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程才 杨光维 赵磊
摘要:对塔城地区蝗虫灾害现状进行了概述,回顾了近年来蝗虫发生的危害及特点,梳理了治理蝗灾的方法,提出了今后治理蝗灾的思路。为有效的遏止草原蝗虫灾害的发生,保护草地生态平衡及草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塔城地区;草原;蝗虫;防治
中图分类号:S5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3637(2017)06-0073-01
塔城地区处于中纬度内陆,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气温5.00~8.60℃,无霜期130~190d,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72233.04J/cm2,年日照时数为2831.90~2950.40h,≥10℃积温在2066.80~4130.10℃之间。塔城作为新疆畜牧业大区,草场面积大、类型多,拥有有天然草场面积达7033338.47hm2,可利用草场面积5720003.87hm2。草地划分为8个草地类,15个草地亚类,34个草地组,156个草地型。
1 蝗虫现状
塔城地区广泛分布蝗虫50余种,危害严重的有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L.)、意大利蝗(Calliptamusitalicus L.)、西伯利亚蝗(Gomphocerussibiricussibiricus)、朱腿痂蝗(Bryodemagebleri);近年来,由于草原保护措施不到位,导致生态失衡,自然灾害抵御能力逐步下降,各种鼠虫害频发,蝗虫密度可达每平方米上万只,我区平均每年发生草原蝗灾266666.67hm2左右。
2 蝗虫治理的方法及措施
2.1 粉红椋鸟治蝗
粉红椋鸟在治理蝗虫中不会污染环境,成本低、效果好,一次性投入,能多年受益[1]。在塔城谷地,主要采用粉红椋鸟治理蝗虫。自引进以来,招引点的设置一般在具有一定数量的蝗虫且离水源地较近区域。
2.2 牧鸡治蝗
牧鸡治理蝗虫要安排在海拔不高,地势较平缓,地形开阔,无高灌丛,牧草株高40厘米以下,交通方便,离水源不远的地段[2]。防治区域虫口密度一般在8~20头/平方米之间。平均1只鸡70d的防治季节能捕食7亩地的蝗虫。牧鸡平均体重350g以上,60~70日龄,個体整齐。
2.3 牧鸭治蝗
牧鸭选择5日龄雏鸭运至治蝗草地,使之逐渐适应草地环境,牧鸭达到15~25日龄时,开始放牧治蝗。我区库鲁斯台草原就利用牧鸭治理蝗虫,效果很好。
2.4 绿僵菌系列产品治蝗
绿僵菌系列产品适用于植被稀疏、蝗虫密度适中、湿度较大的荒漠草原使用。绿僵菌分生孢子可感染蝗虫,首先在表皮萌发,芽管穿透寄主体壁进入体内后迅速生长繁殖,并随宿主血淋巴循环侵入各器官组织,分泌大量毒素,使细胞组织脱水致死。
2.5 印楝素治蝗
印楝素通过作用于昆虫内分泌系统,导致害虫无法合成生长发育所需激素,从而抑制生长,使昆虫生理机能和遗传特质受损,无法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而死亡。印楝素乳油超低量喷雾,是唯一一种在草原上应用的灭蝗植物源农药。
3 治理蝗灾的展望
3.1 树立科学的治蝗观念
随着治蝗虫工作的深入,影响蝗灾的因素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们要根据当前的蝗灾实际,从生物与环境整体观念出发,坚持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严格遵守安全、有效、经济、环保的原则,综合措施,重新思考我区的治蝗策略。
3.2 不断提升治蝗技术
蝗灾的综合治理工作要充分考虑蝗虫不同种类、不同生长期的生物学特性,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等方法,做到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与生态防治相结合,逐渐加大生物防治以及生态防治的力度。同时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治蝗新技术的研发,把蝗虫的综合治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3.3 不断加强蝗虫监测技术
监测工作是治理蝗灾的基础,要做到科学、及时、到位。要积极发展和改进监测预警技术水平,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集成引入到治蝗决策的整体思路中,保证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递。
3.4 蝗虫治理和利用相结合
蝗虫在造成生态危害的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能创造出经济价值。我们要开发治蝗的经济效益,使参与治蝗者获得利益,将治理工作与蝗虫资源的开发相结合,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做到政府、企业、民众联动,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在节省国家治蝗经费,获得好的治理效果的同时,维护了蝗区生态平衡,使蝗虫的治理工作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参考文献
[1]王建华,黄立军,郑烔.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控制蝗害技术推广[J].新疆农业科学,1998,(5):234-236.
[2]冯立涛,张卫东,崔国盈,刘生明.养鸭灭蝗试验效果和经验教训[J].新疆畜牧业,2003,(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