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多钧 刁永萍
可可西里,这是一个神秘的名字,更是一片广袤无垠而又孕育高原精灵的土地,人类作为智慧之巅立于地球之上,可可西里作为上天的恩赐静于一隅,当两种造物主的恩赐交织在一起,仿佛琉璃的生命之光绽放在青色的山脊。
曾几何时,一部电影《可可西里》让世人知道了一个叫可可西里的地方。遥远、高峻、神秘、充满传奇。导演陆川说:“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狱,还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因为,可可西里的故事难以诉说,只有真正走过的人才能体会。”
可可西里为蒙古语“青色的山脊”(又译“美丽的少女”)之意。可可西里保护区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北部,保护区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境内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最高处可达6860米以上。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目前建立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
一
可可西里具有无可比拟的自然原真性。置身可可西里,各式形态迥异的山峦和冰川一览无余,有的陡峭挺拔,有的冰柱林立,有的如巨大的玉石熠熠生辉,有的如冰河般恬静安详。巍巍昆仑横贯可可西里,山顶的皑皑白雪如圣洁的哈达飘浮在半空,向世人展现着她的纯洁与高贵。高原草甸上的各种植物延续着它们的生命,为藏羚、野牦牛等青藏高原特有物种提供了食物,特别是在布喀达坂峰南麓冰川的温泉集中区生存着数量极大的野牦牛、藏野驴、盘羊等,是名副其实的高原野生动物乐园。
可可西里具有独一无二的地理多样性。这里是中国湖泊分布最为密集的地方和青藏高原最完整的高原盆地。据粗略统计,可可西里是中国湖泊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07个,总面积3825平方公里,湖泊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个,1平方公里以下的湖泊有7000多个,湖水倒映着蓝天,蓝天掩映着湖水。可可西里一片片被雪山簇拥的湖泊在旷古荒蛮之境营造出了一幕幕江南水乡般的人间奇景,围绕湖泊的是生机盎然的湿地,连接湖泊的是一条条充满了奇幻色彩的辫状水系,多重地貌在这里叠加并置,多种地形在这里交相辉映,这里保留着世界上最原始、最独特的地理多样性。
可可西里具有举世无双的生物多样性。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点地梅便率先钻出了冰冻的土地,它以近乎匍匐的姿势,在可可西里荒原上领受风雨,继而,匍匐水柏枝和虎耳草也绽放出了细碎的花朵,这些性急的植物舒展着曼妙的身影,迎接着又一次的时序轮回。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共有150种垫状植物,可可西里就有50种,可可西里一共生长着214种种子植物,其中有84种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可以说,可可西里是地球上植物家族最后的伊甸园。
可可西里具有世间少有的生态完整性。可可西里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这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至今罕有人迹的无人区,并造就了相应的特有生态系统。这片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以高原精灵藏羚羊为代表的众多野生动物,30种哺乳动物,54种鸟类,6种鱼类,这些野生动物在雪山草原的庇护下繁衍生息。
野牦牛是青藏高原的巨无霸,是可可西里精神的图腾。它数量的多少是可可西里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十几年前,在被阳光风干的山梁上,人们时常能见到它孤独瞭望的身影,人们以为这是它孤傲的性情所致,殊不知它寂寞的身影正是可可西里生态恶化的表征。如今,在遥远的可可西里,它呼朋引类的群像随处可见。
藏羚羊疾驰如风,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健将,体态健美,是可可西里的颜值担当,它还是一个对故土怀有深刻眷恋的拳拳赤子。每年4月,怀胎的藏羚羊便从三江源、羌塘和阿尔金山向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腹地的太阳湖和卓乃湖集结,这是一次对故土的礼赞。此时此刻,太阳湖和卓乃湖变成了藏羚羊的“大产房”。
可可西里具有世界罕见的诗意和美。这里原野中的一切景象都能让人类感到自己的渺小,从感官的每一个方面受到震撼。夏季,无数的植物紧贴地面连成一片生命的海洋,漫山遍野的小花就像海面上的波浪,雪山脚下的温泉在冰川上刮来的寒风中散发出腾腾蒸汽和硫磺味道;而雪水流成发辫般的水系,注入沼泽和大湖。
可可西里具有独一无二的神秘未知性。可可西里的独特神奇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许多向往和探索都指向这片茫茫的苍原。三亿多年来,这里的地质地貌、江河湖泊是如何变迁的,如何演变成如此的神奇和美丽;在如此高寒的气候条件下,藏羚羊等动物精灵为什么能繁衍千万年而生生不息;在当下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日益加快的情况下,可可西里将如何进一步演化变迁,高原生物将如何适应。
二
可可西里申遗是青海省积极履行国际公约,保护全人类共同遗产的实际行动,这是青海省委省政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推进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回顾可可西里保护及申遗历程,一路艰辛,但我们却从未放弃。
20世纪90年代初期,可可西里遭到了一场空前的大劫难。一切要从那条充满了罪恶的沙图什开始,正是这条被人类的物欲和贪婪放大了的披巾,让藏羚羊遭遇了灭顶之灾,鲜血染红了圣洁的雪山,卓乃湖畔倒伏着藏羚羊血肉模糊的身躯,疯狂的杀戮让可可西里蒙受屈辱,藏羚羊濒临灭绝,已不足两万只。就在藏羚羊的命運遭遇严重考验的时候,幸运之神眷顾了这片土地。
1988年,国务院提出了在可可西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见,1989年至1990年,中国科学院和青海省政府对可可西里进行了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提出在可可西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可行性报告。
1991年,玉树州在可可西里毗邻的曲麻莱和治多县成立西部工作委员会,正式全面启动可可西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时任治多县委副书记兼西部工委书记的杰桑·索南达杰在条件艰苦、装备简陋的情况下,带领“野牦牛队”开展巡山12次、深入腹地9次,设卡20次,堵截、抓捕盗猎分子35人,缴获小口径步枪13支、藏羚羊皮2425张,有力打击了违法犯罪,依法保护了可可西里。
1994年1月18日,杰桑·索南達杰为抓捕盗猎分子牺牲,年仅40岁,他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位献身生态保护的政府官员。1996年5月,国家环保部、林业部授予杰桑·索南达杰“环保卫士”称号,索南达杰事迹的传播使可可西里的自然保护工作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
