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辩证分析(下)

2017-05-27 20:00周君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6年22期
关键词:露珠观点环境

周君

注意事项:

从高一学生写议论文的现状来看,不少人在讲道理、作分析时,经常会说这三种话:一是“过头话”,过分强调,太偏激;二是“到头话”,静止孤立,太偏狭;三是“一头话”,片面议论,太偏颇。其主要原因就是分析问题时忽视了对论点的正确联结。因此,在运用辩证法的全面观、联系观、发展观“三观”来分析事物、联结论点时,必须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选择恰当的“三观”。所谓“恰当”,就是能在论点和事物之间架起桥梁,下笔前一定要确定某种辩证观点的确能够用来论证这个话题或主题。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多思考几点辩证原理,然后做一番推敲。为避免失误,写作时对把握不准的辩证观点,宁可不用也不能乱用。

二是先用辩证观点分析事物,然后让两者融为一体,构成分析的文字,切忌二者水油分明,截然两端。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把抽象的观点化为感性的事例,辅以具体明白的事理解析,达到二者的融合。

三是因为辩证说理往往会呈现反传统思维的一面,故要求选择的事例一定要典型而有说服力。

四是辩证的论述并不要求一定体现在全文整体的说理中,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论证的局部甚至是一个议论细节中采用,只要收到效果、体现辩证法就是成功的。

片段示例: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 愈《师说》

技法点读

作者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师道关系,论述了师生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坚决地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的界线取消,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挑战,表现了作者非凡的学识与胆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鲁 迅《拿来主义》

技法点读

《拿来主义》一文用辩证法的全面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对文化遗产应该是既“占有”,继承好的,又“挑选”,剔除坏的;既不是无选择地兼收并蓄,也不是盲目地全盘否定。选段一在论述对“鱼翅”“鸦片”“烟具和姨太太”的正确态度时,既反对“左”倾,又反对右倾,全面科学地阐述了“拿来主义”的正确观点,富有极强的说服力。选段二是文章的结束语,鲁迅谈到“拿来主义”的两个基本目标“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一句话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很好地阐明了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

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唯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用现在的眼光读这一段文字,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然而,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

——邓 拓《不要秘诀的秘诀》

技法点读

运用联系的观点,必须联系具体的环境、条件评价人物或某种言论。选段对南宋时的陈善,就是用历史的眼光进行分析、评价的。邓拓先引用了南宋陈善《扪虱新话》中的一段文字,接着便具体分析:“用现在的眼光读这一段文字,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然而,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

佳作示范:

环境映衬人生

□张丽娟

红叶如火,露珠是红叶胸膛的一抹热血;白莲似雪,露珠是白莲颊边的一点清泪。叶的红成就了露珠的热烈,莲的白成就了露珠的清灵。迥异的环境,成就了各有千秋的美。环境映衬人生,环境体现了人的价值。

不同环境,不同风采。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皮肤雪白,而与之相对的非洲大陆的居民,肤色却如炭黑;蒙古人总是穿棉袍吃羊肉,而东南亚居民则喜欢围着草裙吃烤鱼;阿拉伯妇女总喜欢戴着面纱,而英国女人则习惯于袒露着大脖子;东北的汉子高壮,而云南的姑娘娇小,如此等等,难道不足以证明环境的差异对人的影响?是的,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正是环境造就的。

不同环境,不同人生。李白生活在盛唐时代,时代的大好环境造就了李白豪放飘逸的性格。在月下,在花间,他独自歌舞,且道“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他霸气,他豁达,有些哀伤,却姿态昂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直呼“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才是李白,这才是盛唐的缩影。而杜甫看到的是山河飘摇,满目疮痍。他哪有心思饮酒赏花?就连看到花、鸟,也都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凄凉,更不用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惨状了。杜甫的豪情仿佛也因生活的阴雨而蒙上了灰色的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环境映衬人生,环境造就了各种各样的人生。

环境映衬人生,然而这“环境”,我们可以自己选择。诸葛孔明久居深山,有智慧,有谋略。他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他的智慧在刘备的军队中得以揮洒,运筹帷幄;他的价值在鼎足而立的三国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鲁迅在医学领域也并不是毫无成就,可在当时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明白自己的价值更应体现在拯救国人的思想上。弃医从文,这是他人生最华丽的一次转身,他将自己置于动荡的环境中,实现了自己无可估量的价值。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像诸葛孔明、鲁迅那样可以融入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我们总能根据环境的需要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让自己散发独特的光芒。就像那露珠一样,在枫叶上就要火红,在荷花上就要洁白,把握环境,适应环境,你可以拥有闪耀的人生。

点评

这是一篇标杆议论文。习作从露珠与枫叶、荷花的关系角度切入,用联系的观点,阐述了环境映衬人生,环境体现了人生价值的辩证关系。开篇由小诗自然而然地引出论题;主体部分从“不同环境,不同风采”“不同环境,不同人生”“‘环境,我们可以自己选择”三个方面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最后归结全文,指出“把握环境,适应环境,你可以拥有闪耀的人生”,充分展示了作者思维的深度。文章首尾呼应,引用材料巧妙,例证典型,论证严密,有较强的说理力。

猜你喜欢
露珠观点环境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环境清洁工
小露珠
露珠
漫观环境
露珠
观点参考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