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天勖
3月4日晚间,一段拍摄于北京地铁10号线车厢内的视频在网上疯传。视频中,一年轻男子不断对两名“外地来京女子”进行辱骂,并抢夺其手机。双方发生推搡,女子最终被男子推出地铁车门。
如同往常一樣,这段视频刷爆朋友圈后,带来了一场舆论盛宴,特别是在三月这个敏感时候。初时,听到的是一片吊打“渣男”之声,之后是怒斥全车乘客“更无一个是男儿”,进而正反双方产生激烈交锋甚至互怼。有评论甚至以《北京“地铁渣男”,你干得漂亮!》为题,大放戾气:“他做了我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一件事情往往不只一体两面,很难用一把尺子准确量出谁对谁错。但是有一点,辱骂推搡女性、抢夺别人手机、做出危险动作,及其肮脏的字眼、粗俗的语气、暴力的行径,无论如何都不可原谅。
愤怒过后总要归于平静。这件事到底是谁之过?是渣男?一直言之凿凿:“你凭什么骚扰我,我都摆手了你还骚扰我?”是乘客?好像情有可原:“在事情发展难以预期的情况下,谁知道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女孩?看起来满腹委屈:“你为什么不能支持一下我们创业,不支持就算了,还恶语相向、出手打骂,你这样还是不是男人?”
似乎谁都有理,谁都没错。正如网上那句热词:“最热心的都是网友,最冷漠的都是路人,也不知道是网友都不上街,还是路人都不上网。”其实,面对渣男的癫狂、乘客的冷漠,不是网友不上街,也不是路人不上网,而是当今社会的公平法则病了,扶人被讹的心理阴影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心理。
偶然的恶行并不真的偶然,往往含有必然成分。马丁·路德·金曾说过:“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道德怎样才能有权威?关键看正义是不是缺席。让个体的正义真正联合起来,才能使恶人感到恐惧、渣男受到惩处、法则得到守护。如果不从社会公平的结构上维护正义,不去降低承担社会道德的风险和成本,类似渣男的癫狂事件,类似好人的沉默现象,不在此地亦会在彼地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