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张淑梅 王欣 李丁男 王丹 张旭
摘要: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地域辽阔,植物种类丰富,共有维管束植物164科928属3 103种。该文根据野外调查结果及相关资料,报道了东北地区木本植物1个新记录属是黄连木属(Pistacia L.)(漆树科Anacardiaceae)和5个新记录种,分别是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野皂荚(Gleditsia microphylla)、东北忍冬(Lonicera elisae)、郁香忍冬(L. fragrantissima)、毛叶水栒子(Cotoneaster submultiflorus)。该文报道的新记录种凭证标本保存于大连自然博物馆植物标本室。这些新记录木本植物的发现,对东北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其在我国的地理分布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木本植物, 新记录属, 新记录种, 分类
中图分类号: Q948.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3142(2017)07093004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呼伦贝尔、兴安盟、哲里木和赤峰市)。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地域辽阔,植物种类丰富,共有维管束植物164科928属3 103种(傅沛云,1995)。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南而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自东而西,降水量自 1 000 mm降至300 mm,气候上从湿润区、半湿润区过渡到半干旱区。该地区南面是黄、渤二海,东和北面有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环绕,内侧是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系的山地和丘陵,中心部分是辽阔的大平原。
本研究从2003年至今十几年时间,在辽宁范围内进行了百余次植物资源调查,通过相关资料的研究(陈德昭,2010;陈艺林,1982;陆玲娣,2003;闵天禄,2008;吴德邻,1988;徐炳声,1988;杨亲二,2010;俞德浚,1974;郑勉,1980),发现了东北地区木本植物1个新记录属和5个新记录种。这些新记录植物的发现,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相关属、种的地理分布研究提供了新资料。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本文报道的新记录植物凭证标本保存于大连自然博物馆植物标本室。
1新记录属
黄连木属 Pistacia图版Ⅰ: A-B(漆树科Anacardiaceae)
本属与黄栌属(Cotinus)、盐肤木属(Rhus)、漆属(Toxicodendron)和三叶漆属(Terminthia)较接近,同为漆树科漆树族。此前,根据中国植物志的记载,本属我国共有3种,除东北和内蒙古外均有分布。本属现分布于遼宁省大连市旅顺黄泥川佛门寺海岸带山林中,是东北地区新记录属。
2新记录种
2.1 黄连木图版Ⅰ: A-B(漆树科Anacardiaceae)
Pistacia chinensis Bunge in Mem. Div. Acad. St. Petersb. 2: 89 (Enum. Pl. Chin. Bor. 15). 1833;中国植物志45(1):92. 图版28:1-4. 1980; Fl. China 11: 345. 2008.
主要形态特征:落叶乔木。偶数或奇数羽状复叶互生,有小叶5~9对;小叶对生或近对生,纸质,披针形等,先端渐尖,基部偏斜,全缘。花单性异株,先花后叶,圆锥花序腋生;花小,雄花花被片2~4,雌花花被片7~9。核果倒卵状球形,略压扁,径约5 mm,成熟时紫红色。
分布:长江以南各省区及华北、西北。生于海拔140~3 550 m的石山林中。菲律宾亦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北京。东北地区分布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黄泥川佛门寺海岸带山林中。张淑梅DHNM2015124(2015.10.31)。生长于海岸带针阔混交林,是东北地区新记录种。该新记录种的发现印证了大连地区植物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与华北植物关系密切。
2.2 野皂荚图版Ⅰ: C-D(豆科Leguminosae)
Gleditsia microphylla Gordon ex Y. T. Lee in Journ. Arn. Arb. 57: 29. 1976;中国植物志39:82. 1988; Fl. China 10: 36. 2010.
主要形态特征:灌木或小乔木。枝灰白色至浅棕色;刺长针形。叶为一回或二回羽状复叶;小叶5~12对,薄革质,斜卵形至长椭圆形。花杂性,绿白色,近无梗,簇生,组成穗状花序或顶生的圆锥花序。荚果扁薄,斜椭圆形或斜长圆形,红棕色至深褐色。花期6—7月,果期7—10月。
分布: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江苏、安徽。生于山坡阳处或路边,海拔130~1 300 m。模式标本采自我国北部。东北地区分布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县凌源市前进乡石门沟村东杖子组北山。张淑梅DHNM2014013(2014.7.23)。生境状况是瘠薄山坡。该新记录种的发现印证了辽宁省的植物具有明显的华北植物区系与东北植物区系间的过渡地带特征,为华北植物区系与东北植物区系间的联系提供了新的证据。
2.3 北京忍冬图版 Ⅰ: E-F(忍冬科Caprifoliaceae)
Lonicera elisae Franch. in Pl. David. 1: 152 1883;中国植物志72:208. 图版52:3-6. 1988 ; Fl. China 19: 620-641. 2011.
