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国红
创新闭会期间代表履职方式、履职平台和履职机制,提升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实效性,构建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双向互动关系,使人大代表这个政治主体发挥应有的表达职能和监督职能。这对于充分发挥人大制度这一利益表达主渠道作用,推进基层民主和基层治理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近几年来,各地人大结合地方实际都相继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为代表闭会期间履职搭建平台,以求实现对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推动、激励与制约作用。各地人大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思路创新、内容丰富,有效推动了民生实事办理,推进了民主政治的进程,是对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工作理论的科学诠释与积极探索。
但从各地的运作实践来看,主题实践活动在实效性、持续性和影响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建设,唤起和激发代表履职热情和动力,以充分利用体制内的政治资源构建起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真正发挥人大制度的利益表达主渠道作用。
加强激励约束
唤起代表的主体意识
人大代表的主体意识,是指人大代表“对国家权力机关工作积极参与的意识,对本行政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重大事项勇于表明主张的意识,对人民利益和意志具有强烈代表的意识”。当前,人大代表主体作用的发挥,无论是与法律的设计还是与民众的要求,都有很大的距离。
在人大代表的个体层面,一些人大代表主体意识比较淡薄,对人民利益和意志缺乏强烈的代表意识;在个别层面,还没有真正确立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政治主体的理念,没有真正把人大代表置于主角、主体和主要的位置,缺乏尊重、支持、协助、保障代表执行职务的具体制度和机制。提升人大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基础和前提在于重视代表主体价值,切实改进代表工作, 唤起和激发代表的履职热情和动力。
实践证明,人大代表是人大工作中最积极、最活跃、潜在能量最大的关键力量,哪里人大代表的履职動力激发得好,哪里人大代表履职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就强,哪里的人大工作就会充满活力,人民的认同感就高。
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强化代表的“权力授受”意识,强化“受命于法,听命于民”的“天职”意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人民选了我当代表,就要“为生民立命”,敢于为民执言为民办事;人大代表是权力机关的权力主体,不是“人微言轻”,而是大有作为。
健全完善代表联系选民制度,对代表联系选民的职责、联系内容、联系方式、代表反映选民意见的处理程序等作出较为详细的规定,努力把代表联系选民制度落到实处。
加强代表履职激励约束,建立代表述职制度、评议制度,每位代表一届任期内向原选区选民至少述职一次,并组织选民对代表履职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作为代表评先评优和换届留任提名的重要依据。
建立代表履职档案和履职激励机制,公开代表履职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和评判。建立健全不称职代表退出机制,不能履行代表职责的应当劝其辞去代表职务。
聚焦民生实事
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
最直接、最现实问题
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党的十八大将“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判标准之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大制度与时俱进的不竭动力。人大代表是人民的利益代言人,担负着反映和实现人民利益和要求的重任。
随着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人大代表的责任愈加重大,人们对人大代表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但长期以来,我国一些地方人大制度发展只注重了代表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却忽视了代表履职的实效性,致使人大代表的职务履行虚化,与人民群众目标预期上的“获得感”还有一定距离。
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关键在于代表履职要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增强代表履职的针对性,从实处着眼,用实绩说话,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使人大和人大代表的作用真正落到实处,彰显国家权力机关的真正价值。
从人大代表层面看,要坚持“倾听民声”和“兴办实事”两手同抓。按照公民授权与代议民主的运行逻辑,代表的基本属性必然体现为“代表选民议事”“代替选民监督政府”和“代为选民服务”。表达民意诉求、为民代言,是人大代表的应尽职责。要督促代表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调研、视察、走访选民等形式,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群众真实需求,常态化地收集和反映群众诉求。
