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侃
[摘要] 国内当前语境下的大学制度研究基本是在“现代大学制度”这一核心概念的规约下进行的。这一特点从我国大学制度研究兴起之初就已确立,彰显了我国大学制度发展的后发外生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独特性和研究者强烈的本土化意识。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基础、现代大学制度的结构与特性、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等四个方面。从这四大主题出发,对国内大学制度研究的现状进行全面介绍与评析,能够对我国大学制度的深入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7-0127-09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702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检视我国现行高等教育制度的缺陷和重新思考大学本质的过程中,大学制度问题逐渐浮现出来并引发了学界的关注。在国内语境下的中国大学制度研究,基本是在“现代大学制度”这个核心概念的规约之下进行的,这一特点从我国大学制度的研究之初就已经确立。最早对“大学制度”进行研究的是哈尔滨科技大学的丛长福,他于1995年在《中国高教研究》上发表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办学原则和管理模式》一文,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是迫在眉睫的利在当代、受益千秋的大事”[1]。2000年,袁贵仁在《中国高等教育》上发表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推进高教改革和发展》[2]一文,王冀生在《高教探索》上发表了论文《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攻坚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3]。这两篇文章分别用“现代大学制度”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为标题,隐含了我国大学制度研究的两个基本前提——“现代性”和“中国特色”。此后我国关于大学制度的研究无论是否有明确说明,基本上都是在这两个前提的基础之上展开的。其实,“现代大学制度”本身就是一个中国化的概念,西方学界很少直接使用这一概念[4],而“中国特色”这一定语则更加强调了其独特性。这也正是我国大学制度研究独具特色的地方,彰显了我国大学制度发展的后发外生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独特性和研究者强烈的本土化意识。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说明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这更加明确了中国大学制度建设和改革的基本方向,即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成为热点和焦点,研究热度经久不息,相关成果也是汗牛充栋。这一研究热潮的出现既是大学制度改革实践持续深入的现实需要所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持续转变,大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导致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高等教育体制和大学制度迎来了新一轮的综合改革期,回顾和梳理关于大学制度的相关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和梳理,笔者把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相关研究归结为四个主题,下文对其予以述评。
一、什么是现代大学制度
有学者认为,所谓“现代大学制度”是指起源于西方的,以德国的柏林大学为样板的大学制度。比如,韩水法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是由洪堡在1810年主导建立的德国柏林大学奠定的,即大学自治、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制度”[5];黄方、蒋来等人认为,“现代大学制度作为一种特指,一般而言,是指启蒙运动之后经过理性主义改造的,特别是以德国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为代表的新型大学”[6]。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将现代大学制度置于西方学术语境中以求得准确理解。
有学者从历史的视角进行分析,认为现代大学制度就是与中国旧式学堂对应的,洋务运动以来移植西方大学模式建立起来的近现代大学制度。比如,刘铁认为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19世纪末随着传统教育的衰落和现代新型高等教育的兴起而逐步出现的,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是1895年建立的“北洋公学”[7];李春萍则认为蔡元培是“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创立者”[8],叶隽也认为“蔡元培对中国现代大学制度之构建意义重大”[9];张建奇认为 “梅贻琦时期的清华大学以及部分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初步确立”[10]。
有学者从本土研究的视角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是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大学制度。比如,别敦荣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是“针对我国大学所承担的现实使命,在解决数十年来大学制度存在积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学制度”[11];袁贵仁也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概念,认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就是要全面把握大学作为法人实体和办学主体所拥有的权力和责任,解决好“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大学的关系”“大学自身的管理问题”[12]。
