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琪卉 陈子瑄 曹海晴
摘 要:虞山在历史文化名城常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独特人文景观吸引了历代诗人驻足,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唐宋元明清及近代吟咏常熟虞山的古诗入手,赏析其中关于虞山山水草木、古寺古墓、特色物产的内容,将有利于更好地传承虞山文化。
关键词:常熟 虞山 诗歌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19-02
中国东南有江南,江南苏州有常熟,常熟西北有虞山。“人文昌盛之邦,文物著于江南”的江南福地常熟人文灿烂、历史悠长,而其悠久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笔便是虞山。常熟简称“虞”,正是得名于“十里青山半入城”的虞山。历代文人墨客在这繁华风流之地留下了许多精彩诗篇,其中吟诵虞山的诗作近八十多首:有的欣赏虞山山清水秀、草木丰茂;有的赞叹虞山古寺古墓群集、人文史迹丰富;有的喜爱虞山物产丰饶、极具特色……这些或高阔或婉丽或质朴的美丽诗篇,一笔笔勾勒出了十里虞山的动人风貌。
1 葱郁繁盛、灵秀多姿的山水草木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历史文化名城常熟山、水、城融为一体,位于其西北郊的虞山峰峦浑厚,五峰参差;其上草木华滋,风光旖旎。自唐以来,便有许多吟咏虞山秀丽山水的诗篇。
明人沈玄在《过海虞》中写道:“吴下琴川古有名,放舟落日偶经行。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齐女墓荒秋草色,言公家在旧琴声。我来正值中秋夜,一路哦诗看月明。” 全诗颔联最负盛名,是吟咏虞山山势的经典名句。“十里青山半入城”,绵延的山脉苍翠如黛,蜿蜒入城,勾画了一幅山、水、城融为一体的和谐画卷。虞山海拔并不高,但胜在山势蜿蜒,秀丽旖旎,宛如一娟婉婀娜的美人;“半入”则给人以“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仿若美人持扇,半掩芙蓉面。意境如画,引人入胜。
此外,民族英雄郑成功的《越旬日复同孙爱世兄游桃源涧》也十分精彩。全诗首句交代了游虞山桃源涧的起因:“闲来涉林趣”;接着便是描绘山水草木:“松柏夹道许,绿叶方繁繁”、“桃源何秀突,风清庶草蕃”、“孟夏草木长,林泉多淑气。芳草欣道侧,百卉皆郁蔚”等描绘了山间松柏夹道,草木葱郁,远离尘嚣,清爽宜人的景色,“声调清越,不染俗氛”[1]。尤其是“孟夏草木长,林泉多淑气”一句,学习借鉴了陶诗《读山海经》首联——“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草木葱茏、山泉清凉的幽绝环境,也点明了此时时序。“清气荡胸臆,心旷山无言”、“乘兴快登临,好风袭我襟”展现了诗人的闲适、放松,表达了诗人心胸舒畅、清明快爽的状态。如此灵山秀水,佳林芳木,怎能不令人“洒然灭尘根”。瞿给事评此诗:“曲折写来,如入画图;一结尤清绝”,“瞻瞩极高,他日必为伟器,可为吾师得人庆。”[2]
吟咏虞山山水草木的诗篇还有许多,佳句迭出。“山晕太古色,日高苍龙飞”(明·王鼎《虞山迭翠》)以雄浑的笔触道出虞山山峦的宏伟蜿蜒;“烟树绿野秀,春风草路香”(明·郑成功《暮春三月至虞山谒受之师同游剑门》)以柔婉的笔调绘出草木的秀丽繁盛……或雄浑或婉约的诗篇,道不尽这山水草木的写意风流。
2 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古寺古墓
虞山人文景观多姿多彩,上至商周,下至明清,人文荟萃,史迹丰富。“此邦富文学,高让亦前轨”(清·陶澍《虞山拜言子墓》),在众多古刹古墓等人文史迹之中,虞山北麓的兴福寺(即破山寺)最负盛名,唐人常建的一首《题破山寺后禅院》令其名声大噪。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这首古朴浑融的诗作,诗风“清而僻”(胡应麟《诗薮》),以简洁凝炼的笔触抒写了诗人清晨游虞山北麓破山寺的观感,简洁明快地描绘出这座齐梁古刹的幽深寂静。“他把心无纤尘的禅思融入杳渺空灵的诗情之中,使其诗歌充溢着虚静玄远、委婉清幽的情趣。”[3]诗人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表达了游览名勝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与这首千古流传的佳作一样,诗中的主角兴福寺也依然繁盛,千百年来的香火鼎盛,默默诉说着“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吴地信仰;宗教超凡脱尘的力量,为子民送去精神的依托。
