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亲自为印中边境大桥揭幕

2017-05-27 07:11苑基荣
环球时报 2017-05-27
关键词:阿萨姆多拉德华

●本报驻印度特派记者 苑基荣 本报记者 谷棣 ●任重

昨天,印度总理莫迪迎来执政3周年纪念日。在这个重要日子里,莫迪选择去参加一个看似“意味深长”的仪式——为靠近印中边界的多拉-萨迪亚大桥揭幕。这座总长9.15公里的大桥是印度目前最长的桥梁,据说能将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到“阿鲁纳恰尔邦”(即中国藏南地区)的行程缩短7至8个小时。地理位置紧靠中印边界,自然有分析指向大桥的军事用途,莫迪为彰显民族自豪感而参加揭幕仪式的举动,因此有了对中国施压的意味。不过,虽然有印度军方人士称,大桥有助于抵挡“来自中国的意外行动”,但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中国专家认为,这都是博眼球的说法,毕竟与中国发生冲突无助于印度当前希望大力发展经济的实际利益。

动情的讲话

在26日举行多拉-萨迪亚大桥揭幕仪式之前,莫迪便在推特上预告了这条消息,并称这是印度“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据印度《先锋报》26日报道,莫迪参加揭幕仪式时,在大桥上短暂地散步,一辆载有各级官员的轿车从桥上驶过。莫迪宣布,这座大桥以阿萨姆邦最著名的歌手命名,多拉-萨迪亚大桥由此成为古盆·哈扎里加大桥。

“你们等待多年的大桥就在眼前,请你们打开手机,打开手电筒,将这个盛大的喜庆日子传递出去。”在大桥的揭幕仪式上,莫迪的讲话十分动情。他说,人们等待这座大桥已有50年。“如果发展是永恒的,那么第一要务就是基础设施,它是实现发展的物质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的两条轨道。”

莫迪在讲话中谈及这座大桥的实际价值:将两个地方的交通距离缩短了165公里,减少了7至8个小时的交通时间。他说,“这座桥每天将节省100万卢比的汽车燃油”,“印度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地方有多么美丽。如果我们能够成为一个旅游中心,这个地区经济将受益”。莫迪强调,这是印度新经济革命开始的基础,“将为实现印度成为经济发达国家、超级大国梦想奠定基础,东北地区是这些梦想开始的地方”。莫迪表示,这座桥为东北部农民种植的高质量生姜打开通道,改善农民经济状况,如果农民进行有机耕作,全球将会拥抱他们。

多拉-萨迪亚大桥横跨布拉马普特拉河(中国段称雅鲁藏布江)的分支河流,全长9.15公里,是印度最长的桥,连接了阿萨姆邦的萨迪亚镇和“阿鲁纳恰尔邦的多拉村”。这座大桥总共耗资205亿卢比(约合20亿元人民币)。

印度当地人对大桥落成很兴奋。据英国广播公司(BBC)26日报道,阿萨姆邦居民萨哈利亚对媒体感慨道:“很难想象在六条河流的交汇处,我们建设了这样一座大桥”。阿萨姆邦首席部长萨班纳达期待新大桥能推动阿萨姆邦等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吸引更多游客。

除了揭幕多拉-萨迪亚大桥,莫迪26日还出席了阿萨姆邦印度农业研究所奠基仪式以及该邦最大城市古瓦哈提的全印医学科学院奠基仪式。《印度时报》26日称,当天晚些时候,莫迪还将出席一个集会,发表有关其政绩的讲话。新德里电视台称,莫迪26日的演讲和活动都是庆祝印度人民党上台3周年的一部分,庆祝活动将从26日起进行20天。

回到正轨?

多拉-萨迪亚大桥被认为是莫迪雄心勃勃的印度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的一部分,但由于其敏感的地理位置,诸多外媒分析指向了大桥的军事价值。《印度快报》26日称,它的建成是给中国发出信号,以表明印方强化对中国的军事防御能力。军队是这座大桥“最显著的受益对象”。印度《经济时报》26日评价说,新大桥是印度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中国“离远点”。

《印度时报》26日说,作为布拉马普特拉河上4座桥梁中最大的一座,多拉-萨迪亚大桥设计为军民两用双向车道,印度陆军60吨重坦克可在桥上通过。该桥北岸所抵的地区距中印边界直线距离只有100公里。《印度快报》称,大桥开通前,陆军要么花数小时乘船渡过布拉马普特拉河,要么花十多个小时绕行。现在,印度运送部队到“阿鲁纳恰尔邦”岗哨的时间将比原来缩短3到4个小时,大大提升印度陆军的移动能力。据介绍,印度陆军推动此桥的建设已经有很多年。这座大桥早在2003年通过了可行性论证,2011年开始修建,原定于2015年完工。