有學者认为,现代大学制度中的“现代”指的是现代社会,现代大学制度其实就是大学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一整套制度体系,其中包含了两层意思:首先,现代大学制度不是一个固定的制度框架,而是大学与社会不断互动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如王洪才曾指出,现代大学制度并非一个既定的存在,而是一个建构中的事实。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特征是制度的适应性,即现代大学制度应随着环境的变化及由环境变化导致的大学自身的分化而处在持续的建构之中[13]。其次,现代大学制度中对“现代”的使用与日常生活中对“科学”的泛化使用类似,即其本身包含了“契合”“正确”“有效”等诸如此类的含义。比如张祖英等人认为,现代大学的社会功能应与当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历程相适应,其管理制度应与当今社会的管理制度相适应[14]。张俊宗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是在社会发展逐步加深对知识生产的依赖程度的进程中建立起来的维护大学组织健康发展的结构功能规则体系[15]。王绽蕊认为,有效性是衡量大学制度现代性的标准。现代大学制度就是“有效大学制度”,一方面指有效率的大学组织安排,能够节约参与各方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指有效益的大学组织安排,能促进大学职能的充分发挥[16]。
由以上梳理可以看出,学界对什么是“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学科出发,对现代大学制度予以界定,其中有交叉与重叠,但更多的是各执一词、见仁见智。笔者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概念应是开放性的、动态的、多视角的,无论是出于开展后续研究的需要,还是出于指导现实大学建设实践的需要,从纷繁的现象中找出共性,从各类现实状形态中厘清其本质,都是必要的。其中的关键着力点是对“现代”这个限定词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大学制度”内涵和结构的探讨。
二、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研究
(一)现代大学制度理论的本体论建构
现代大学制度的本体理论建构是以现代大学制度为基本研究对象,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方面来分别论述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基础。
1现代大学制度的哲学理论基础。现代大学制度哲学理论基础方面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个,一个是布鲁贝克提出的“二元理论”,即高等教育的知识论基础和政治论基础[17];另一个是伯顿克拉克的“四元”理论,即正义、能力、自由和忠诚[18]。国内学者的研究基本上没有超出这两种代表性观点的范畴。如王翼生指出,现代大学制度的哲学基础首先是知识论的,对高深知识的研究与传播是大学的“内在价值”。其次是政治论的,代表了大学对国家、社会的深远影响,这是大学“外在价值”的体现,二者应该是统一的[19]。杨东平认为,现代大学的基本价值和准则是洪堡创立柏林大学时所赋予大学的学术、教学、学习三自由原则,是现代大学之所以为现代大学的灵魂[20]。
2现代大学制度的文化理论基础。有学者认为,大学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传统与文化底蕴的社会组织,大学自身的组织文化无疑形塑了大学的精神与结构[21]。张应强指出,“大学是一个文化组织,它应体现出大学组织的文化特征”“充分体现和保障大学的文化精神才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有的取向”[22]。邬大光认为,大学精神在大学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制度的建立源于一定的大学理念,折射出大学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大学制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大学精神的表现形式[23]。
3现代大学制度的政治理论基础。我国大学的管理属于行政主导型的,这决定了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必然是建立在坚实的政治基础之上的[24]。关于大学的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一直是大学制度理论研究中的热点。有学者认为,大学的正常运行必须靠行政管理来支持,否则将陷入无序化的状态。行政管理是现代社会基本关系的表现形式,也是维系社会正常关系的保障[25]。也有人从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方面进行了分析,如眭依凡认为平等、自由、效率、约束是大学的四种基本价值,但平等、自由和效率、约束之间是存在着矛盾的,平等和自由代表了学术权力的价值取向,效率和约束则反映了行政权力的价值取向[26]。
4現代大学制度的经济理论基础。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多一些,日益成为大学制度研究的一个主流范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对经济现象的研究和经济学的重视都达到了一个高峰,经济学成为显学。这也表现在经济学对其他所有社会科学研究的扩散上,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也是如此。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于大学是不是具有产业属性的讨论曾热极一时,而尝试用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大学制度、用企业理论来研究大学内部治理,也成为当时大学制度研究领域的热门,主要形成了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大学与企业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的,主要体现在组织目标和管理理念等方面,但在组织内部运行和治理等方面,大学与企业有共通之处,大学应借鉴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经济化的效率观念。