社会不满或寻求刺激的青年(尤其是穆斯林后裔),鼓动他们赴中东恐怖主义发源地成为“圣战分子”,随后将恐怖主义恶流引回原住地。法国官方消息近期透露,已有247名参加恐怖主义组织的法国人从叙利亚和伊拉克回国,他们在欧洲各国及本土各地区间穿行无阻,容易在平民中潜伏,如突发作案很难预防。因此,法国被称为恐怖主义在欧洲安下的“定时炸弹”、制造圣战分子的“车间”。
法国反恐举措还不时受国内不同政策主张掣肘。法国当局在执行严格安保措施、防止极端宗教思想传播的同时,还需兼顾民众对个人隐私与行动自由的需求和社会对维系宗教信仰、种族平等的呼吁。官方反恐举措也常常被左、右翼党派政见牵扯。萨科齐作为反对党代言人,公开声称因奥朗德总统的政策不够严厉,不能与其“举国一致”反恐。但在奥朗德试图修改宪法,规定兼有法国国籍的外来移民一旦被证实犯恐怖罪,将被取消法国国籍时,又因坚持种族平等政治力量的反对而被迫放弃。
与反恐问题紧密相连的还有移民政策。左翼、右翼两派在此问题上意见有别,而极右的国民阵线更提出极端的限制移民政策,藉此煽动狭隘民族主义,扩张自身政治势力。移民政策成为各党派争论不休的国家治理焦点问题,拆除难民营、处理宗教场合活动等举措都十分棘手,难以展开。反恐斗争不力也增添了公众对执政者的不满。《费加罗报》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有95%的受访者认为国家未从2015年恐怖袭击中汲取教训。
(三)极端、民粹主义势力增强
在主流政治不得人心的情势下,国际极端、民粹主义潮流在法国扩展机会大增,极右翼国民阵线在政坛地位步步提高,继在欧洲议会选举中成为法国各政党之首后,又在国内地方选举中获得不少领先优势,两大主流政党不得不联手阻止其利用选票多数获得地方议会领导岗位, 欧盟也对其颇为忌惮。国民阵线虽努力改善极端形象,但其所坚持的闭门锁国、脱离欧盟等核心纲领一旦得以实施,必将不可避免地摧毁法国建国根基,更将使欧盟内外交困的局面雪上加霜。在此次总统选举中,国民阵线虽已被击败,且未能在议会选举中组成党团,但其干扰法国正常发展的潜力仍不可小觑。
(四)传统政治弊端为治国困境根源
法国政治应对形势变化的挑战不力,逐渐失势,源于传统政治的僵化与无力革新。第五共和国成立半个多世纪来,除中右翼的德斯坦出任过一届总统,皆由右翼戴派政党与左翼社会党轮流执政,长期掌控政坛,构成法国传统政治生态。两大主流政党长期纠缠于选举政治漩涡之中,以掌握国家大权为政党行为的最终目的,其执政道路中与时俱进的意识严重缺乏。面对国家经济与安全形势的窘迫,两大政党虽也有改进政策的主张,但为了回避社会抗争和争取选票,常常被迫弱化或放弃,甚至向对方主张靠近,难以实现初衷效果,这也被公众舆论批评为“党争替代了政争”,即党派利益压过了对良政的追求。如此,左、右翼政党在相互攻讦的同时,都拿不出优于对方的政策,客观上出现政策趋同、难分优劣的倾向。当两党中的一方出任总统而孤掌难鸣时,又不得不邀请对方参与执政,协助过关。迄今为止,第五共和国已出现了三次总统任命对立党派人士为总理的“共治”局面。
左、右两大政党无论相互贬低、竞争,还是借鉴、合作,公信力都呈双双下降态势。社会党左翼的理念虽更符合法国社会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却未能在政坛上获得与右翼大党相当的影响力,这也是法国政治的特点之一。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第一,右翼戴派政党为开国元勋,政坛根基较深,从政能力和经验相对优于社会党,执掌国家大权时间更长;第二,左派政党政策过度理想化,不接地气,法国前外长韦德里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左派只是以意志为动力,反对国内外一切不公正,……要通过政治和国家权力来纠正这些不公正,而忽略经济规律”。 西方政党竞选时做出慷慨许诺,一旦陷于执政实践困局时又常常背悔前言,此为西方政治根本缺欠,而这一问题在法国左派政治中尤为突出。密特朗上台时,怀着从右派手中夺得政权的兴奋,以与资本主义“彻底决裂”的口号推行全面国有化、大幅度提高工人权益、开放接受移民等一整套左派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碰壁后被迫改弦更张。奥朗德为击败右翼对手萨科齐,竞选中提出包括大量增加青年人就业、征收巨富税等60项浩大许诺,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实际困难时,又不得不从上述亲民主张节节后退。
