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亮 孙维琪
摘 要:青年教师是高校教育和科研的骨干力量,也是高校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对象。青年教师挂职锻炼不但可以促进校地融合发展,解决基层高水平人才紧缺问题,同时可以锻炼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提升高校后备干部综合能力。文章基于湛江市首届驻湛高校教职人员到基层挂职锻炼活动,探讨了高校青年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的途径和意义,分析了挂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制度建设出发,提出了建立健全挂职干部岗前培训、联动管理、量化考核以及挂职活动项目化管理等体制机制,切实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挂职工作成效。
关键词: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9-0161-02
Abstract: Young teachers are not only the backbones of college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but also key persons chosen to be trained by colleges as the reserve cadres. Young teachers' taking temperate position outside campus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bination of colleges and local governments, solve the problem of shortage of talent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and at the same time train and improve young teachers'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as reserved cadres.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ence of young teachers in Zhanjia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y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young teachers' training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Moreover,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ystems or mechanisms like pre-job training for titular cadres, joint management,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as well as project manage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project.
Keywords: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young teachers; second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加強高校和地方合作,促进校地融合发展,人才交流活动是主要途径之一,而完善的制度保障是关键。近几年,在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大环境下,地方对高水平人才越来越重视,高校青年教师到地方挂职锻炼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挂职活动越来越受重视。2014年10月,湛江市委组织部组织了“湛江市首届驻湛高校教职人员到基层挂职锻炼活动”,在为期一年的实践中,挂职干部的选拔和教育,挂职干部的管理和如何定义挂职活动的成效,以及如何建立高校青年教师到地方挂职锻炼培养长效机制都值得思考,也对新时期的挂职活动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高校青年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的途径和意义
高校青年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是高校与地方的良性互动,是高校重视自身提升和服务社会的双重体现,在培养高校干部、促进校地融合发展方面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高校青年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的途径
高校青年教师到地方挂职锻炼,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地方政府因某方面人才紧缺,向具有相应专业领域的高校提出人才交流,例如海洋局和海洋类院校、农业局和农业类院校、外贸局和外语类院校等。二是从提升干部综合素质、能力或技能出发,各级政府的党委组织部门针对性的派遣高校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或者是高校党委组织部门直接派遣(或要求)部分教师或干部到基层或企业进行学习锻炼。三是地方政府从校地融合发展出发,选派高校青年教师到地方挂职锻炼。湛江市首届驻湛高校教职人员到基层挂职锻炼活动属于第三种。
(二)高校青年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的意义[1,2]
高校青年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人能力的提高及人际关系的拓展。高校青年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一是可以亲历基层实情,深刻体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二是能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协调各种人员关系等能力;三是锻炼务实肯干、吃苦耐劳等特质,增强其爱岗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四是有利于拓宽个人人际关系,方便以后科学研究的合作及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例如与地方合作建立大学生(研究生)到地方政府实习实践活动。
2. 促进校地融合发展。高校青年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地方(挂职单位)对高水平人才需求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高校和地方政府的合作与交流,例如地方政府引导企业与高校合作加强科技创新,在高校合作设立实验室或者进行科学研究等,或是利用高校先进的技术、理念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
二、高校青年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存在的问题