同时,引导代表利用自身条件和优势为选区和选举单位办实事、解难题,以帮助解决群众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的实际成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从人大组织层面看,要坚持“反映民意”和“督促落实”相互衔接。民意的反映,是代表履职为民的初始成果,民意的落实,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终成果。
实践证明,民意要修成正果,变成代表为民办实事,人大必须有许多的动作跟进,坚持动真碰硬,坚持监督到底,才能保障民意落实进入快速通道,也让人大代表为民履职有获得感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代表的热情和动力。
要重视代表意见的督办,真正使一份议案产生一份成效,一份建议推动一项工作,有效防止代表履职一头热、交办承办两张皮的现象发生。
强化过程控制管理,
推动代表建议落地见效
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工作,不能做表面文章,搞花拳绣腿,摆花架子,如果不问实际,不论效果,就会使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工作滑向“形式主义”。
提升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必须强化过程管理,注重节点控制,让代表建议落实兑现,让人民群众见效获利。
要加大代表建议督办力度,建立代表建议意见“梳理—交办—督办—反馈”的闭合回路。畅通收集、整理、转办代表意见建议的渠道,及时交办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处理,并及时向代表反馈答复,努力提高办成率和代表对办理工作的满意率。
要加强跟踪督办,对一些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紧盯不放,一抓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在督办方式上,推动“当面督办”向“多方督办”延伸,对那些涉及深层次、需要跨年办理的建议,年年不放,追踪督办;“单一督办”向“多方督办”转型,发挥好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柔性督办”向“刚性督办”转变,完善已有督办措施,引入询问、质询等刚性手段,健全问责机制。
加强人民群众对人大代表的履职监督,建立“民意收集反映—人大督促落实—处置结果反馈—群众监督评判”等前后相续的监督链条。多年来,作为人大和人大代表,往往一提监督就只知监督他人,自己则不受监督,既缺乏自觉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又没有接受监督的客观压力,履职的多与少、好与差缺乏评价标准,使人大工作被动地处在一种“软指标”的任务状态。人大工作和代表履职的动力和压力源于人民的监督,人大是否实现了人民权力和公共利益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只能由人民去评判。
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公开代表建议办理落实情况,及时收集群众对代表履职的监督建议,并对所获信息及时进行反馈和回应,从而调动群众通过人大代表表达意愿的积极性,形成“群众需求—代表收集—人大回应—群众需求”的良性循环。
树立宣传新理念,
提升代表履职影响力
和美誉度
科学管理原理代表人物泰罗认为,动力包括三大类:一是物质动力,包括物质刺激和经济效果;二是精神动力,包括信仰、精神激励和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三是信息动力。信息动力是通过信息的交流产生的动力,具有超越物质和精神的相对独立性。
在现代社会中,良好有效的信息动力可以产生激励力量。任何一个组织,如果没有对外界的信息交流,就不可能有前进的动力;组织成员有了比较,才能知道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从而发奋努力,迎头赶上。人大代表履职实踐是人大宣传的“富矿”,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扩展信息交流发布,提升代表履职的信息动力。
要树立宣传新理念,加强人大宣传报道“走转改”,在精准、耐看、管用上下工夫。多层次、多渠道宣传代表履职事迹和履职典型,宣传代表履职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宣传代表履职成效得到社会的承认与褒扬,激发和增进代表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提振人民群众对代表履职的信心和信任。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镜头话筒对准基层,把版面让给群众,充分反映代表的为民情怀和履职风采,充分反映人大代表零距离听取群众意见,帮助群众解决小事、难事、实事的过程和结果,使人大宣传真正面向社会和基层群众。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要努力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敢于面对媒体,善待和运用媒体。
要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各级人大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发挥人大网站信息公开平台、联系互动平台等功能作用,传递人大声音,回应社会关切。开发网络资源,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把全体人大代表组织起来,交流履职进展,展示履职成果。
积极运用网络、微博、微信等宣传人大活动和人大代表履职情况,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互动,抢占网络舆论高地,及时快捷地向社会公众推送代表履职、服务群众的过程和成果,扩大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作者系江苏省启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