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雯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如约而至。从1952年确立高考制度,到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尽管高考制度一直在被“質疑”、被“修改”,但是始终没有被取缔。在社会发展更加多元化的今天,教育也面临着更多元的选择,高考不再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唯一道路。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现行制度有很多弊端,高考依然是大多数学生的选择。“一锤定音”看上去有些残酷,但可能这就是高考给我们上的社会第一课:有些时候,努力并不一定会有理想的结果,但若能够抱着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去体验过程,或许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被誉为“中国高考心理指导第一人”的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教授在研究影响高考成绩的20多个因素中发现:应考者在考场的心态在影响高考成绩的诸多因素中居第一位,考试前的心态居第二位,学习方法居第三位,学习基础居第四位……由此可见,高考是一场心理战和知识战的较量,而非智力因素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平时扎实的学业成绩是高考取得优良成绩的前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生在高考中正常发挥已学知识的前提保证。
考试中最常见的心态莫过于考试焦虑,是指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人格倾向和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者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来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考试焦虑分为忧虑性和情绪性两种组成成分,前者主要指即将到来的评价、预期以及由此产生的担忧、不安,包含较多的认知成分;后者主要指与之相伴随的情绪体验及身体反应,如心慌、紧张和与植物性神经活动失调有关的其他身体症状。
作为人生中第一场“重量级”的竞赛,考生有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体验实属正常,不需要视其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客观理性地看待,积极正确地面对,使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与焦虑共处,不仅不会受其影响,还可能从中获益。
1焦虑是指向未来的担忧,虽然带给个体更多负面的体验,但焦虑也有它自身的积极意义。一般性焦虑常常可以作为一种警醒作用,提示个人在某方面出现了问题并需要解决,同时它提供了个人行动的动力。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水平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型曲线。适当的焦虑有利于维持个体处在较为兴奋的动机水平,这将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考时过度放松的状态并不有利于应试能力的发挥,反倒是适度的紧张和焦虑感,能让考生保持在一个较为兴奋和清醒的状态,摩拳擦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所以,不要害怕焦虑,也不要回避焦虑,更不要试图去除焦虑,正确看待高考时可能会有的焦虑感,承认它并容许它伴随我们,是从容应考的第一步。
在承认焦虑的基础上,考生如果感觉自己的反应依然有些过度,可以针对自己呈现的不同症状进行针对性的调适。如前文所述,考试焦虑的成分主要有两种,认知性的担忧感和躯体性的不适感。压力过大、焦虑情绪反应明显的考生不妨拿出一些时间,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心理状态,感受一下自己强烈的焦虑感中到底在传递什么信息。
2通过自我对话或者人际间对话来重塑自己的认知内容,看到未来更多的可能性结果,能有效缓解我们因为不合理思维产生的情绪反应。如果考生感觉到害怕、担忧更多的是关于高考失败了怎么办,发挥不好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该如何面对,万一没考好自己该何去何从,别人会怎么看发挥失常的自己,让父母失望了怎么办,考差了要不要复读,重新来一次承受不了又该怎么选择,等等,这说明让你焦虑的是这些跟评价、预期有关的想法。针对认知性的担忧感,比较好的调整方式是,客观理性地思考自己担忧的问题,尝试通过认知矫正、认知挑战、积极思维等给出不一样的答案,或者通过与家人和朋友探讨自己担忧的问题,获得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我们在过度担忧下产生的想法往往是非理性的、功能不良的、带有夸大和两极化的色彩。
3通过腹部深度呼吸、脱敏、冥想、积极的心理暗示等方法来协助考生进行躯体放松训练,达到能熟练进行自我放松的程度。如果考生在感到焦慮的同时伴随更明显的躯体化反应,例如手脚出汗、脸色苍白、胸口发闷、大脑空白等,或者出现食欲不佳、尿频、腹泻、低烧发热等身体失调反应,则说明焦虑已经开始躯体化,即一个人本来有情绪问题或者心理障碍,但却没有以心理症状表现出来,而转换为各种躯体症状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及家长在排除身体疾病的前提下,首先要认识到这是焦虑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要过度害怕躯体症状,也不需要过度的医学治疗,这只是个体用最原始的躯体反应模式来对应难以承受的焦虑感。当事人可以通过腹部深度呼吸、脱敏、冥想、积极的心理暗示等方法来进行躯体放松训练,在躯体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后,通过上述认知调整的方法促进考生对高考进行合理的认知。
焦虑的本质是对未来的担忧,因此,缓解焦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学会“活在当下”,将更多的精力聚焦在此时此地,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而不放在对过去的纠结和对未来的担忧中。将高考看作是一个人生经历,备考就是一段特殊成长的过程,用心去体验这个过程,不要过多地去在意那个结果,抱着不问收获的心思只管耕耘,才能更有效地展示自己的能力。要记住,高考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个驿站,成与败都只是一个阶段性的驻足,与漫漫人生路相比,真的算不上什么“人生重大”。生命的体验会因为这段高考时光更加充实,但人生的结果并不完全由高考的结果决定。
Tips:
1备考阶段,不管学习任务有多重,都要给自己留下与自然接触的时间,哪怕只是遛遛弯、散散步,仰望天空感受鸟语花香,跟大自然特别是与土壤保持接触有助于我们安抚疲惫的身心,将自己置于自然中,吸收天地精华,能让自己最大限度地放松,最有效地缓解现实焦虑。
2备考后期阶段,有意识地调整一下自己的生物钟,将复习内容与考试时间相结合,最大限度地让自己的身体适应考试时间的应考内容。例如,数学如果是下午考,那么在备考后期,有意识地将数学科目的复习安排在每天下午,让大脑适应在下午的时间思考数学问题。
3迎考阶段,不需要刻意改变自己的衣食住行和生物钟,越贴近平日备考的状态越好。如果有晚睡的习惯,也不用刻意早睡,有早起的习惯也不用刻意晚起。很多考生担心自己应考当天会因为睡眠不足影响发挥,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睡眠习惯,结果反倒是因没有睡好而更加焦虑。其实,我们的身体有应激能力,当大脑处在适当的兴奋状态下时,短期的睡眠不足问题足以克服,倒是过度担忧睡眠问题的焦虑会影响考生的发挥。所以,顺其自然,按照自己平日的样子去迎考,不要去纠结睡没睡好、吃没吃好的问题。
4注意保持自己的兴奋水平,尤其注意不要过度放松。有些考生觉得轻松上阵很重要,在临考前几天就开始放松自己,不看书,不复习,全然放松甚至娱乐,其实,这样并不利于临场发挥。考前保持自己的复习状态和做题手感,所谓临阵磨枪还是有作用的。不要太盲目相信放松的好处,适当的紧张有助于维持中等程度等动机水平,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