例如,张维迎认为:“尽管大学的理念与企业不同,但作为一个由人组成的组织,大学与企业在管理方面也有一些共性。比如说,无论是大学还是企业,竞争都是选人和激励人的重要机制。大学的理念必须通过学术竞争来实现,这是学术自由的应有之义。”[27]第二种观点认为,作为社会科学领域最为成熟和完备的经济学理论,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应将其直接运用到大学制度的研究和建设实践之中。例如,徐同文认为可以直接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入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之中,“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处理大学内部的诸多关系,引入企业管理理念是可行的办法。大学在生产、经营、产品销售等诸多环节上都与企业十分相似”[28]。李晓波认为,教育作为产业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应在高等教育中引进产业机制,“实行股份制是一条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途径”[29]。第三种观点则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必须与经济制度相适应,以推动经济的发展,这是现代大学制度存在的重要合法性依据。毕宪顺指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大学制度改革的目标。这里的“适应”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市场经济是开放的,所以大学也应树立开放的观念;二是大学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30]。王翼生也认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应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大学制度[31]。当然,也有学者对这种泛滥于大学制度研究之中的“经济学帝国主义”[32]表现出了警惕性,毕竟大学的管理与企业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以效率、利润为目标和大学秉持的学术自由、独立自处的基本精神是不符的。李猛在批评北京大学2003年实行的人事制度改革时就曾指出,大学逻辑和企业逻辑有着根本的区别[33]。张应强也认为,现代大学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是不同的,其最大区别在于大学制度是文化取向的[34]。
(二)现代大学制度理论的引鉴论建构
引鉴论建构是指尝试将一些发展比较成熟的理论引入到大学制度研究中来,将其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与对接以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大多数是基于作者自身的学术积累和知识结构所提出的以某一理论为主体的大学制度理论建构。当前,有以胡赤弟等为代表的以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为理论主体的现代大学制度研究[35],以彭宇文等为代表的以法人治理理论为理论主体的现代大学制度研究[36],以张应强等为代表的以文化理论为理论主体的现代大学制度研究[37],以王建华等为代表的以第三部门理论为理论主体的现代大学制度研究[38],以乔元正等人为代表的以公共治理理论为理论主体的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等等[39]。笔者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以第三部门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为理论主体的研究进行简要介绍。
1以第三部门理论为理论主体的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第三部门理论”是一个跨学科的理论体系,主要涉及到政治学和社会学。第三部门理论将整个社会划分为三大部门:第一部门是国家、政府,属于公共领域;第二部门是市场,属于私人领域;第三部门是非政府、非市场、非营利的“第三域”,特点是政治上的独立性和自由以及对公共利益的追求。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伴随着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学也应该归属于第三部门,对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也应该按照第三部门的特质和要求來进行。如有学者指出,“我国公立高校作为第一部门组织在政府体制中运作的社会经济基础已经丧失。解决公办高校存在的问题,需要的是深刻的转型,可行的方向选择是转向第三部门领域”[40]。有学者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指出,将第三部门的相关理论引入大学制度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目前大学制度改革困境的理解,又可以丰富现有的大学制度理论,第三部门视野中的大学制度研究的着力点应是“非营利组织”和“社团法人”[41]。有学者进一步指出:“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代大学制度无论在所有权、管理权、资金来源还是在法律程序层面,都已基本具备了超越公私两分的可能。在超越公私两分的基础上,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必须紧紧围绕自治、非营利与非政府三个核心观念展开。”[42]
2以公共治理理论为理论主体的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治理理论”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内比较热门的理论。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有学者提出应该参照治理理论的基本理念对大学进行公共治理。有学者认为,治理是大学管理的新理念,我国高校已经具备了进行治理实践和研究的条件,治理是政府对大学进行宏观调控的新向度[43]。有学者指出,从治理的视角入手,政府管理大学的角色应进行转变,实现从管制型向服务型、从政策治校到依法治校、从单边治理到政府与社会和公民共同参与的多边治理、从善政到善治的转变[44]。有学者进一步分析了大学治理的本质与内涵,指出“高等教育的治理就是重构政府、高校、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治理的基本特征就是非国营化、去中心化、自治和市场化”[45]。