高校青年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活动,搭建了一个高校和地方交流和融合发展的平台,是一种新的人才交流、人才任用和人才培养方式。但受制于高校和地方工作环境等差异,在挂职活动实际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挂职干部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基层工作和高校工作有着较大差别,高校青年教师到基层锻炼的不适应主要有:一是对新的工作岗位的不适应,具体表现在对扮演的角色和负责的工作不适应。二是是对新的工作环境和新的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二)挂职活动缺乏专项资金支持
高校青年教师到基层挂职后,基本工资和奖酬金由原单位发放,补贴由挂职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补贴。由于挂职活动没有专项资金支持,在挂职过程中,一方面给挂职干部发放补贴增加了挂职单位财政负担,另一方面由于挂职单位发放的补贴还不足以抵消教师挂职的开支和挂职前的课时费,挂职教师的收入也减少了。此外,由于每个挂职单位财政收入不一样,补贴也高低不同,在补贴比较低的单位挂职的教师,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
(三)挂职的成效有待量化
在目前的挂职活动中,往往缺乏具体的校地融合发展项目的支撑,挂职活动效果难以量化和评价。由于挂职干部个人能力的差异化,且个人阅历和在高校的身份地位不一,在缺乏高校和派出部门的重视和引导的情况下,一些比较年轻的教师在促进校地融合发展的成效上难以达到预期。
(四)高校和派出部门对干部挂职过程的参与度过低
高校青年教师到基层后,工作和生活都在挂职单位,高校和派出部门对挂职干部的工作情况缺乏了解。目前,还没有高校和派出部门到挂职单位进行考察调研,或者挂职单位向高校和派出部门汇报挂职干部日常工作生活情況的机制,除了挂职初期动员、中期总结和挂职结束三个重要会议外,高校和派出部门对干部挂职日常工作和生活很少过问,对干部挂职过程缺乏深入了解。
(五)挂职干部考核任用制度有待建立
高校青年教师在基层挂职一般是1年到3年,时间较短,有些工作在挂职时间内只完成部分,这对挂职干部考核造成一定困难。另外,干部挂职结束后,上级部门对挂职干部人才任用和继续培养制度还没建立,高校对挂职教师的安排无章可依,在挂职教师心理形成落差,容易产生“挂职无用,浪费时间”的观点。
三、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工作成效的建议
选拔高校青年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已成为新时期高校青年后备干部培养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和挂职单位、高校应加强沟通交流,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干部挂职工作,各司其职,建立高校青年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长效机制[3-5]。
(一)建立挂职干部选拔及岗前培训制度
为了让挂职干部更快的熟悉新岗位、新环境,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安排有挂职经验的或者各方面表现优秀的领导干部作为挂职干部的“导师”,给予培训与帮助。
2. 高校、派出部门、挂职单位加强协调,在干部挂职前,让挂职干部对挂职单位工作岗位、工作职责、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等有个全面认识,让其安心、放心的走上挂职岗位。
3. 加强挂职干部的思想教育,提高认识,端正挂职动机。
(二)建立挂职活动项目化管理制度
高校青年教师到基层挂职项目化管理,首先是有利于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项目化管理运作一方面可以争取上级部门的经费支持,打造人才交流、校地合作精品项目;一方面可以引入社会资金,以冠名赞助的方式支持干部挂职,互利双赢。其次,方便细化管理。高校青年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可以分批次、分类别,根据地方、高校的具体需求来设计挂职项目,让挂职“按需分配”,提高实效性。再次,项目化管理有利于加强积累传承,同一项目有利于老带新,方便经验传承交流。
(三)建立挂职活动量化考核制度[6]
1. 建立挂职活动成效考核制度。以具体项目为载体,建立项目进度表,将挂职活动的成效进行量化考核。
2. 建立挂职干部综合评价考核制度。针对干部特点和所负责工作难度,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评价挂职干部工作成果。除了工作外,干部考核还应该结合挂职干部的个人成长、工作能力的提高和与同事的关系状况等等,形成最终考核结果。
(四)建立挂职干部联动管理机制
1. 建立干部挂职日常巡视制度。高校和上级部门加强对挂职单位、挂职干部的联系,不定期到挂职单位进行考察调研,及时指出挂职干部存在不足的地方和未来努力的方向,为其创造校地融合发展项目开展空间。
2. 建立挂职单位、挂职干部定期汇报制度。由挂职干部主要分管领导或者“导师”和挂职干部本人不定期的向高校和上级部门汇报挂职干部的工作、生活情况,加强上级对挂职干部的了解。
3. 协调各方统一挂职单位的挂职干部补贴发放标准,或者给出合理的、可操作性的补贴发放指导性意见,解决挂职干部生活中各项问题,让挂职干部全身心投入工作,没后顾之忧。
(五)建立健全挂职干部人才任用制度
为更好的保护和利用高校青年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活动的成果,不断发挥挂职干部余热,让高校青年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不断发展完善,激发更多优秀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促进校地融合发展,亟需建立挂职干部“培养-考核-任用”制度。
四、结束语
作为高校后备干部培养的重要途径,组织青年教师到地方挂职锻炼将会成为高校新常态。挂职锻炼除了可以培养干部,还能给所挂职的地方或企业带去新的技术或新的管理理念。随着挂职干部的管理、考核和人才任用等制度的不断完善,高校青年挂职锻炼活动实效性将得到更好的提升,切实促进校地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丹凤,郭旭鹏.关于高校干部挂职锻炼管理工作的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5):413-416.
[2]朱茜.政治体制改革视角下人才选拔任用问题探讨[J].学理论,2014(20):20-22.
[3]王浩发.地方高校干部挂职锻炼若干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109-110+112.
[4]张爱华,李来和,孙志勇.探索地方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新路径——以石家庄学院教师挂职锻炼的实践为视角[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5):56-59.
[5]翟年祥,姜婷.我国干部挂职锻炼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求实,2011(2):20-23.
[6]吴广宇,黄小玲.高校年轻干部挂职锻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年与社会,2013(19):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