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梅君
浴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通过建立省、市、县分级管理的教肓培训体制,实现省级职业教育、州(市)劳动技能培训、县级实用技能培训的三级联动管理机制。
省级累计投入移民职业教育培养经费2653.8万元,为1892名贫困移民学生免除学费、补助生活费和住宿费、发放特困补贴、安排奖字金。市、县两级累计投入6348.58万元,组织移民29.1万人坝耋加劳动力技能和农业实用技能培训,实现移民劳动力转移8.1万人次。
一个个移民村从“搬迁村”“贫困村”“上访村”变成了“和谐相”“文明村”“富裕村”,元江县曼来村、富宁县坡劳村、凤庆县大兴村等3个移民新村还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村,109个村被评为首级和州(市)级文明村。
“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组织完成了28万多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的搬迁安置任务,在省委、省政府打好绿色能源、清洁能源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攻坚战中承担起了服务保障的重要职责,为云南省成为全国水电装机容量最大和全国绿色能源、清洁能源大省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努力。
向家坝、溪洛渡两大巨型水电站移民安置攻坚战,规范推进乌东德、白鹤滩两大水电站的移民前期工作,顺利完成重点水利工程的移民搬迁安置,面对艰巨而复杂的移民工作,云南省移民开发局始终发扬钉钉子的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紧盯“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会致富”的目标,敢啃最硬的骨头,攻坚克难,抓实移民搬迁安置、产业发展等工作,加快推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使广大移民群众脱贫致富,真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先行先试创新移民搬迁安置
在深山峡谷间一座土坝横卧江面,滔滔江水从两侧的导流洞奔涌而出,大型工程车辆在山间往来穿梭。这是乌东德水电站建设工地。
由三峡集团建设的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4座巨型水电站,总装机规模达4646万千瓦,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年发电量约1900亿千瓦时,是实施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的骨干电源。
水电开发,移民先行。在西部水电开发的大形势下,如何服务水电开发,顺利开展移民搬迁安置无疑是工作的重点与关键。
“移民搬迁安置、征地向来是棘手的难题。但是,千难万难,工作做细就不难。”省移民开发局党组书记、局长韩梅表示,“为服务好重点项目、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工作中,我们紧密结合我省实际,不断大胆创新探索移民安置方式,不断健全完善移民工作配套措施,确保了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整体进展顺利,完成了预定计划任务。”
“16118”移民安置方式,即:立足一个逐年补偿机制,实行6种安置方式(集中农业安置、城镇化安置、城乡结合安置、分解农业安置、复合安置、货币安置),建立一项库区产业发展资金,享受统一后期扶持政策,采取8条安置措施(做好实物指标调查认定、规划建设特色小镇安置移民、因地制宜开发性移民、盘活农村集体财产补偿费、加快移民劳动力转移、重视移民安置区社会事业发展、解决贫困户的温饱问题、抓好库区生态环境保护)。
乌东德水电站建设征地涉及楚雄州元谋县、武定县、永仁县3个县的8个乡镇,需搬迁安置移民近1.5万人。
自2010年开展前期工作以来,通过各级政府和移民工作部门的共同努力,按照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以农业安置、逐年补偿安置、复合安置、自行安置4种方式全力推进移民搬迁安置规划,乌东德水电站建设项目仅用4年时间就通过了国家核准。
青山嘴水库移民安置主要采取城市楼房安置、宗地安置、农业安置、自行安置4种方式。通过持之以恒抓社会治理,实行网格化管理和实施“十个一批”移民就业工程,移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均收入逐年增长,截至2015年底,移民人均纯收入从搬迁前的3264元上升到1.06万元,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会致富”的目标要求,被水利部水库移民开发局列为全国、全省水库移民城镇化安置的一个典型范例。
用情用力产业扶“根”助民富
移民工作是“天下第一难事”,三分难在搬迁安置,七分难在后期扶持。如何在移民搬出后继续给予扶持?如何以“造血”方式帮助他们发展致富?
“提起移民搬迁安置,大家都说是一块硬骨头。但是我们在工作中一直秉承一个理念:把移民当家人、把移民的事当家事、把移民诉求当家书,用心用情用力帮扶,把这个‘天下第一难事做成亲民惠民工程。”省移民开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异说,移民后期扶持,关键在扶“根”。
在后期扶持工作中,省移民局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明确提出要转变移民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和政府“大包大揽”的工作模式,在移民脱贫致富的“能”字和“会”字上下功夫,通过政府引导让移民“能”有致富平台,通过移民主动作为让移民“会”有致富渠道。积极引导移民利用直补资金发展生产,利用项目资金改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村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较大增长,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保持和谐稳定。
补齐发展短板,是移民乐业的关键。以“立足一产、融入二产、连接三产”为指导,省移民开发局紧紧围绕“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移民为动力、以致富为目的”的思路,创造性地提出“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会致富”的移民工作新目标,有效调动政府“能发展”的帮扶职能与移民“会致富”的自主发展意愿,将产业扶贫摆在移民增收的突出位置。
目前,已开展移民产业扶持项目699项,下达资金5.29亿元,带动地方经济总产值37.32亿元。实现种植业面积20.03万亩,林果业面積20.16万亩;畜牧养殖10.51万头,出栏6.6万头;家禽养殖92.27万只,出笼48.72万只;水产养殖3042亩,产量6.36万吨。产业项目受益移民达38.89万人次,实现了移民收入增长方式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全省各地移民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效果。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通过建立省、市、县分级管理的教育培训体制,实现省级职业教育、州(市)劳动技能培训、县级实用技能培训的三级联动管理机制。
省级累计投入移民职业教育培养经费2653.8万元,为1892名贫困移民学生免除学费、补助生活费和住宿费、发放特困补贴、安排奖学金。市、县两级累计投入6348.58万元,组织移民29.1万人次参加劳动力技能和农业实用技能培训,实现移民劳动力转移8.1万人次。
一个个移民村从“搬迁村”“贫困村”“上访村”变成了“和谐村”“文明村”“富裕村”,元江县曼来村、富宁县坡芽村、凤庆县大兴村等3个移民新村还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村,109个村被评为省级和州(市)级文明村。
抓实“平安库区”创建
建设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是移民工作中的重点。省移民开发局按照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职责的要求,创新思路举措,抓实“平安库区”创建。
省移民开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云河告诉记者,“移民工作是群众工作,主战场在库区和安置区。抓好信访维稳的基层基础、压实各级移民部门的维稳责任,以创建‘平安库区为抓手,确保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和谐稳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移民局创新工作渠道和模式,建立了移民法律服务工作机制。每年从库区基金中统筹安排专项工作经费,为移民提供专项法律宣传、咨询、公证和诉讼服务,开展法制宣传1200多场次、发放宣传资料80余万份,接待移民法律咨询10万多人次,实现移民法律援助“应援尽援”。
“移民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征。”省移民开发局党组成员刘绍鸿说,“要想尽一切办法解决移民合法诉求,只有保障移民合法权益,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社会稳定才能得以维护。”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通过反复与项目业主沟通协调,该局先后妥善解决了百色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和保山茄子山、岔河水库自发外迁移民安置等7个重点遗留问题,协调争取和整合资金4.5亿元,惠及12万余名移民,维护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稳定。
5年来,在移民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全省移民信访总量每年以10%的幅度递减,移民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由易发多发向主动防范转变,维稳形势总体可控。省移民開发局连续4年被省委、省政府考评为综治维稳(平安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