同对大学制度概念内涵的相关研究相类似,对大学制度理论的研究也是观点众多,流派纷呈。一方面,这些研究让社会大众对大学制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庞杂的研究内部缺少一致性的逻辑内核,让人对大学制度难以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系统认识。当然,这也与现在大学制度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学制度的发展本身处在急速变化的变革过程之中有很大的关系。笔者认为,对大学制度的研究需要有基本理论的建构,这是深入认识和了解大学制度的基础。对于如何建立这个理论基础,应该秉持开放的、批判性的态度来进行。因此,大学制度理论的建构应紧紧围绕着大学制度来进行,无论是通过建立本体论式的理论基础,还是通过广泛引鉴其他成熟理论,都要遵循这个原则。围绕大学制度来建构其理论基础,应从“大学”和“制度”这两个关键点来进行。大学是什么?是一个社会组织。制度是什么?是建立在组织之上的一整套约束、规定体系。这两者的关系将是建立分析框架的关键。因此,在深入分析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特性的基础之上探析大学制度自身的建设规律,应是未来大学制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
三、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结构与特性
(一)现代大学制度结构研究
对于现代大学制度结构的划分,目前学界主要有两层次结构和三层次结构两种观点。
两层次结构的观点一般认为,现代大学制度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来分析归类,或者也可以说是外部和内部两个范畴来进行分析。宏观层次或者说外部制度指高等教育体制,微观层次或者说内部制度指大学内部的管理制度。眭依凡认为,现代大学制度分为大学他治和大学自治两个层次。大学他治体现在宏观方面、大学的外部,大学自治体现在微观方面、大学的内部[46]。邬大光认为,大学制度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是指大学总的管理体制、办学机制等,是国家整体的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微观层面是指大学的内部运行体制和机制”[47]。胡赤弟提出了大学制度的“两层楼”结构理论。他认为,大学制度包括大学教育制度和大学法人制度两个层次,大学法人制度是大学教育制度的基础[48]。
大学制度三层次结构的观点主要是依据大学与外部组织、大学与内部组织以及大学与大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起来的。袁贵仁认为,大学制度的三个层次是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大学与教师、学生的关系和大学与大学的关系[49]。赵文华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是大学外部关系、内部组织结构以及大学组织成员行为规范的体系[50]。宋旭红则主要从大学制度层次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三层次结构说。他认为,大学制度分为根本制度、一般制度和具体制度三个层次,根本制度是基于理念层面的,相当于大学理念或大学精神;一般制度是处理大学内部事务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以及体现大学组织基本属性的制度;具体制度是大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运行机制在大学内部的具体体现[51]。对于大学制度层次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中观和微观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大学制度,但对大学制度层次结构的分析和划分应立足于对大学制度本质、内涵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对大学制度结构的正确认识来深入研究大学制度的内部规律,更好地指导大学制度建设的实践。因此,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归纳出最能体现大学制度发展本意的大学制度结构,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二)现代大学制度特性研究
对于现代大学制度特性的研究,学界目前主要是在现代中国这个语境下来展开的,已经有了现代性、相对性、开放性、适应性等十数种描述。例如,有学者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特征是“学术自治、政校分开、权责分明、管理科学”[52]。有学者指出,现代大学制度具有相对性、动态性、时代性、开放性、自主性、参与性和自律性等特征[53]。王洪才指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特征是适应性,兼具开放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等基本特征[54]。别敦荣则指出了现代大学制度与传统之间的承继性。他指出,现代性不排斥古典性,现代性是大学制度传统性的不断延伸和发展,是进入现代时期后获得的一种属性,将面向未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55]。还有学者指出,我国创建的现代大学制度应在政府的宏观领导和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建立起“学校自治、教授治学、科学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56],现代大学制度应具有“党委领导、校长主管行政、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等基本特征[57]。有学者从政府、大学、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出发,概括出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政府宏观调控,大学依法自主办学、民主管理、社会评估监督;举办者、行政管理者、办学者、学习者之间责、权、利分明”[58]。
