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新纱厂内迁宝鸡后的文化影响

2017-05-27 19:40王成伟
魅力中国 2016年38期

王成伟

【摘要】宝鸡申新纱厂原系荣氏兄弟创办的申新纺织公司,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内迁的产物。脱胎于上海的申新纱厂进入宝鸡后,传统农业社会受到现代工业因素的巨大冲击,这种冲击不仅是对于经济结构的冲击,更多的是体现在文化层面的震动。而文化的剧烈冲击同时伴随着不同经济理念的交锋。在抗战的特殊年代,申新纱厂内迁宝鸡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和经济变革是密切相关的,这种文化影响不仅存在,并且与经济变革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宝鸡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文明。

【关键词】民族工业;申新纱厂;文化影响

一、促进当地民众的思想变革

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农业发达,温和的气候和稳定的政治使这里成为中国少有的几处沃土,即使是在19世纪资本主义浪潮席卷全球的进程中,关中地区的自然经济形态基本保持不变,可以说是全国受冲击程度最小的地区,因此,这种环境所孕育的文化带有较强的保守性和排外性。宝鸡民众的排斥也就成为申新纱厂迁入的最大阻力,“他们闻讯后掀起很大的风潮,强烈抗议征购他们的土地。” [1]虽然工厂用地最终是通过行政渠道强制获得,但征地事件为宝鸡注入工业活力,打破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部分青年劳动力成为纱厂工人。这一点从宝鸡申新纱厂逐步扩大的的规模也可以看出 [2],1938年工厂占地面积约400亩,职工数量40人,1941年工厂占地面积约500亩,职工数量66人,1945年工厂占地面积871亩,职工数量211人。因此,申新的内迁,造成宝鸡经济结构的劇烈变动,同时也造成剧烈的经济理念的变动。

工业文化带来的影响亦体现在社会生活层面。上海的荣氏企业,自诞生之初就带有江浙文化元素。当申新纱厂内迁宝鸡后,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对宝鸡民众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华东地区的民众将提供开水的设备称作“老虎灶”,而申新人员将这一设备及其名称带到了宝鸡,旋即在宝鸡地区流传开来,亦将提供开水的设备称为“老虎灶”[3] 。从这一细微之处的变化可见,宝鸡人民的生活方式因申新的到来发生了改变。当地民众在抗战的背景下不自觉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改变了曾经的思想闭塞状态。

二、凝聚抗战力量的精神堡垒

随着抗战的爆发和申新的内迁,众多社会名流与政府要员汇聚宝鸡。申新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内迁工厂,自然是他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评价申新说:“与申新在宝鸡能继续交往是一种‘缘分”。林语堂参观申新的窑洞工场后认为这“是中国抗战中最伟大的奇迹”。此外,申新对企业职工亦有强大的凝聚力。1938年,申新在搬迁前本已遣散所有职工,但仍有五名工人坚持跟随工厂,沿铁路线从武汉步行至宝鸡。 [4]这件事一方面反映这五名工人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决心,另一方面也展现出宝鸡申新纱厂在西北地区的抗战精神标杆作用。

申新在大后方工业基地中还具有军事意义。国民政府为满足军队需求而实行的“战时经济管理政策”,使宝鸡申新纱厂的棉纱被大量低价征购。“据不完全统计,申新纱厂1939年至1945年生产的6万多件棉纱和1942年至1945年生产的400多万匹布有一半多低价供给了军方。” [5]宝鸡申新纱厂虽身处动荡的战时市场,但由于战时物资匮乏,社会需求量大,质优价廉的陕棉仍给宝鸡申新纱厂带来可观的利润。尽管考虑到法币贬值等因素,宝鸡申新纱厂良好的经营状况在后方工业中并不多见。这不仅透露出申新纱厂为满足抗战需要所做出的努力,更表现出厂方人员不屈服于外族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

宝鸡申新纱厂虽未直接抵达抗战前线参战,但后方的工作和前线同样激烈。作为军方的棉纱供应厂,申新成为日机的重点轰炸目标。1940、1941年纱厂曾两度遭受轰炸,上千包棉纱被毁,设备严重损坏,但申新人在民族利益面前仍坚守岗位,为了保证生产,纱厂负责人李国伟借鉴西安大华纱厂的教训,利用宝鸡地区的地形特点,修建了独具特色的窑洞工场,避免了大华纱厂因日机侵袭而长期停产的状况。所以,申新人的抗战决心和爱国热情绝非空话,而是通过每个人的行动展现出来的。宝鸡申新纱厂的存在,就是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人民抗战的精神动力。

三、打造城市特色的文化名片

申新纱厂因抗战迁至宝鸡,但在抗战结束后留在宝鸡,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棉纺织工业的领头羊。由于宝鸡申新纱厂在抗战中的出色表现,以及纱厂内部先进的管理方法,很多职工在建国后被委派到全国各地的纺织部门指导工作,“申新”模式迅速传遍全国,在50年代初得到推广。随着公私合营、“文革”爆发以及后来的股份制改造,纱厂经营状况大不如前。尽管如此,申新带给当地的辉煌至今仍有深远影响。

建国后,陕棉十二厂成为宝鸡申新纱厂的主要继承者,但由于十二厂管理不善,保护意识淡薄等原因,原有遗址并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开发,直至2016年,在宝鸡金台区政府的推动下,遗址保护才有实质性进展。2017年1月,政府对于遗址开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即“以宝鸡城市发祥地、民族工业振兴地、著名抗战遗址为主题,抓好荣氏申新纱厂窑洞车间旧址保护和开发,建设‘两馆一基地和民国风情主题街区,打造长乐园神州文化体验先导区。” [6]从这则报道中可见,政府欲将纱厂遗址打造成继青铜器后的又一张城市名片,并对纱厂遗址开发有了更具体的定位。而有关遗址开发的下一步进展,是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国风情街两个方向突破。不论向任何一个方向发展,都无法回避宝鸡申新纱厂在抗战年代所做出的贡献,他们在西北地区坚持生产,保障军民的基本生存,为争取民族独立产生的推动作用。因此,宝鸡申新纱厂所产生的文化影响,至今仍作用于宝鸡文化政策的制定,同时,申新遗址的开发建设,将成为西北地区继西安大华纱厂之后又一个工业遗址项目,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工业遗址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宝鸡申新纱厂的历史自1938年开始,至1951年完成公私合营,前后仅历时13年,但它产生的文化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它不仅是促进当地经济理念转变的催化剂,更是凝聚抗战力量的风向标,到今天宝鸡申新纱厂已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申新纱厂在抗战的大背景下进驻宝鸡,肩负为抗战保留民族工业实力的重任,工业文化的渗透,给传统的大西北注入现代活力,这种文化影响在今天依旧是塑造宝鸡形象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萧尹:《宝鸡申新纺织厂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1页。

[2]萧尹:《宝鸡申新纺织厂史》,第34、280页。

[3]据宝鸡申新纱厂子弟吴宝林口述整理。

[4]据宝鸡申新纱厂子弟冯驱口述整理。

[5]政协宝鸡市金台区委员会编.《长乐塬》[M].内部资料,2016年.

[6]白本军.《发挥资源优势,打造文化强区》[N].《宝鸡日报》2017年1月11日,第A4版.

[7]宝鸡市金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宝鸡市金台区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8]萧尹.《宝鸡申新纱厂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9]冯驱.《西迁!西迁》[M].香港:银河出版社,2013年。

[10][新西兰]路易·艾黎.《艾黎自传》[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