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宇
摘 要 通过对国内外博物馆中的说明牌内容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展品说明牌是展览的文字语言,要有准确清晰的目标群体,并针对目标观众选用适宜的内容和讲述方式。说明牌的内容也不局限于科学原理和操作说明,可拓展到社会、文化、艺术等领域,帮助观众建立知识的横向关联。说明牌的写作手法也是多样化的,不同的句式、精简的内容以及多变的创意,都将成为吸引观众主动阅读的方法。运用静态说明牌与动态讲解的结合,将充分发挥说明牌的作用。
關键词 博物馆 说明牌 陈列语言
0 引言
目前国内博物馆对展品说明牌的关注多集中于外观形式和材质,而忽略了说明牌的目标人群、内容范围以及写作手法等。如何才能让说明牌说得更明白?本文试图从观众的角度出发,阐述展品说明牌在体现展览主题和科学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以期让博物馆从业者能够更加重视说明牌内容和文字的细节。
1 说明牌承担了什么样的职责?
在科技馆参观时,经常会看到充满了科学术语和专用词汇的说明牌,观众不但没有看明白,反而更加糊涂了。这会使观众对展览产生距离感,从而失去参观的兴趣。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讲,展品说明是以文字形式向观众传递展品信息的陈列语言,与辅导员讲解、多媒体呈现类似,都是一种表达形式。展品说明在展览中起着诠释与传递信息的双向作用,是沟通展品与观众的桥梁。有了展品说明,观众便可以接收“从文字到展品”和“从展品到文字”的双向反馈。如果展品说明牌设计得越生动形象,观众对信息的接收也就越丰富,对展品的理解和认识也就越全面越深入。说明牌的设计者希望能够通过简短的文字说明,对展品的信息进行辅助性补充,从而激发观众对展品产生好奇,或者是扩展展品背后的深度信息,帮助观众形成更加清晰的概念。
此外,小小的展品说明牌也是展览主题的深刻体现,其说明内容取决于主题的表达。不同的主题,即使是同一件展品,其所说明的内容也是略有不同并各有侧重的。
那么,博物馆的说明牌到底为谁而写?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如何编写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激发观众持久参观的兴趣?笔者希望从四个方面,对博物馆中的说明牌进行分析。
2 说明牌为谁而写?
美国博物馆联盟设立了“展览说明牌写作卓越奖”,旨在激励更多博物馆专业人士写出自己的最佳作品。每个获奖作品都有清晰的目标群体:有的针对大众,有的面向家庭观众,有的针对学前儿童,还有的面向当地的游客。
在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最后的美洲恐龙:探索消失的世界”展览中,有一个说明牌这样写道:“6 600万年距离我们有多远?时间长得令我们难以想象。试试这样去想:快速地打开双手再合拢。每做这个动作一次代表一年,那么两年内不间断地做这个动作,就代表6 600万年的长度。”当我们了解到这个展览的目标观众包括华盛顿特区游客、家庭观众和初高中学生时,就会感受到作者的巧妙用意。获奖点评是:“这个说明牌短小、生动,非常吸引人。语言简单,意思却不简单。它回答了一个我们可能不会问到的问题,给出的解释能让人立刻明了。”这个说明牌针对观众群体的特点,采用比喻的写作手法,让难于理解的问题瞬时变得通俗易懂。
然而,在说明牌的文字写作过程中,设计者有时还是会忍不住炫耀他们的渊博学识。这样的说明牌往往专业性很强,如同加密的信息一样,是为专家同行而写的,而不是给公众看的。不仅国内的博物馆存在这样的现象,国外的一些博物馆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在美国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一块关于陨石的说明牌写道:“镍含量为14%左右,合纹石含量占多数,铁纹石只剩些许残留,整个陨石的结构为镍含量丰富的镍铁陨石。”这样的说明牌虽然信息密集,但看起来更像是为矿物学家而不是为观众而设计的,导致传达内容较少,留存印象不深,观众只能在博物馆中“走马观花”地浏览,也就无法达到宣传的目的。
事实上,观众需要属于他们的说明牌。明确目标观众是说明牌文字内容编写,乃至整个展览设计的首要任务。设计者必须根据特定观众的兴趣特点,采用易于理解的方式,才能写出让观众真正喜欢的说明牌。
3 说明牌包含哪些内容?