这些研究中规范性研究多、实证性分析少。对大学制度特点的归纳也多是应然性的,所以关于现代大学制度基本特征的归纳有数十种,看起来都很有道理,但其内部分析的逻辑自洽和因果联系却表现得并不充分。笔者认为,对现代大学制度基本特征的分析应该把握好如下几个关系:一是现代和传统的关系。现代大学制度之所以为“现代”,必有其独特性,但同时现代大学制度也是由传统发展过来的,这其中的联系和区别应该明确。二是国内和国外大学制度的關系。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是后发外生型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大学制度有西方大学制度的一般性特征的同时也有其特殊性,这其中的联系和区别应得到明确。三是组织和制度的关系。组织和制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大学制度的特征必是建立在大学组织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对大学制度特征的分析应建立在对大学组织基本特征的分析基础之上。
四、关于如何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搞清楚如何在当下经济社会环境中建立起良性可持续的现代大学制度。关于如何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如何处理大学与社会各主体关系的制度,即大学外部制度构建的研究;一类是关于如何处理大学内部各部门关系的制度,即大学内部制度构建的研究。
(一)关于构建大学外部制度的研究
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至关重要。袁贵仁曾指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就是要厘清政府和大学的关系,大学是基础,政府是关键,法治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59]。张应强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大学制度改革应集中在政府放权、市场介入、大学自主和学术自由四大主题之上[60]。王洪才则从大学与社会联动的角度指出,大学应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社会中介评估制度、董事会制度,以确保其与外界的有效沟通,增强大学的适应性[61]。一些学者还从中国国情出发认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必须立足于本土,如邬大光认为,一个国家的大学制度依赖于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一所大学的制度建设也应遵循同样的原则[62]。有部分学者指出,处理好大学与外部的关系,构建良好的大学外部制度的关键在于法律,依法治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胡建华就曾指出,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大学与政府关系的法律化,从根本上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63]。
(二)关于构建大学内部制度的研究
如何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相关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内部制度的建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确立大学的独立自主地位和给大学下放更多的权力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的改革,但在大学不断获得更多的自主权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权力和国家给予的资源来推动自身的发展,日益成为大学制度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主题。
1关于构建现代大学内部制度的前提要求。首先,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应当尊重大学的本质和逻辑。张应强指出,以人才培养、学术创新服务于国家与社会需要,是大学本质属性的体现[64]。王建华认为,大学具有第三部门属性,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应遵守自治、非营利与非政府的原则[65]。其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需要以科学的大学理念为先导。大学理念是深植于大学组织之中的根本性的东西,而大学制度则是建立在这种精神之上的促进大学精神、大学理念有效发挥作用的制度保障,可见大学理念对于大学制度的重要性。史静寰认为,大学理念、大学精神以及大学使命是现代大学制度的灵魂,“当前我国大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核心价值理念,使命目标定位不清。而一个没有精神底蕴、缺乏价值追求的大学很难获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也很难在高度竞争的时代走得更远”[66]。陈颖也指出,弘扬大学精神的传统要素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支撑,大学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大学自治精神、弘扬学术自由精神、重建大学批判精神”[67]。
2关于构建大学内部制度要处理好的几个主要问题。大学内部制度建设中面临着几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问题、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问题和大学内部管理中的集权与分权问题。(1)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问题是大学自建立之初就面临着的问题。学界一般认为,大学内部普遍存在着行政权力过大、学术权力被削弱、大学行政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张德祥曾比较系统地论述过大学内部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在现代大学制度中片面地强调学术权力或是行政权力任何一方都是不科学、不现实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使其共同发挥作用,大学制度才能真正良性高效运转[68]。陈金圣认为,中国大学学术权力长期沦为党政权力的附庸和点缀,严重制约了大学的教育与学术生产力。当下的现代大学制度改革,有必要从大学学术权力的制度构建、学术权力制度的维持与内化层面来推进中国大学教授治校型学术权力的制度化建构[69]。