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晴雯
摘 要:创造力的培养在小学教育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激情的教学环境,创设充满活力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在积极且富有活力的情境中主动学习,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开放性的练习。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提出质疑,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使学生逐渐具有创新意识,不断开发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14-01
21世纪,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思维,敢于突破的人才。在小学阶段,教师不仅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去发现、探索并解决新问题,或者是对某个问题提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些创新意识,为学生创设有利的学习条件,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做好几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1]
1 激发学习兴趣,在“趣”中创欲望
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对事物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会去思考,去创新。[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出各种有趣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并不断提出新颖有趣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比如,在教学比例尺这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暑假,爸爸带小明去北京旅游,看了地图就告诉了小明从家到北京的实际距离;老师想测量教学楼的高度,量了影子的长度就知道了。你们知道爸爸和老师都是怎么知道的吗?学生有了疑问后,就可以带着疑问进行思考。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提问:同学们,你们上超市买东西时要带什么呀?同学们大声说:“钱”。一旦涉及学生熟悉的事, 学生的兴趣一下都起来了,教师说,认识钱还不够,我们还要了解元、角、分的不同。学生在这种兴趣中,了解人民币之间的换算。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时候教师只是简单地进行教学,提出问题,而没有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这样不仅孩子们觉得索然无味,教师也会长期处于呆板的象牙塔式的教育模式中,进而磨灭自身的创新教育方式。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创设各种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情境,提出难度适宜的具有思考性的问题, 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地去思考探索问题, 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2 鼓励好奇生疑, 在“奇”中启思维
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铺陈设疑,让学习自己提出问题,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然后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多提问,并发表新见解。
比如,在教学面积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示范摸一摸黑板的表面,在让学生去摸一摸课本的表面,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物体的表面。由于这些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得出面是有大有小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还能想到什么,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篮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茶杯的表面是什么样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适时地引导,让学生知道: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能自己解决,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 注重灵活模仿,在“仿”中出新意
说到模仿,可能都会觉得这是和创新相反的行为,但模仿中也可以有创新。小学阶段的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的运用这一特点,让学生有思考地,灵活地进行模仿,在模仿中进行创新。
比如,在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这一课时,教师创设了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猴妈妈准备了4盘桃子,每个盘里都4个桃,想给它的四个孩子吃。猴老大吃了1个桃,还有几个?让学生列式,然后让学生模仿着说一说还有3只小猴的吃桃情况,并列出算式。学生可以继续往下说:猴老二吃了2个桃,还有几个?猴老三吃了3个桃,还有几个?猴老四吃了4个桃,还有几个?学生后来提出的三个问题都是稍微进行了一点改变,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就是创新的表现。
4 加强动手操作,在“做”中探新知
实践出真知。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去获得新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思维能力。小学阶段,数学课中有很多需要学生实践操作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在实践操作中学习新知识。不仅要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比如,在教学周长是多少这一课时,让学生准备了一些的正方形先照着例题拼出两个长方形,算出周长。然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拼组出各种不同的图形,计算出周长。学生对于这种活动都是非常感兴趣的,每个学生都积极的拼出各种不同的图形。这样的操作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5 倡导方法多样,在“异”中求创新
求异思维是是一种开拓型的创造思维形式。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墨守成规,而要敢于打破常规。碰到问题时,不能只从一个角度, 单一地思考问题,因此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得到不同的解题思路。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一题多解的题目,这些题目不能只关注学生是否得到了答案,而是要利用这些题目让学生多角度思考,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比如一一间隔中植树问题的题型。教师运用线段图教学植树棵数=间隔数+1这种类型的题目后,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的了解,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很快学生就发现了植树棵数=间隔数,植树棵数=间隔数-1这两种题型,然后让学生用自己语言去描述发现的规律。
總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激情的教学环境,创设充满活力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在积极且富有活力的情境中主动学习,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开放性的练习。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提出质疑,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使学生逐渐具有创新意识,不断开发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恒.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初探数学学习与研究[J].2011,第20期.
[2] 陈芝茂.实施创造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J].青海教育, 2002,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