对于多拉-萨迪亚大桥的作用,印度官员不避讳提到中国。BBC报道说,印度内政部副部长芮吉朱表示,随着中国日益咄咄逼人,印度是时候加强基础设施以保卫国家了。印度内政部部长辛格也强调在阿邦建设基础设施的重要性,称这是保卫与中国漫长边界的一部分。

“在印度政坛,仍有人心存在1962年中印战争中失败的情结,甚至想报一箭之仇。”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南亚中亚研究所所长王德华26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印度一些战败将领写的回忆录和相关战争报告中可以看出,印度认为失败原因之一是当年印度在藏南的基础设施差、信息不畅通。

美国彭博社称,多拉-萨迪亚大桥能确保印度军队“顺利进入藏南地区”。前印度陆军上校库伯称,这座大桥代表印度国防部门在中印边界基建方面的思维发生重大转变,“ 新基础设施有助于印军做好反击准备,以抵挡来自中国的意外行动”。“印度现在回到正轨,我们需要基础设施运送部队和给养,如果我们要同中国作战的话”,BBC 引述印度退役将军甘吉特·辛格的话称,自上世纪60 年代以来,印度没有在争议地区修建基础设施,原因是有人“愚蠢”地担心在冲突爆发之际,顺畅的边界公路将会被中国军队“利用”。

从上述印度军方人士的话中不难看出,他们认为多拉-萨迪亚大桥是为中印发生冲突的一项准备工作。在王德华看来,这些都是博眼球的言论,因为“这样的大桥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王德华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一些印度人仍有冷战思维,曾有印度学者写过一本诸如“2017 年中印必有一战”的书,等王德华在印度见到该学者当面问“你自己相信吗”,该作者很尴尬地笑了。

对华的“双重政策”

莫迪在中印边界争议地区的基建雄心不止建成多拉-萨迪亚大桥。BBC称,印度正在建设一条横贯“阿鲁纳恰尔邦”的双车道高速公路,升级那里一条二战时期修建的老路以及实施4项拓展道路的工程。此外,一项升级大型运输机机场的项目也在推进。

除了搞基础设施建设,上月印度还邀请达赖窜访“阿鲁纳恰尔邦”,遭中方强烈抗议。两国近期有关边界的争议较为频繁。王德华认为,印度这些动作是想向中方摊牌,想让中国在边界问题上让步。但印度应该清楚,通过武力不可能解决问题,只会两败俱伤,而且印度可能伤得更惨。“中印不会走向冲突,战争不符合印度的国家利益,中印还是会通过对话和平解决问题。”

从军事安全到经贸战略,印度最近似乎存在诸多心思想“抗衡”中国。在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闭幕几天之后,印度便力推“亚非发展走廊”概念,试图与日本一起推动“从亚太延伸至非洲”的基建计划。两天前,多家印度媒体又纷纷关注美国或将重新激活其在亚洲的两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而印媒大肆炒作这一消息的用意也是为了抗衡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对于印度方面的一系列举动和反应,北京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姜景奎26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即使印度真的在用‘亚非发展走廊等与中国对抗,我们也不用当成对抗,中国可以积极用‘一带一路对接,这样非洲朋友会更感谢中国。中国在许多时候更应该显出大国气派”。

在莫迪执政3周年之际,不少印度媒体也在26日对他的外交政策等进行总结。《国际财经时报》印度版26日分析称,莫迪的对华政策显示出某种灵活性,采用“双重政策”——既与中国的对手为友,又侧重改善对华关系。一方面,莫迪邀请中国领导人访问他的家乡,以增进私人关系;另一方面,在一些外交和战略问题上与中国针锋相对,比如试图赢得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等小邻居的心,与东南亚国家交好,和中国的传统对手日本手拉手。

王德华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印度的对外政策有一定延续性,“因为其文官统治制度造成很多掌握实权的官员继续从政,所以印度政治不是靠某个领导人上台就会发生根本性转变”。在对华关系方面,印度部分精英集团、军方因大多受过西方教育和影响,所以美日等国一拉,印度的对华关系就会出现变化。不过在此问题上,印度内部也有辩论,有人主张不要向中国展示“印度的傲慢”。姜景奎表示,莫迪上任后重视招商引资,他明白这离不开中国,只能通过拉拢美日等国的方式抗衡中国。

“中印关系继续恶化的可能性不大,也会出现转向,毕竟印度已意识到中美关系的发展、中俄关系的稳定。”对于中印关系未来走向,王德华这样总结。《印度斯坦时报》称,中印关系并非由一两个问题就可以代表,两个国家都意识到这一点。大国之间会更多地进行负责任的合作,为民众利益着想。▲

猜你喜欢
阿萨姆多拉德华
拔杂草
多拉迪勒
东喜马拉雅地域民族资料梳理
收工
A Trip to Venice
大帽子
多拉打印
1300万阿萨姆人不被视为印度公民
测谎器
小气的多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