(2)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问题也是中国现代大学内部制度研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可以说我国大学采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现代大学内部管理制度,这方面的制度构建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遵循,如何在这种制度结构下处理好不同权力的关系是建设好大学制度的关键。顾海良认为,我国大学实行的这一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发展和探索下形成的适合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一种管理形式[70]。陈武元指出,大学校长与党委书记必须要有明确的职责划分,具体的设计可以参照现代公司制度中的董事长与总经理的职能分工[71]。何爱华认为,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关键在于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实现党委的集体领导,校长对行政工作负总责[72]。(3)关于大学管理中集权与分权的问题,学界一般认为,应当处理好校院两级管理中的集权与分权问题,权力下放到院,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潘懋元认为,大学的制度设计应进一步确立学术组织在大学管理架构中的职能和作用,建立健全学术民主管理的组织机制,培植教师的集体权力;扩大中下层的管理权限范围,使学校中下层组织在学术及相关事务的管理上拥有较大的决策权[73]。黄琦也指出,“高校必须放权给院系,院系要建立教授委员会,决策重大治学事项”[74]。
3关于构建大学内部制度的创新性探索。在如何进行制度创新,构建适合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现代大学内部治理架构方面,学界开展了积极的探索,成果丰硕。王洪才、赵琳琳指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必须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并提出了四个步骤:确立现代大学核心精神,完善大学相关立法,确立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以及大学内部的治理关系等方面的基本关系准则,激励大学进行现代大学制度创新试验[75]。杨克瑞、谢作诗则提出通过人力资本产权来激励大学组织创新,形成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与学者民主参与的大学评议会权力有效结合的主张[76]。胡赤弟认为,大学制度是教育产权主体的契约集,大学应实行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77]。汤正翔指出,厘清大学中党的权力、民主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及其各自相应的责、权关系,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78]。龚怡祖认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实质是建构能够应对冲突和多元利益需要的决策权结构,因此应将大学的决策控制权合理地分配给不同治理主体[79]。
学界当前在如何构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大学所处的制度环境和内部所面临的问题都处在变化之中,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将是一个常问常新的动态性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讲,当我们在探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所面对的也不仅仅是如何更好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问题,而是面对着大学制度从产生、发展到现在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及其演进、特点、趋向的一个集合,只有對历史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环境有了充分的认知,对大学所处的实然状态和我们所追求的应然状态有了清晰的把握,才能说我们已经有所准备并可以开始尝试来回答这个问题了。笔者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涉及到大学组织、大学制度的方方面面,但化繁为简,还是要以三个基点和一个维度为研究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三个基点分别是制度环境、大学组织和大学制度;一个维度就是时间维度,包括历史、现在和未来。
参考文献:
[1]丛长福.现代大学制度的办学原则和管理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1995(2).
[2][12][49][59]袁贵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推进高教改革和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0(3).
[3][19][31]王翼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攻坚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J].高教探索,2000(1).
[4]张应强、蒋华林. 关于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认识[J].教育研究,2013,(11).
[5]韩水法.大学制度与学科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2(3).
[6]黄方,蒋来.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综述[J].复旦教育,2002(4).
[7]刘铁.我国现行大学制度的历史演进及特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
[8]李春萍.春风化雨:蔡元培与中国现代大学制度[J].高等教育研究,2010(2).
[9]叶隽.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与蔡元培留学德国[J].德国研究,2003(3).
