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欢故意伤害一案,因南方周末《刺死辱母者》一文的横空出世,引爆了中国舆论场。
绑架、包庇、勾结、侮辱、冷血以及拼死一搏,太多 “燃点”的冲击下,民众的情绪被搅动的粘稠难解。大量的转发与评论,让这一案件在短短几天时间内,演化成为阅读量超亿人次,评论超千万条的社会公共事件。
“余欢”并非个例,近年来所发生的疫苗事件、和颐酒店女子被劫、魏则西事件以及罗尔事件等,无一不是现象级的传播。可以说,在网络媒体越来越发达的时代,公众的话语权实现了空前的普及,一些事件一旦上网曝光,网络就成为事件发展的重要推手和社会舆情的重要集散地。
尤其在以博客、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自媒无孔不入的当下,便捷的信息獲取手段,不仅给公众提供了一个更加公平、开放的平台,面对骤然放大的舆论表达权,公众在表达观点、宣泄情感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舆情引导,往往容易走向不加分析的转载或者个体情绪不负责任的发泄。
从舆情生成的规律来看,在事件发生的最初几小时之内,意见的呈现是多元的、弱小的,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或有意见领袖的民间舆论。但是几小时的发酵之后,舆论导向或意见领袖一旦占据了主导性优势,就能很容易影响公众的意见走向。因此,一定程度上来说,当某一突发事件出现时,与其等待其自行发酵、最终发展成舆论风暴,不如及早介入,让政府的主流意见成为舆论主导。这样,既能在第一时间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又有利于社会稳定及事件的妥善处理。
回到案件本身,虽然,在被媒体报道的当晚,济南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发布的不当言论引发了众多网友的抨击,但是,随即包括最高检、山东高院、山东公安厅、聊城市等在内的官方相继发布了正面回应,各大主流媒体也对此事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和跟进报道。一周之后,整个网络从充满了暴戾到走向平和,从分歧对抗到达成共识,从“情”的感性回归“法”的理性,这既是信息公开与舆情引导的结果,也是中国法治建设、危机应对、网民素养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