法国传统政治的另一困惑是防止与根除执政党腐败的制度与政治意志不到位。权势阶层以各种形式为个人及本党违规敛财,享有特权行为,造成执政党公共威信难以稳固确立,与民众之间的鸿沟难以弥合。右翼阵营的希拉克、朱佩等高层领导人都曾因此类官司缠身。此次大选中,共和党热门候选人菲永因“空饷门”断送政治前途,而近期则有消息披露,有百名以上的议员都存在以公款雇佣亲属为助手的问题,在旧、新政府成员乃至执政的民主运动党里都陆续发现。尤为令人咋舌的是,社会党高层、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席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因强奸案被追究,其私生活酒色财气不堪继而被全面揭发,与左派本有的高尚理想形成鲜明对比,被讽刺为“香槟酒的社会主义者”。
三、马克龙新政能否重振法兰西雄风
法国历史发展跌宕起伏。法兰西民族不甘平庸,总能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力图进步、振兴。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法国国土沦丧、元气大伤,国际处境困顿,乃至无权参于美、英、苏三大国筹谋战后格局的雅尔塔会议。而戰后初建的第四共和国实行老朽的议会制,党派斗争、政权更迭频繁,决策迟缓,在面临阿尔及利亚危机时更无力应对,法国政治跌入历史性低谷。曾经率领抵抗法西斯斗争的法国民族英雄戴高乐将军担负起摆脱国家厄运的历史使命,于1958年9月创建了重振法国伟大和独立的第五共和国。
为走出第四共和国衰败状态,戴高乐为第五共和国新建了一套以总统为主、议会分权、总统全民直选、国家大事全民公决的政治体系,加强了国家权威和决策能力,并借用直接民主支撑政权公信力。戴高乐将军执政后,努力为法国争取大国地位,做出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发展民族核力量、率先与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建立全面外交关系等一系列外交壮举,产生深远影响,给冷战时代尘封的国际关系引进新潮流,使束缚全球事务的两极格局受到冲击、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东西方分垒隔绝的界限被打破。与此同时,戴高乐还大力促进经济发展,支撑实现大国雄心抱负。在他执政时期,法国建成了一系列有助提高国威的高科技工程,经济年均增长率一度达到5.8%,高于美、英两国。
戴高乐将军的宏图推进也非一帆风顺。他一直面对“专权独断”的责难,1968年还遭受“五月风暴”群众运动的猛烈冲击,最终因一次自己倡导的公民投票失败而黯然辞职,结束了政治生涯。不过,“戴高乐主义”的建国思想不只为一个政治家、一个党派所独有,而是法国民族崇尚独立自主、爱国、进取的热忱从压抑得到发扬的产物,在法国当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烙印。第五共和国后续执政者因形势变化,并未照搬“戴高乐主义”,但以中等国家实力尽力争取大国地位的理想一直在延续。
2017年5月7日,法国总统选举落下帷幕。当法国老牌政党日趋丧失人心,时代需求与公众期望呼吁政坛出新的时刻,年轻、机敏的马克龙脱颖而出,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他高调提出非左、非右、“摆脱老一代政治阴影”、开辟新路的竞选许诺,在选情胶着的情势下异军突起,在两轮投票前的民意测验中一直保持领先,并在终点对决中以6成多的得票率击败极右派勒庞,荣任法国第五共和国第8位总统。他创立的“前进运动”只有13个月历史,但其政策主张与作风令人耳目一新,在取得城市年轻人的热情拥护后,影响力进一步扩散,成为大选中一支最具动员力的新军,在跃登执政党地位后改名为“共和国前进运动”,再升一级。