说明牌的内容选择与博物馆的功能定位紧密相关。博物馆展览重要的是展示展品还是传达知识,抑或教育公众?如果只展示展品,那么说明牌完全可以没有,让观众直接参观不就是最好的方式吗?如果想传达知识,那么就要说明展品所涉及的科学原理。如果想阐释复杂的主题,或者讲述科学家的思考方法和过程,那么或许可以选择相对文学性的创作手法。近年来,科技馆的教育理念逐渐发生转变,开始关注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并与学校教育改革相结合,但是具体到展品的说明文字,仍然难以摆脱自上而下对观众传授知识的形式。
国内多数科技馆中展品说明牌的文字内容通常包括两个部分:展品的正确操作方式、展品表现的科学现象与原理。为何会有这种雷同?这与多年以来科技馆始终定位在“传播科学知识”有关,认为观众走进科技馆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所以知识点越多越好。对此,笔者认为,为了让观众更透彻地了解展品,不妨借助通俗、关联的说明手法延伸展品本身的故事。
在波士顿科学博物馆,关于红巨杉的说明关联了社会、文化、政治和艺术。在红巨杉的断面上,展示了其在特定一年中的成长以及由此形成的年轮。在红巨杉不同的年轮环上用箭头进行了标注,介绍其所经历的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公元1年,根据我们现在使用的格里高利历,这一年耶稣诞生,被称为“公元”,是纪元的原点,这个时候红巨杉还是一棵不起眼的小树;公元1495年,达·芬奇绘制了壁画《最后的晚餐》,这一年红巨杉已经是一棵参天大树了;公元1610年,伽利略观察到木星四颗卫星的运动,确认其围绕行星运转;公元1776年,瓦特改进了蒸汽机,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红巨杉的成长伴随着不同的历史事件。令人感动的是,说明牌还写道:“在1950年由于极度糟朽,红巨杉被砍倒了,虽然它的自然生命结束了。可是在今天的博物馆里,它的教育生命仍在继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棵树,而是一个生命。这样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赋予了红巨杉以生命的意义,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如果说情感的教育和培养对观众的影响是最深刻的,那么这个说明牌在我脑海中的记忆也将是久远的。
显然,说明牌对红巨杉的阐释没有局限在树本身的知识介绍,而是为观众创建了不同事物之间的横向关联。波士顿科学博物馆作为国家科技素养教育基地,强调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艺术的融合和关联,而对于这棵红巨杉的说明则是“关联”这一理念的最好体现。
其实,博物馆对于期望达成的教育目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告诉观众,可是这种方法的效果往往并不是最好的。我们还可以采用间接的方式,例如讨论为什么水果会酿成酒,一种是直接介绍酿造的生物化学反应;另一个说法可以是,早在3 000多年前的埃及,人们就已经酿出了香甜的葡萄酒,通过出土的酒壶以及文字记载可见一斑,并由此想象那个时代人们在辛苦劳作之后,庆祝大丰收时举杯同庆的场景。同样的一个问题,两种不同的解释,想必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后者更有趣吧?