[10]张建奇.民国前期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J].大学教育科学,2005(6).
[11]别敦荣.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探析[J].江苏高教,2004(3).
[13][54]王洪才.论现代大学制度的结构特征[J].复旦教育论坛,2006(1).
[14]张祖英、许积年.对建立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探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15]张俊宗.现代大学制度:内涵、主题及主要内容[J].江苏高教,2004(4).
[16]王绽蕊.应以有效大学制度取代现代大学制度[N].科学时报,2008-04-01.
[17][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3.
[18]王翼生.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J].高教探索,2002(1).
[20]杨东平.现代大学制度的精神特质[J].中国高等教育,2003(23).
[21]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9.
[22][34]张应强,高桂娟.论现代大学制度的文化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2(11).
[23]邬大光.现代大学制度的根基[J].现代大学教育,2001(1).
[24]张月铭.高校管理中心下移后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J].辽宁教育研究,2002(9).
[25]汤永春.对高效党委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哲学思考[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3(5).
[26]眭依凡.论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调[J].现代大学教育,2001(4).
[27]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2.
[28]徐同文.引入企业管理理念构建现代大学制度[N].光明日报,2004-07-05.
[29]李晓波.以股份制为契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3(6).
[30]毕宪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
[32]李树.“经济学帝国主义”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9).
[33]李猛.如何改革大学——对北京大学人事改革方案逻辑的几点研究[A].钱理群等编.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47-49.
[35][48][77]胡赤弟.教育产权与现代大学制度构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6-89,215.
[36]彭宇文.中国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7]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8][65]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9]乔元正.自由与秩序之间——走向共同治理的大学管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3.
[40]高新发.从第一部门到第三部门——论我国公办高等学校转型的制度选择[J].教育研究,2002(10).
[41]邬大光,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42]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J].高等教育研究,2007(1).
[43]许杰.论政府对大学进行宏观调控的新向度——以治理理论为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03(1).
[44]龙献忠.论高等教育治理视野下的政府角色转变[J].现代大学教育,2004(1).
[45]盛冰.高等教育的治理:重構政府、高校、社会之间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2).
[46]眭依凡.从宏观和微观结合上关注大学制度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3(23).
[47]邬大光.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6(19).
[50]赵文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加快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51]宋旭红.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构的三个层次[J].辽宁教育研究,2004(10).
[52]毕宪顺.权力整合与体制创新——中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8.
[53]刘明生.构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析探[J].邯郸学院学报,2006(4).
[55]别敦荣.论现代大学制度之现代性[J].教育研究,2014(8).
[56]杨化仁、吴振声、孙欣.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6(10).
[57]张增泰.关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思考[J].社科论苑,2005(2).
[58]赵文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加快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60]张应强.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3(9).
[61]王洪才.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及其规定性[J].教育发展研究,2005(21).
[62]邬大光.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J].教育发展研究,2005(21).
[63]胡建华.从文件化到法律化——改善大学与政府关系之关键[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4).
[64]张应强.把大学作为学术组织来建设和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06(19).
[66]史静寰.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需要“根”“魂”及“骨架”[J].中国高教研究,2014(4).
[67]陈颖.传统大学精神与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6(1).
[68]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2-193.
[69]陈金圣.大学学术权力的制度化建构——基于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3.
[70]顾海良.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8).
[71]陈武元.现代大学制度与高水平大学建设[J].复旦教育论坛,2009(5).
[72]何爱华.大学的使命与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取向[J].人民论坛,2010(8).
[73]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41-343.
[74]黄琦.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
[75]王洪才,赵琳琳.现代大学制度:缘起、界定与突破[J].江苏高教,2012(3).
[76]杨克瑞,谢作诗.人力资本产权激励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J].现代教育管理,2014(8).
[78]汤正翔.构建中国式现代大学制度:四项权力的重新定位问题[J].文教资料,2009(25).
[79]龚怡祖.大学治理结构: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石[J].教育研究,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