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在世界各地闪耀着光芒。2016年,中国对外投资的增速超过40%,且全面超过了外商投资。
中国企业已经遍布全球,承建国外大型基建项目,合作建立现代化工厂,直接参与外企并购,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活力。中国正在从商品输出时代过渡到资本输出时代。
如果说,以前中国一直是将“将产品卖到世界去”为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那么近年来,风向已转。中国的对外投资增长速度非常快,年平均增速超过了30%,尤其是2016年,增速达到40%。
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历史的必然。中国人民大学学者刘元春称:“从其他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当商品输出达到峰值的时候,必须要用资本输出来替代商品输出。”
飞跃太平洋
4月25日,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发布的研究报告称,2016年中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从2015年的150亿美元跳涨至460亿美元。报告称,截至2016年底,美国435个国会选区中425个有中资公司运营。中资企业雇佣的美国人数量已超过14万。美国在2016年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首选地区之一。
不仅是直接投资,标识着“中国制造”的大量产品也飞跃太平洋,驻足美国。中车在美国的表现是其中最抢眼的亮点。
4月12日,中车与美国洛杉矶县大都会交通局正式签订地铁车辆销售合同。根据合同,洛杉矶县大都会交通局将以6.47亿美元购买282辆中车长客的地铁车辆。就在几天前,中国中车制造的波士顿橙线地铁列车正式投入运营。
2014年登陆美国市场以来,“中车制造”已进入波士顿、芝加哥、洛杉矶、费城四大城市。其中,中车四方2016年3月中标芝加哥846辆、金额总计13亿美元的地铁车辆项目,是迄今为止中国地铁出口发达国家的最高纪录订单。
“中车在美国市场实现了从‘走出去到‘留下来,并成为‘座上宾,成为一家颇有口碑的国际化大企业。”中车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化龙说,“这主要得益于商业模式的创新,我们不仅实现了整车产品的输出,还实现了核心部件的输出;不仅实现了产品的输出,还实现了产品、技术和资本的全要素输出;不仅拓展了中车的市场,也实现了中美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合作共享。”
为了更深入地融入美国市场,中车在美国建立轨道交通研发制造基地,2015年9月3日,中车在美国投资兴建的第一个制造基地铲土动工。目前,芝加哥工厂和波士顿的春田工厂都在建设当中。其中春田工厂将在2017年内建成,波士顿项目两笔订单共418辆地铁列车将全部在此生产。
为了融入美国市场在美国建厂的不仅有央企,大量民企也纷纷试水。去年年底及今年年初,“不要让曹德旺跑了”的消息曾经很吸引眼球。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自己称,并没有跑,只是在美国建了一些项目。
这一项目是福耀玻璃的美国俄亥俄州工厂。2016年10月7日,由福耀投资的全球最大汽车玻璃单体工厂正式在俄亥俄州竣工投产。项目投资6亿美元,是该州历史上最大的一笔中国投资。加上2014年美国密歇根州投资的4亿美元,福耀在美国投资已达10亿美元。
事实上,福耀玻璃在美国投资10亿美元办厂,是中国制造“走出去”的一个典型案例。美国是全世界主要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之一,为了贴近市场,靠前服务厂商和消费者,福耀顺势进入美国市场再正常不过,这是由其自己的产品质量和过硬技术赢得的。更重要的是,依照美国法律,只要实现生产本地化,还可获得相应的价格优势。在美国建设生产基地,无疑使中国企业“走出去”具有了强大的实力,有能力参与美国市场竞争。
除了承建項目、直接投资设厂,中国企业直接参与美国企业股份收购或者并购,已经成为一大潮流。
2015年,中国企业在美国完成了100项并购交易,共计135亿美元。规模最大的交易包括复星以24亿美元收购美国保险巨头Ironshore、安邦以19.5亿美元收购纽约华尔道夫酒店、烟台新潮以13亿美元收购得州油田等。
2016年,潮流仍在继续,且资金额暴增。2016年中国在美国最大的投资前三强均为国企。央企海航集团以65亿美元收购希尔顿25%的股份,此举帮助海航和希尔顿共享中国和国际旅游市场增长的优势。天津市属企业天津天海以61亿美元收购世界最大的信息产品和服务批发商英迈(Ingram Micro),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公司对美国信息技术企业最大的一次收购。再是海尔,它以56亿美元收购通用电气(GE)的电器业务,此次收购令其得以全面进入北美市场。
根据南华早报于2017年4月发布的报告,中国的海外投资在2000年至2016年重点集中于美国。美国在作为中国重要贸易出口地的同时,也在逐步转化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重点。
中国企业实力越来越赢得美国认可。
跨过大西洋
