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峰+张劲硕
人们常被呆萌的小动物吸引,但是徒有萌萌的外表,而不尽快习得生存必备的技能,小动物是无法独立存活的。那么,野生动物在野外存活,都需要哪些基本技能呢?本文将为你揭开答案。
《诗经·小雅·鹤鸣》中曾有这样的记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这句话的大意是,鹤在沼泽中鸣叫,其鸣声响亮,可以传播很远。在中国,也有一些适于鹤类繁殖、迁徙停歇或越冬的“九皋”,例如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鄱阳湖有大面积的浅水、泥滩和草滩生境,为在此越冬的白鹤、白枕鹤等诸多鹤类及其他水鸟提供了理想的越冬场所。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可不都是一身洁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吃“野草”的白鹤宝宝
在鄱阳湖,人们总能发现一些体羽呈黄褐色、混在成年白鹤群中的个体,有时成年白鹤还会递喂食物给它们。原来,它们是半岁大的白鹤宝宝,即白鹤亚成体。这些白鹤大多于夏季出生在遥远的西伯利亚,在北方寒冷的冬天到来之前,随父母及其他白鹤一同迁往相对温暖的鄱阳湖越冬。它们会在鄱阳湖取食埋在泥中的旋叶苦草的冬芽,以及下江委陵菜的块根等植物的地下根茎。在这些“野草”食物资源不足的年份,白鹤也会在稻田里取食散落的稻谷。
学习高效觅食
科学家研究发现,在白鹤亚成体刚刚抵达鄱阳湖时,由于缺乏经验,它们的觅食效率较成体更低,觅食时间也更长。如果白鹤宝宝一直吃不饱,那么它们将很难熬过寒冷的冬天,也很难在春天到来、迁离鄱阳湖之前积攒够迁徙所需的能量。所以,它们经常会向父母乞食,而亲鸟也会毫不吝啬地与亚成体分享口中的食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亚成体有更多时间观察并向父母学习如何高效觅食。经过一个冬天的练习,它们逐渐掌握了高效觅食的本领。
来自亲鸟的关爱
除了乞食和喂食这种直接的依赖与关爱之外,白鹤亲鸟对亚成体还有一种更加隐忍的照顾。白鹤宝宝在专注觅食时,或许无暇、也没有意识去顾及身边随时会出现的危险,这些危险来自潜在捕食者人类和散养的家犬等。特别是在野外环境(包括浅水、泥滩和草滩等)中食物资源状况较差、白鹤到稻田生境中觅食时,这种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会更高。如果只顾低头觅食,白鹤宝宝可能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因此亲鸟除了给亚成体喂食之外,还会负责抬头张望,为它们警戒潜在的危险。这样一来,在危险到来之前,白鹤宝宝就能在父母的提醒之下,早早地飞到安全的地方。
走上独立之路
冬天渐渐过去,与刚迁至鄱阳湖时相比,白鹤亚成体获取食物的能力正在一点点增强,觅食效率慢慢提高,向亲鸟乞食的频率也逐渐降低,花在警戒潜在风险上的时间比例也有所提高,它们向着独立又迈进了一步。经历了亲鸟一个冬天的照顾,白鹤宝宝即将随父母启程前往北方。亲鸟将在抵达繁殖地之后开始新一年的繁殖。而此时,即将年满一岁的亚成体还尚不具备繁殖能力,它们将与亲鸟分离,带着从亲鸟那里习得的生存技能,与其他亚成体一起集群度过夏天。
非洲象
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郊外,坐落着一家十分特别的“幼儿园”,这里生活着从数十天到几岁大不等的“小朋友”,它们在这里衣食无忧,但却永远不会被父母接回家。因为它们是孤儿,小象孤儿。这里是整个非洲唯一的小象孤儿院,成立40年来共收容了150只小象,仅2016年一年,就收容了17只小象孤儿。
小象孤儿来自何方
这些小象有的来自附近的保护区,有的来自肯尼亚其他省份,而另外一些则来自非洲其他国家。有些小象的妈妈因干旱或饥饿而死亡,但更多的则是死在盗猎的猎枪或长矛之下。失去母亲的小象几乎不能得到其他母象的照顾,如果再没有人类的“救助”,等待它们的只有死亡。