同样是在美国,芝加哥科学工业博物馆采取了与生活建立关联,拓展观众认知的方法。在关于摩擦力的展项说明牌上,不仅有操作说明、科学原理,还讲述了科学家的故事:在五百多年前,伽利略设计了测试摩擦力的斜面滚球实验。
又如展项“波的现象”的说明,解释了水波的干涉、反射和衍射行为,还介绍了位于密歇根湖畔的防波堤。这是人类对科学的理解应用于实践的最佳案例。在20世纪40年代,工程师建造了阶梯式的石灰岩防波堤来阻挡波浪,减少波浪能量对湖岸的影响。随着人类对水波行为的认识,防波堤被改为垂直、光滑的混凝土结构。水波在遇到这些结构时会发生反射,溅起的水花减弱了水波的能量,从而有效保护了堤岸。说明牌不仅要让观众了解科学,还应关注社会实践。所选案例也是大部分当地市民所熟悉的,参观后可以亲自前往湖畔验证。
4 说明文字应该怎样写?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说明文字要将关于展品本身,甚至展品之外的信息传递给观众,而传播的方式将直接影响到观众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程度。笔者发现,国内的博物馆展品说明牌在编写方式上多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虽然严谨准确却缺少了文学的精彩。说明牌不只是在描述一件事物,除了丰富的内容之外,还要考虑通过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引起观众的阅读兴趣。
4.1 采取提问的方式
作为现代科技馆的始祖,旧金山探索馆的创新不仅仅是将课堂教学中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改造成为观众可以参与互动的装置,其展品说明牌的文字编写也颇费工夫。比如,关于“伯努利水流”展项的说明牌就包括了三个部分:“这样试一试!”、“会发生什么?”和“那又怎样?”在说明内容上,与国内科技馆的操作方式、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基本上是对应的,不同的是采用了提问的方式,通过问题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充分调动感官去感知、思考,从而探究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
很明显,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是思考的起点。以问题为导向,带著问题学习,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旧金山探索馆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将其落实在了展品说明牌上。同样以问题的形式来编写说明牌的,还有阿德勒天文馆。在“向月球出发”展厅中,关于月球的介绍围绕四个问题展开:
“产生?”——阿波罗飞船带回的岩石标本显示了月球的年龄大约为46亿年。我们仍然不清楚月球曾经是地球的一部分,还是自身演化而来的?
“月球内部?”——阿波罗飞船带回的岩石标本反映出月球上几十亿年前的火山喷发。但是,我们仍然不清楚月球的内部是炽热熔融状态,还是像地球一样有一个铁芯?这些疑惑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水?”——阿波罗飞船带回的岩石标本展现了月球无水的状态。但是,随后的机器人任务探测出了月球的南北极可能有水冰的存在。
“生命?”——阿波罗飞船带回的岩石标本揭示了月球过去和现在都无生命存在。未来的探测将有助于决定人类是否能够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基地?是否能够以月球上的资源为生?
说明牌上的这些问题是人类在研究月球过程中的不确定表现。对月球的研究还有更多的问题有待解决,人类也正是在不断的追问过程中保持前行。
4.2 不同的写作手法
在加州科学院的“生命的颜色”展览中,有一块名为“颜色的语言”的说明牌——如果颜色可以说话,它可能是在召唤“离近点”或咆哮着“快退后!”很多生物都是通过颜色交流:艳丽的花朵通过多彩的花瓣吸引传粉者。箭毒蛙背上耀眼的色彩提醒捕食者远离。变色蜥经常快速摆动头部并轻拍它们被称为肉锤的色泽鲜艳的下巴,宣示自己对领土的所有权,以防另一只雄性的觊觎。颜色还能说明什么?在获奖评语中,专家这样写道:“这个说明牌将颜色拟人化,并借助通感的写作技巧,吸引观众参与进来。”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博物馆中展品说明牌应打破内容上的局限,融合多学科内容编写,让内容更为丰富饱满;在写作上应用多样的文学手法,让这些说明更清晰,更优美。
4.3 控制字数
简洁的说明牌会带来很多好处。把一段150字的说明分成各有50字的三段文本,然后记录阅读两种说明牌的观众人数。结果显示,阅读分段后的短说明文字的人数是前者的两倍还要多。将一个长文本分成若干短文本,改变了观众对“阅读”这一任务的认知,使其看起来更简单。
展品说明牌与图文板拓展内容很大的区别就是字数的把控。尽量以简短的文字传达关于展品的信息,是对创作者功力的极大考验,也要求我们能够真正意识到展品说明牌的重要作用。
4.4 持续改进
同一件展品可以多次成为不同展览的展品,这时就需要我们根据陈列主题对展品说明进行重新构思,并编写不同的说明文字。
如图1所示,“旋转的金蛋”是关于电磁概念的常见展项,其展示的原理是三相交变电场的作用,展示说明牌通常是简单的观众操作指南。在巴伦西亚的艺术科学城,同样的展项被放在了“尼古拉斯·特斯拉——闪电般的思想”这样一个人物展览中,展项的名字也调整为“哥伦布蛋”,说明牌的文字则变成了:“特斯拉和爱迪生的交直流世纪大战:虽然最终是爱迪生取得了商业上的胜利,然而真正为人类带来光明的是却特斯拉的交变电流。”“哥伦布蛋”的由来:哥伦布在发现新大陆后的一次聚会上竖起一个鸡蛋,告诉大家即使是最简单的事实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和证实。事实上,第一个运用旋转磁场模型将横卧的鸡蛋立起来的正是特斯拉。1893年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特斯拉的展示震惊全场——他利用交流电同时点亮90 000盏灯泡。