虞山东麓为吴地先祖仲雍之墓。仲雍本为商末周太王次子。周太公钟爱幼子季历之子姬昌,欲传位于季历后立姬昌。仲雍与兄泰伯体父意,主动避位,“乃奔荆蛮”(《史记·吴太伯世家》)。他们断发文身,与民并耕,“衣冠开国俗,俎豆继春秋”(明·黄省曾《仲雍墓》),将文明的火种播至南土,是当之无愧的吴地始祖。“太伯导仁风,仲雍扬其波”(晋·陆机《吴趋行》),他们至孝、高洁的个人品格也影响了吴地子民千年,一直为人们所称颂。诗仙李白在《叙旧赠江阳宰陆调》毫不吝啬赞美之词:“泰伯让天下,仲雍扬波涛。清风荡万古,迹与星辰高。”仲雍去世后葬在常熟乌目山,因仲雍又名虞仲,乌目山便改名为虞山。“如今,位于虞山东麓的仲雍墓,成为常熟这个三千多年历史文化名城一处独特的精神遗产。”[4]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诗篇为我们展现了虞山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白云藏古寺,钟磬出东林。殿覆千年树,台封百尺阴。一灯悬慧照,片月见禅心。愿受维摩戒,空山理梵音”(明·周诗《古寺》)题写的是南宋古刹维摩寺;“路转城西最上峰,昔贤遗寝翠微中。弦歌共沐流芳远,文学还钦吾道东”(清·瞿颉《谒先贤言子墓》)述说的是虞山脚下“文开吴会,道启东南”的“南方夫子”言偃之墓。此外,虞山上还有梁昭明太子读书台、梁救虎阁、南宋辛峰亭,“元四家”之首黄公望墓、两代帝师翁同龢墓、清代文宗钱谦益墓、小说家曾朴墓等。
3 多彩丰饶、益寿健体的特色物产
常熟虞山素有“江南明珠,虞山福地”之美誉,其上物产丰饶,特色物产久负盛名。宝岩杨梅、虞山绿茶、桂花栗子闻名遐迩;松树蕈、桂花酒、鸭血糯更是誉满中外。明人丁奉在《虞山赋》中写道:“海门之柿,顶山之栗。樱李初收,杏桃方实。负担提筐,轻资眇息。其禽兽,则山鸦黄雀,花鸷青鸠……惟夫钟髦产秀,代盛迭荣。”[5]虞山物产之丰富多样可见一斑。
“一径穿蒙密,鲜红万绿兜。山深夸捷足,树矮笑低头。堆刺莺难啄,垂球鹊莫偷。携归频饷客,粲粲白瓷瓯”(清·翁若素《西山看杨梅》)——翁同龢的侄孙女翁若素,用清丽活泼的笔调描绘出虞山西部宝岩湾杨梅成熟的丰收场景,勾勒出一幅生动有趣的“看杨梅”风俗画卷。全诗轻松愉悦,活泼灵动,诗人的喜悦开怀之情跃然纸上。现如今,“看杨梅”这一民俗已被列为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常熟人民对家乡民俗的保护与重视,文化传承工作到位。
虞山“钟髦产秀”,除了开胃生津的宝岩杨梅,还有许许多多的美味。“味胜真堪惜,风高莫敢名……七碗香盈颊,应知减酒情”(清·毛晋《虞山绝顶茶》)称赞了虞山绝顶茶的风味绝佳;“瓦缶新粳参煮粥,墨云腴润入肠来”(李猷《老友馈虞山血糯欣然成咏》)抒发了对鸭血糯的香糯甜软的赞叹;“易饱屏膏肉,余功益肝肺”(宋·王伯广《顶山栗》)赞扬了顶山栗的美味健体。常熟人民也十分钟爱这些特色物产,在“老常熟”们看来,就着千年古刹兴福寺(即破山寺)的钟磬之音,品上一杯虞山绿茶,再尝上一碗蕈油面,实乃人间一大乐事。這也体现了常熟人民不但热爱生活,还会享受生活。
总之,虞山不但是常熟的一大胜迹,还见证着常熟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厚与辉煌。“两湖开镜,天下常熟,虞山福地,人杰地灵。远望仲雍,高坟萧瑟,旁临齐女,哀垅苍茫。吴王周章,墓在东岭,太子昭明,书声琅琅。兴福禅寺,齐梁古刹,三峰禅院,劫后重光。维摩旭日,藏海香火,宝岩杨梅,剑门品茶。辛峰夕照,方塔凌云,十里青山,七弦琴川。南方夫子,道启东南,言子故里,弦歌之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古城新貌,继往开来。”[6](佚名《常熟·虞山》)虽然本文对于虞山古诗的研究仅是一鳞半爪,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笔者仍希望能为虞山文化的传承贡献一点微薄力量,也希望古城常熟继续弘扬虞山文化,“古城新貌,继往开来”。
参考文献:
[1][2] 吴高飞.郑成功传[M].百花洲文艺出版,2007,附录一.
[3] 曹培根、翟振业.常熟文学史[M].广陵书社,2010,第16页.
[4] 桑宝靖.杳渺、深幽、宁静——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J].世界宗教文化,2003年02期,第31-33页.
[5] 常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常熟文史资料选辑(下)[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第804-805页.
[6] http://bbs.cs090.com/thread-428067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