被救助的小象年龄都很小,大多在1~3岁。它们没有能力独自生活,因此工作人员几乎会时刻陪伴在它们身旁,并为它们调制特殊的“母乳”——羊奶、骆驼奶及其他物质的混合物。有些小象甚至小到还不能用象鼻卷起奶瓶自己喝奶,需要工作人员拿着奶瓶喂奶。而那些不能独自过夜的小象,则会被工作人员带到屋子里披上毯子保暖。
引导小象学习生存技能
工作人员在照顾小象时,会用铁锹向小象身上扬土,这些沾满泥水的小象瞬间沾染上了东非大地特有的红色。这一动作模拟了野外成年大象向自己身上扬土的行为,这既可以防晒,又可以防虫。年龄大一些的个体,逐渐习得了这些技能,洒水、扬土都可以自己完成。它们在孤儿院的生活无忧无虑,会在成年之前学会许多生存技能。成年之后,它们则会被放归野外,融入野生的大象群体。
重返野外困难重重
就像生活在动物园中的动物很难重返野外一样,这些在孤儿院长大的小象也很难在本应独立之时习得全部的生存技能,也很难再融入新的象群。放归野外所面临的各种危险和困境,它们可能根本无法顺利应对。因此,在那些身体健康即将成年的小象野放之前,人们会将它们养在查沃保护区边缘的一处地方进行“软释放”。这里的环境相对开放,野生植物资源较为丰富,有泥潭和水塘,也经常会有野生大象前来光顾,而且还有它们熟悉的饲养员。它们可以在这里停留,也可以随时离开。
令人欣喜的是,人们时不时就能在这里见到几年前放归野外的母象带着新出生的小象来水塘取水。繁殖成功基本意味着野放取得了成功,而这些母象,正在将旱季里非洲的水地图言传身教地传授给下一代。
野生象群的成长过程
非洲草原象会依血缘关系建立由雌性和未成年雄性组成的族群,象群成员会在“大家长”,也就是老祖母的带领下寻找食物和水源。小象会在不断玩耍的过程中,从长辈那里和同伴身上习得必要的生存本领。在野生的象群中,等到小象性成熟之后,如果是母象,则继续留在象群;如果是公象,则会离开,过着几乎独居的生活。而到了交配季,公象则会去寻找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象群,并与母象交配。
刺猬
不折不扣的夜行性动物
以普通刺猬为代表的刺猬,长着人们“习以为萌”的脸蛋。但实际上,刺猬是不折不扣的夜行性动物。它们白天常缩成一团,躲在树根、灌木、杂草丛中的巢中睡觉;在天黑之后,它们才会出巢觅食。刺猬没有猫头鹰那样敏锐的视觉,也不具备某些蝙蝠“雷达探测”式的定位系统,它们是依靠敏锐的嗅觉走走停停,寻找甲虫、蝶蛾等昆虫为食。
刺猬宝宝成长史
刺猬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生活在森林(阔叶林、针叶林)、灌丛、草原等多种生境中。这些生境中也分布着刺猬的天敌,包括狼、狐狸、黄鼬及猛禽。当危险来临时,刺猬往往难以及时躲避,因此它们会缩成一团,在肌肉的控制下竖起坚硬的棘刺,以此来保护自己。但对于刚出生的刺猬幼崽来说,它们是如何保护自己的呢?
刺猬妈妈每窝生1~5个宝宝,平均每窝3个,但刺猬幼崽的体重很輕,3个幼崽的体重才大致相当于一枚鸡蛋。这些幼崽刚出生时还不能睁开双眼,它们的身体为灰白色、皮肤上只有少量白刺。此时的它们,完全依赖于妈妈的哺育而成长,其安全也完全依赖于妈妈的直接保护和隐蔽巢穴的间接保护。大约两周后,刺猬宝宝才能睁开双眼,并逐渐自己取食。又过了一周,它们开始断奶。出生之后大约30天,刺猬宝宝已基本发育完全,它们也即将和妈妈告别,过起独居的生活,并像妈妈那样,用背上的棘刺保护自己。
知识链接
哺乳动物和鸟类中相当一部分物种,亲代都会对子代进行巨大的投入。无论是直接喂食,还是言传身教生存技能,都会影响到子代能否存活,进而影响子代繁衍它们的后代,最后关乎整个物种、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命运。当然,这些技能也并非全部由亲代直接传授,大多是子代通过观察和学习获得的。
无论是白鹤、非洲草原象,还是刺猬,它们在充满危险与挑战的自然环境中健康成长,都必须学会如何躲避或抵御天敌,如何寻找食物和水源,这是野生动物生存最基本的技能。除此之外,它们还需要抵御疾病的侵扰,社会性动物还要与种群中的其他个体建立良好的关系,并最终找到伴侣,繁衍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