同样的一件展品,为了契合不同的展览主题,展品名称和说明文字都会有所侧重和修改,以演绎不同的故事。这样的创作方法,我们曾经也在项目中尝试。2006年,在合肥科技馆儿童展区的更新改造中,我们设计了“学会系鞋带”展项,旨在锻炼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其说明牌是这样写的:妈妈总是要帮忙,可是我想说,我自己能行!我会系好自己的鞋带。这个展项也出现在了贵州科技馆的少儿科技乐园。我们将展项的名字改为“鞋子上的洞”,其说明牌也进行了修改: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洞,房子上的洞、身体上的洞,衣服上的洞,还有鞋子上的洞……巨大的洞,还有看不见的洞。我们可能会从洞里看到另一个世界……小小的展品说明牌让展览的主题更突出,也为同一件展品赋予了新的意义。
不论写作手法,或者字数优势,抑或契合主题的变化,都是对说明牌写作的创新。对说明文字的不断探索,最终目的是让观众获得持续的参观兴趣,从而能够从展览中有所收获,达到博物馆科学传播的目标。
5 动静结合,发挥最大作用
观众与说明牌的互动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最有效的方式则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因此,博物馆应当提供“科学引导”的专业环境,通过辅导员的动态讲解,配合静态文字,从而发挥展品说明牌的最大作用。
德意志博物馆作为欧洲最大的科学博物馆,单是其收藏就足以使观众震撼。然而,在博物馆现场仍有众多的解说员。这些解说员都具有相關领域的专业背景,有些甚至是工作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他们不但了解展品本身的信息,而且通晓各个学科,可以配合展品旁的静态说明牌,深入浅出地解答各类问题,为观众提供有理有据的咨询服务。笔者认为,博物馆必须具备这种“软实力”。训练有素的辅导员在展厅化身真正的“互动说明牌”,与观众一起探索科学,才是引导观众学习的最好方式。
6 结语
展品说明牌的撰写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它不仅体现了陈列展览的语言特色与服务宗旨,还反映出博物馆在寻求自身定位与观众服务之间的交流、碰撞与互动。那些曾经被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细节,如今应重新获得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昱.自然史博物馆解读性说明文字撰写要素——以美国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史博物馆为例[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2):44-51.
[2]李无言.浅议博物馆叙事型展览说明文字的编写[J].博物馆研究,2015(3):59-65.
[3]周墨兰.博物馆展品说明的撰写[N].中国文物报,2014-09-30(08).
[4]李如菁.论博物馆展示说明图板之今昔转变[J].科技博物,2011(2):83-103.
[5]赵雅洁.图文并茂展现细节:展品说明牌需精心构思[J].科技馆,2007(4):18-22.
[6]张翊华.博物馆陈列语言的探讨——文字说明在陈列语言中的地位和作用[J].南方文物,1983(4):52-55.
Abstract After studying the instruction plates used by various museums, especially museum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first, since instruction plates serve as the explanation of exhibits, they should be designed to serve targeted visitors with proper contents and styles; second, apart from relevant scientific principles and operation instructions, knowledge concerning society, culture and art may be added to them so as to offer more related knowledge to visitors; third, in order to draw the attention of visitors, different writing styles can be used, including diverse sentence patterns, concise contents and amusing designs. Moreover, the combination of the work of interpreters and instruction plates is a better way to help visitors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related to the exhibits.
Keywords museums, instruction plates, display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