欧盟委员会在2016年发布的对华战略文件中曾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正在提速,中国公司前所未有地参与海外贸易和投资,中国与全球资本市场联系的加强将使世界受益。
中国企业走到欧洲,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欧洲的经济。2015年,中国投资者投向欧洲市场的投资额达到230亿美元,超过了北美市场的170亿美元。
2016年,这一投资势头依旧在持续。8月,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与希腊共和国发展基金签署《比雷埃夫斯港(简称比港)港务局多数股权交易完成备忘录》,中远集团下属的中远海运(香港)正式成为比港港务局的控股股东,开始接管比港港务局的经营。
同样在8月,美的集团宣布对全球领先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供应商——德国库卡集团股份收购的最终结果,美的集团持有库卡94.55%股权。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欧洲对中国的投资。根据意大利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统计,2014年到现在,中国在欧洲投资量已超过350亿欧元,远远高于欧洲在中国的100亿欧元投资。
在欧洲市场活跃的不仅仅是中国各大企业集团的收购并购,还有制造业的技术出口,其中最知名的是“华龙一号”。
“中华复兴,巨龙腾飞”,2013年4月25日,中广核和中核就技术融合达成一致意见,联合开发“华龙一号”,在各取所长的基础上形成更优的技术方案。迄今为止,中国民用核电产业未发生任何重大事故,具有良好安全信誉,“华龙一号”成为核电国际市场中最受瞩目的新星。
2015年10月21日,中广核和法国电力集团(EDF)正式签订了英国新建核电项目的投资协议,中广核牵头的中方联合体将与EDF共同投资兴建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HPC项目),之后双方将共同推动英国布拉德维尔B核电站的建设。
但审批一波三折,欣克利角C核电站原定的正式签署合同的时间被拖延,甚至英国单方面宣布所谓安全原因而暂停。不过,2017年1月10日,英国商务能源与产业战略部政务次官、能源与产业部长杰西·诺曼,正式签发书面声明,同意启动华龙一号英国通用设计审查项目(GDA)。而且,英国首相特蕾莎·梅也同时表示赞同。
这是华龙一号最终落户英国布拉德维尔B核电厂址的“必修课”。顺利进入GDA审查流程,标志着中广核在英国核电项目推进道路上走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中广核将以广西防城港核电3号机组为参考电站开展GDA,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GDA。
中广核董事长贺禹表示,“华龙一号”一旦通过GDA,将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更多国家会由此增强对“华龙一号”的信心,由此推动“华龙一号”的国际市场开发,带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和走出去。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国核电走向世界,走到了欧洲强国。
青山遮不住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尽管遭遇了种种困难和障碍,但中国在美国和欧洲的强势进入越来越呈现体系化发展。
中国对欧投资领域非常广泛,从机场、核电等基础设施到化工、能源、房地产、娱乐等行业,不一而足。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越来越青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对机器人、自动化设备等高科技领域的投资也日趋活跃。
在美國和欧洲的投资中,并购是中国企业更乐意采取的方式,如中国化工收购意大利轮胎公司倍耐力、吉利收购沃尔沃、东风入股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联想收购德国梅迪昂电脑公司等,都受到世人关注。
中国投资者之所以如此青睐并购,是因为并购能快速获得成熟企业在技术、品牌和渠道等方面优势,打开新市场,增强公司国际和国内竞争力。出于转型升级的需求,中国跨国并购将继续保持活跃。
地域分布上,中国投资者足迹遍布欧洲,其中欧洲三大经济体德国、英国和法国一直是中国投资的“热土”。此外,中东欧国家由于地处“一带一路”沿线,也收获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投资,孕育着众多机遇。
但中国对欧美投资并非一帆风顺,尤其在敏感领域一波三折,这反映出欧洲对中国资本既欢迎又担忧的矛盾心态。
中车参与美国地铁项目期间,美国曾有多名议员致信美国财政部长,希望对中车进行调查。信中声称中车依靠政府补贴获得了价格优势,而且中车的设备将对美国基础设施产生不安全影响。
但中车依旧凭借其强大的优势获得了美国的订单。为波士顿地铁列车合同建造的工厂开工后,马萨诸塞州州长查理·贝克出席了这一仪式。当地官员认为,该工厂将为当地带来就业机会,新的地铁车辆也将减少居民等候地铁的时间,而且该合同比最初估计的金额降低了2亿美元,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