1996年,可可西里被列为省级保护区,第二年,可可西里成立保护机构,同年又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2007年,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
2014年10月,《青海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方案》正式印发实施,全面安排部署工作任务。与此同时,组织成立了由省内外生物、地质、水文、气象、美学等专业20名专家组成的可可西里申报世界遗产专家组,负责编写申报文本和专业技术咨询工作,为申遗工作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2015年,连续四次组织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对可可西里遗产提名地和缓冲区范围、面积、界线、动物资源本底、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因子监测站点及社区保护等情况进行现场调查,为申遗文本和保护管理规划编制工作获取了详实的科学资料。
2015年10月底,又邀请国外专家赴可可西里实地考察,从世界视野进行指导把关,为全面提升可可西里申遗工作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对申报文本及附件严格审核、认真修改和校对排版,编制完成了申遗文本、执行提要、保护管理规划、地图、财产清单、图片集、幻灯片集、DVD影像片、法律法规摘录、文献汇编及相关材料授权表等约50万字的申报材料。
2016年1月,青海可可西里申遗材料正式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2016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来函,确认申遗文本符合技术要求,并转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进行审查和评估。
2016年9月13日至22日,省水利厅联合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对保护区库赛湖、海丁诺尔湖、盐湖等6个重要湖泊和长江源生态环境进行了首次考察。
2016年10月28日至11月6日,IUCN专家组赴青海可可西里世界遗产提名地开展了为期十天的考察评估工作。考察结束后,IUCN专家组反馈了考察评估意见,并对可可西里遗产提名地独有的资源价值及保护管理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2017年2月19至26日,可可西里申遗代表团赴瑞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总部和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报送青海可可西里遗产提名地补充材料,沟通、解释答复有关问题,了解了世界自然遗产表决列入程序、世界遗产委员会议事规则及要求、缔约国申遗的最新动态、专家对申遗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等,积极争取国际上相关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机构的支持,并实地调研了瑞士和法国部分世界遗产地。
7月2日至12日,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在波兰克拉科夫召开,当地时间7月7日,青海可可西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湖泊数量最多,并延续了大型哺乳动物大迁徙景观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实现了青藏高原世界自然遗产“零”的突破。
三
申遗不是目的,保护才是根本,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可可西里打造成美丽中国的靓丽名片。随着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保护好生态,对青海来说,不是包袱而是机遇,既是服务全国大局的需要,也是青海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一定要生态保护优先,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我省生态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治青理政的方向。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不负青山绿水,无愧子孙后代。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可可西里责无旁贷。保护生态环境是我省最大的责任,可可西里作为我省最大的生态自然保护区,理应承担起保护可可西里的重任。
一方面,推进可可西里申遗工作,是我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可可西里申遗成功,无疑是推动青海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和生态保护工作的先行棋。可可西里必将成为青海宣传的金字品牌,提升“大美青海”的知名度、美誉度,推进青海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另一方面,推进可可西里申遗工作,是我省履行国际公约,保护全人类共同遗产的实际行动。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共有1052项,分布在165个国家,而中国有世界遗产50项,其中自然遗产11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文化景观5项,文化遗产30项,居世界第二位。从中可以看出,我省自然资源豐富,但是唯一缺憾的是没有世界遗产,而将可可西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无疑是弥补了我省没有世界自然遗产的空白,这不仅是我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机遇,更是一份将可可西里保护好的责任和义务。
申遗不是目的,保护好可可西里生态环境,保护好可可西里野生动植物资源才是我们的目的。可可西里申遗工作的开展,是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一次机遇,通过这一次申遗工作,可可西里的藏羚羊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更多的生态资源得到了保护,这也是我省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的生动实践。
申遗的成功,更是将可可西里生态保护推向了制高点。可可西里生态保护站在了新起点上,成为了全世界的關注点,这更加推动我省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同时,以可可西里申遗成功为载体,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将是对可可西里更好的保护。
坚信,可可西里申遗的成功,将使我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道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