马克龙总统年富力强且胸怀大志,他入主爱丽舍宫后即称“从今夜就开始工作”,表示要刻不容缓地实践竞选承诺。马克龙开启行新政、树新风的主要措施有:第一,与中间派民主运动党(MoDem)结为执政联盟,新选出的议会多数和组成的政府班子以此联盟为核心,同时兼顾左、右、中翼人士平衡,扩大了团结面。既聘请老派政党可用之人担任总理和一些部长职务,保证执政连续性,同时大幅度纳进社会贤达,多位年轻人和女性入阁和参加议会多数,显示了执政队伍的新鲜、开放。第二,着手实施劳动法、教育、财政预算、公共生活道德规范、简化行政手续等五大改革,抓住了国家治理的首要问题,其中公共生活道德化更有向传统政治长年腐败开刀的考虑,此为法国政治历史上首次。第三,树立执政新秩序,国家领导层决策分工为“总理负责日常事务,总统负责制定长期战略、决定前进方向、保证各部门间平衡”。政府成员遵守“相互信任、严守纪律、团结协作、认真负责”原则。第四,积极开展外事活动,首访德国共商欧盟建设大计,积极现身北约与七国集团峰会,接待普京访问谋求法俄关系新进展,访问维和重地——马里,阐明有新见解的叙利亚政策,对外表明了自身对外交政策的认识与见解,稳固了法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但其外交总体理念尚未清晰,还需时日观察。
马克龙大选得胜获得的政治优势一直保持,甚至扩大到议会选举中,可为其未来执行复兴新政保驾护航。“既然他要革新,就给他机会试试”的看法在法国国内有相当市场,国内外政治舆论相对正面。然而,马克龙的政治革新与国家复兴注定要行万里长征,前进路上仍将面临重重障碍。
第一,当前法国国内政治环境并非能如其所愿发展,不利新政权的逆行因素开始从多方面袭来。大选尘埃落定后,被推到在野党地位的政治力量,尤其是其中的强硬派不会甘心服气,对马克龙执政作梗的几率仍较高。有相当影响力的极左“不屈服的法兰西”组织已明确表示要做马克龙政权的反对派。同时,批评、质疑他本人及其新建的政治多数“专断独行”声音犹在,对其执政团队“没有经验,甚至成员混杂”的声音有所抬头。进而言之,对执掌大权的马克龙能否谦虚、审慎,善于学习和周到考虑的考验刚刚开始。马克龙和总理菲利普最新的民意测验得分已首次出现轻微下跌。
第二,更为关键的挑战在于应对经济、社会难题有无新意和新建树。马克龙深知两大政党政策偏颇之处,提出了“快乐的全球化”、“自由的社会主义”等主张,有去左、右翼政策之短取其中的设想,但受法国经济结构性难题羁绊,求新、改革空间的不足。马克龙上台伊始便面临修改劳动法问题,既要提高企業生产效率,又要顾及工人权益,已承受了来自工会的极大压力,其执政之路或将在早期受挫。在应对移民问题上,马克龙团队也不易找到有广泛共识的举措。
第三,从更深远视角分析,当传统政治前进道路狭窄难行时,马克龙的改革政策是一种打开新途径的尝试,使法国政治长出新芽。但从根本上来说,新芽仍在老树上,仍禁锢在陈旧的选举政治窠臼中而难开鲜花、结硕果。首先,马克龙意图清除传统政党和职业政客的腐朽、无能,实现政治的清新、高效、适应国际潮流。但实际上,他对政治新风的追求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各政党获取权力的根本目的,实际政策只能满足部分阶层需求。其次,马克龙希望国家政治跨越左右分垒,争取举国团结发展、改革,但各党各派间相互排挤、倾轧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马克龙的改革运作大体还将是在各党派间纵横捭阖。最后,引进执政团体的平民化、青年化、男女平等,显示了一定的进步理念,但如无先进思想的指引与凝聚,扩大的民主只能流于表现形式,单单强调大众参政并非克服传统政治腐朽的良方。
当前,全球大趋势是西方政治公信力低落。2016年11月,法国几家著名媒体与民调单位联合调查显示:77%的法国人认为民主制度运作“越来越糟”;32%的法国人认为“其他政治制度可能与民主制度一样好”,而这一比例在2014年仅为8%。 马克龙的求新政治难以根本扭转这一趋势。
总体来看,随着马克龙登台,法国政局此轮演变有望迎来政坛突破旧政治、迎来新气象的机会,但新政执行前景变数很多、难以预测,未来法国政坛发展形势仍将充满复杂因素与不确定性。
【完稿日期:2017-7-5】
【责任编辑:李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