主要形态特征:落叶灌木。叶纸质,卵状椭圆形等,两面被短硬伏毛。花与叶同时开放;双花及其2苞片均发育;萼檐长1~2 mm,有钝齿;花冠白色或带粉红色,长漏斗状,花冠筒比花冠裂片长2倍,雄蕊不高出花冠裂片。果实红色。花期4—5月,果熟期5—6月。
谷或山坡丛林或灌丛中,海拔500~1 600 m。东北地区分布于辽宁省朝阳凌源市河坎子乡沙果子沟村龙脖沟。张淑梅DHNM2014001(2014.4.13)。分布于山坡阔叶丛林中。该新记录种的发现印证了辽宁省的植物具有明显的华北植物区系与东北植物区系间的过渡地带特征。
2.4 郁香忍冬图版 Ⅰ: G-H(忍冬科Caprifoliaceae)
Lonicera fragrantissima Lindl. et Paxt. in Paxt. Fl. Gard. 3: 75, f. 268 1852;中国植物志72:212. 图版53:4. 1988; Fl. China 19: 620-641. 2011.
主要形态特征:半常绿或落叶灌木;幼枝无毛或疏被倒刚毛。叶厚纸质或带革质,倒卵状椭圆形等,两面无毛;叶柄有刚毛。花先于叶或与叶同时开放;苞片披针形,长约为萼筒的2~4倍;相邻两萼筒约连合至中部;花冠白色或淡红色。果实鲜红色,部分连合。花果期4—5月。
分布:河北南部(内丘)、河南西南部(西峡)、湖北西部(兴山)、安徽南部、浙江东部(天台山)及江西北部(鞋山)。生山坡灌丛中,海拔200~700 m。模式标本采自由我国庭园引种于英国的栽培植物。东北地区分布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蛇岛。张淑梅DHNM2016006(2016.4.29)。分布于海岸带阔叶林中。蛇岛产本种曾被多位专家定为葱皮忍冬(秦岭忍冬)(Lonicera ferdinandii),也有把它定为刚毛忍冬(Lonicera hispida)。通过我们对其花期、果期的观察,纠正为本种。大连长海(獐子岛)也有本种分布。其他海岛是否有分布待进一步调查。本种的发现地与原记载地距离较远,应是地质时期海陆变迁的结果。
2.5 毛叶水栒子图版Ⅰ: I-J(蔷薇科Rosaceae)
Cotoneaster submultiflorus Popov in Bull. Soc. Nat. Moscou. n. ser. 44: 126. 1935;中国植物志36:132. 1974; Fl.9: 85-108. 2003.主要形态特征:落叶直立灌木。叶片卵形、菱状卵形至椭圆形,全缘,背面具短柔毛;叶柄长4~7 mm,微具柔毛。花多数,成聚伞花序,总花梗和花梗具长柔毛;花直径8~10 mm,花瓣白色;雄蕊15~20,短于花瓣。果实近球形,亮红色,具1小核。花期5-6月,果期9月。
分布: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生岩石缝间或灌木丛中,海拔900~2 000 m。亚洲中部也有分布。东北地区分布于辽宁省大连市砬子山。张淑梅DHNM2015217(2015.9.3)。生境状况是瘠薄山坡,是东北地区新记录种。
参考文献:
CHEN YL, 1982. Flora reipublicae popularis sinicae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48(1):55-74. [陈艺林, 1982. 中国植物志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48(1):55-74.]
FU PY, 1995. Plant key of Northeast China [M]. 2nd ed. Beijing: Science Press: iii. [傅沛云, 1995. 东北植物检索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iii.]
LU LD, GU CZ, LI CL, et al, 2003. Flora of China[M]. Beijing: Science Press; St. Louis: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9: 85-108. [陆玲娣, 谷粹芝,李朝銮,等, 2003. Flora of China [M]. 科学出版社和密苏里植物园出版社,9: 85-108. ]
MIN TL, BARFORD A, 2008. Flora of China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St. Louis: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11: 345. [闵天禄,BARFORD A, 2008. 中国植物志 [M]. 科学出版社;密苏里植物园出版社,11: 345.]
WU DL, 1988. Flora Reipublicae Popularis Sinicae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39(1):82-83. [吴德邻, 1988. 中国植物志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39(1):82-83.]
XU BS, 1988. Flora Reipublicae Popularis Sinicae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72:208 -209,212-214. [徐炳声, 1988. 中国植物志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72:208-209,212-214.]
XU LR, CHEN DZ, ZHU XY, et al, 2010. Flora of China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St. Louis: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10: 36. [徐朗然,陈德昭,朱相云, 等, 2010. 中国植物志 [M]. 科学出版社; 密苏里植物园出版社,10: 36.]
YANG QE, LANDREIN S, OSBORNE J, et al, 2011. Flora of China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St. Louis: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19: 620-641. [楊亲二, LANDREIN S, OSBORNE J, 等, 2011. 中国植物志 [M]. 科学出版社和密苏里植物园出版社, 19: 620-641.]
YU DJ, 1974. Flora Reipublicae Popularis Sinicae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36: 132-133. [俞德浚, 1974. 中国植物志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36:132-133.]
ZHENGM, 1980. Flora Reipublicae Popularis Sinicae[M]. Beijing: Science Press, 45(1):91-95. [郑勉,1980. 中国植物志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45(1):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