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的立意
● 沈 迪: 人生应该学会珍惜。时间要珍惜,美好要珍惜。所以年轻人要懂得人生的短暂,学会珍惜身边美好的一切,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要努力去创造生命的价值、社会的价值。
点评: 很多同学在审题时往往只抓住材料中某些多次出现的词大做文章,而不去仔细思考材料表达的意旨。比如这位同学就只抓住材料中“浪费”“时间”“珍惜生命”等词,将它们理解为“珍惜人生”。如果认真读完三则材料,稍加辨析,就能知道材料中三段话的共同指向在于“如何对待时间”。假如该同学能紧扣“珍惜时间”立意,也是可以的,但他却把立意定为“人生应该学会珍惜”,属于过度延伸,偏题了。
● 陈凌羽: 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人之所以忙忙碌碌,往往因为汲汲于名利,所以,功利心是我们享受生活的最大阻碍。人生的最高理想莫过于从忙碌的生活中跳出来,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追求“人的生活”。我们要像古人陶渊明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寄情山水田园,活出真正的逍遥。
点评: 这位同学想扣住材料中“做个有闲人”的观点来写,但是一提笔,却把重点放到了“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的层面。该同学认为,追求“人的生活”就要摆脱名利、寄情山水,这样的观点本身就值得商榷,并且和材料的中心话题“时间”没有任何关系,属于离题。
● 翁西芃: 一个人可以选择忙碌或闲暇的人生,无论选择什么,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下生活,选择越来越多元化,所以每一种选择都值得尊重,只要我们在做选择时充分考虑,三思而行。
点评:有不少同学在审题时不能综合分析,一看到题目材料提供了几个不同方向的思考,就想当然地理解为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事物,然后立意为“不同角度看问题”或者“学会选择”等。这位同学就是这样,没有从材料中提炼出“时间”主题,而把立意放在“每一种选择都值得尊重,只要我们在做选择时充分考虑,三思而行”,完全偏离了题意。
● 孔雨欣: 浪费时间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亵渎,但“有闲”是另一种精彩的生活方式,因为“闲”不等于浪费时间。浪费时间的直接结果是心灵的空虚,而“闲”则注重心灵的放松和享受;浪费时间是机械的重复,缺少心灵的参与,而“闲”却是将心灵与生活有机结合,带给你愉悦的心灵体验。
点评: 前两则材料表达的意思是“不能浪费时间”,梁实秋先生的话是倡导人们成为“有闲”阶级、享受人的生活。这位同学紧扣材料讨论的重点问题,把“闲”和“浪费时间”进行了对比,辨析两者的区别,得出“‘有闲是另一种精彩的生活方式”的观点,符合题意。
老师来审题
丁肇中先生的话,意思是不能浪费时间。“浪费”的意思就是对人力、财物、时间等使用不当或没有节制。丁先生的观点应该是,人一生的时间很有限,不能把时间花费在不该用的地方。而达尔文的话,比丁先生的话深了一层,阐明浪费时间就是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这两句话的意思,可概括为:人要学会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價值,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该用的地方。梁实秋先生的话是倡导一种“有闲”的生活,也就是不要把生活中的工作排得太满。梁先生觉得“有闲”的时候才能活出人的意义。
材料提供了两种明确的观点:“珍惜时间”和“过闲暇生活”。但我们可以对材料进行更为充分的思考和辨析,形成一个更辩证的观点:生活中我们既要学会珍惜时间勤奋工作,也要学会享受闲暇,体验从容的生活滋味。
结合这次写作,我们发现同学们的思维比较多地停留在对现象的认知和观点的形成上,而对现象和观点背后包含的深层的哲学背景、理论认识缺少一定的思考。如何从“就事说事”上升到“就事说理”,这是在思想上对高中生提出的更高要求,也体现了对“深度写作”的追求。
写作提纲示例
立意: 无闲有闲皆是真。
第一部分: 从《列子》中记载的“生无所息,亦生有所息”引入话题,先简单分析“生无所息”的观点,结合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指出国人对这种观点向来予以赞扬和推崇。
第二部分: 结合现实,阐释与分析“当代的人们已经慢慢认识到做个有闲人的重要性”。可以引用如今不少科学家英年早逝的例子,论证“让生命有所息”在当下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 联系哲学认识,引出深层思考——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如何处理好“珍惜时间”与“过闲暇生活”这个矛盾,实际上就是反映了一个人如何对待自我的问题。大多数勤劳忍耐的中国人,对于前三个关系比较看重,而往往忽略如何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
第四部分: 继续深入,抓住材料中一句容易被忽视的话“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一个人”来分析其真正的内涵:当一个人在休息、休闲的时候,会更多地去聆听自我的声音,释放自己的情绪,关注自己的需要,安抚疲惫的心灵。
第五部分: 回应开头:“人生短暂,勤奋工作是珍惜人生的表现,而享受闲暇,聆听心灵之音,亦是对生活的珍惜。”以“无闲有闲,皆是真性情”来辩证总结,深化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