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国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祛风止痒汤内服联合左旋西替利嗪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皮肤瘙痒症患者14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73例和对照组72例。对照组采用左旋西替利嗪治疗,观察组采用祛风止痒汤内服联合左旋西替利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与观察组91.78%相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祛风止痒汤内服联合左旋西替利嗪治疗皮肤瘙痒症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祛风止痒汤;左旋西替利嗪;皮肤瘙痒症
【中图分类号】R69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30..01
皮肤瘙痒症是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的症状。包括全身性和局限性两大类。临床表现呈持续性伴阵发性瘙痒,常继发抓痕、血痂、色素沉着以及脓皮病等。治疗主要外用药物和内服药物治疗,内服药物主要有左旋西替利嗪、丹皮酚膏、祛风止痒汤、扑尔敏、湿毒清胶囊等药物[1-2]。由于长期使用西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应用中药治疗皮肤瘙痒越来越普遍。我院针对单纯应用左旋西替利嗪治疗和祛风止痒汤内服联合左旋西替利嗪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皮肤瘙痒症患者14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73例和对照组72例。观察组男40例,女33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2.5±9.4)岁;病程0.3~9年,平均病程(4.1±1.1)年;对照组男41例,女31例,年龄17~71岁,平均年龄(42.2±9.8)岁;病程0.2~10年,平均病程(4.3±1.3)年。两组患者经检查均无心肝、肾等疾病。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左旋西替利嗪片。1次/d;观察组患者在服用左旋西替利嗪片的基础上服用祛风止痒汤(主要包括熟地黄、当归、川芎、何首乌、蝉蜕、白术、麦冬、甘草等中药),1剂/d,水煎服,分两次服用。两组患者连续治疗2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
1.4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患者瘙痒等临床症状消失,皮肤光滑,继发皮损消退>90%;显效:患者瘙痒等临床症状基本改善,皮肤恢复情况较好,继发性皮损消退>60%;好转:临床症状好转,继发性皮损消退<60%;无效:瘙癢等症状无明显恢复,皮肤干燥,皮损消退<20%。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好转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与观察组91.78%相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皮肤瘙痒症属于神经精神性皮肤病,是皮肤科的常见多发病的一种,具有病因复杂、病程长、容易反复发作、治愈较困难的特点,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临床上常选用抗组胺药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左旋西替利嗪为第三代抗过敏药物,抗过敏作用与其它抗过敏药物相比较强,具有一定安全性,治疗皮肤瘙痒证具有较好的效果[3]。随长期使用西药会产生呕吐、嗜睡等副作用。所以,研究者不断对中药治疗皮肤瘙痒证进行探索实验,中药治疗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的特点。据中医理论,由于脏腑失调、气血运行受阻,阴血耗伤,肌肤缺失滋养;或风寒侵袭皮表,风湿热积于皮肤,疏泄不畅,引起皮肤瘙痒。治疗多采用祛风止痒、清热解毒、养阴润燥等方法进行治疗[4]。
据相关研究报道[5],采用中药结合左旋西替利嗪治疗皮肤瘙痒症,中药合剂的临床副作用低于左旋西替利嗪,中西药联合应用,可减轻皮肤瘙痒等症状,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单纯应用左旋西替利嗪治疗和祛风止痒汤内服联合左旋西替利嗪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应用祛风止痒汤内服联合左旋西替利嗪治疗皮肤瘙痒症具有较好的效果,皮肤恢复情况较好,治疗有效率较高。
综上所述,应用祛风止痒汤内服联合左旋西替利嗪治疗皮肤瘙痒症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卢忠明.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50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10):803-804.
[2] 朱明芳,何清湖,张伊敏,等.刺络放血与西药治疗皮肤瘙痒症疗效对照观察[J].中国针灸,2013,33(1):13-14.
[3] 任 祺.祛风止痒口服液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0,(36):135-136.
[4] 韩 平,尹德辉.活血凉润止痒汤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52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8,40(3):36-37.
[5] 高贤琼.润肤止痒合剂与左旋西替利嗪治疗皮肤瘙痒症临床疗效的对比分析[J].海峡药学,2014,26(2):89-91.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