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境之思

2017-05-26 20:37袁玲玲
东方艺术·国画 2017年1期
关键词:物化朵花一朵花

袁玲玲

对于画家来说,拿起笔来就想那笔走龙蛇般酣畅的快感体验是人生至味,真的很不愿意去深究什么问题,只愿意随着感觉走,走到哪里是哪里,无论前面是滩涂还是沼泽,都愿意随着脚步去流浪。当然在如此漫长的路途中自然会停下脚步看看沿途的风景,休憩一下疲钝的灵魂,消遣一下多余的思想。无论你看了什么样的书,画了什么样的画,只要随便拈一拈或许能拈出个所以然来。这个所以然我只愿意叫它——无境之思。绘画作品凭借形神之美,映现艺术作品的思想核心,这些形形色色的艺术形象流转于尺素之间,顾盼出千回百转的形神之美,构成绘画的物质特征——物化性,如果没有物化性,那就无所谓艺术作品,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水与鱼样自然而和谐,这种自然而和谐自是艺术的无境之思。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艺术是模仿自然。”这句话在古希腊是可以成立的,犹如古希腊的人体雕塑一样完满而美丽。或者在艺术发展的某一段时期是可以成立的。但在中国的文化精神里,它却是不能成立的,艺术作品的确需要以自然为参照,取自然的形相做描写的对象,但却不是一味的模仿自然,它自身就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它从艺术家的理想情感里发展、进化到一个完满的艺术品。它自己就是一种自足的完满自然的物化实现,就是一段心灵自然的创造过程,而且是一种建立在艺术家理想化,精神化、抒情化的思想基础之上的,心灵悠游于自然的形而上的精神感恬所做的实质体现。这也是中国特有的与西方国家所不同的内在哲学思想与民族文化精神的特质所决定的不同的艺术价值取向。

任何一种美都是纯然的存在于宇宙中的天然现象,如同鸟的鸣、花的开,泉水的流一样日日如此,年年若斯,然而它却是流动不羁的生生之命,花儿凋谢了,你永远也看不到这一朵花了,那一朵花又开了,但却已是那朵花而不是这朵花了,而这朵花的美也随之完结了。艺术家的职责则是留住这短暂的“美”使之成为永恒的“美”,意即使感性的“美”化为物性的“美”得以流传。艺术家凝神冥想、探入灵魂的深邃,或纵身大化中,于一朵花的形神之间窥见天国,滴露水中参悟生命,然后用生花之笔,幻现层层世界,揭开幕幕人生。不知道自己是真在画中生,还是画中即是生之境。真如庄公化蝶之美矣!《庄子齐物论》载:“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舆!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舆,蝴蝶之梦为周舆?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圣哲的庄公亦然陶潜于翩翩的蝴蝶。神游无境之思的溢美观照。何况是凡人的艺术家要用诗人般的眼光去吟咏这个市声人海的茫茫世界。我们用外在的眼睛,观察这个外在的世界,我们用情感的心灵去触摸世界的灵魂,投入与生命的波浪,世界的潮流,如一叶扁舟,莫知所属,尝遍这各色情绪细微的炫音,经历这一切意志汹涌的姿态。把这种幽微苍茫的感情透过万象神形之美的过滤,凝聚智慧的隐喻,纶结与尺素之间,流出一段或咏或叹的笔致与色彩,犹如楚墓帛画御龙飞天的浪漫哲思、《步辇图》一派大唐雄风的华美与雄壮、《清明上河图》之宋代市民生活、商贸往来、都市繁荣的种种情状……这些种种流传的经典图画就是艺术所知与世界的妙化之功。

这種妙化之功就是美的物化性的具体呈现。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形象就是艺术的基本特征,我们从茫茫的世界中搜寻感悟心灵的美,把这种种美的性状、美的情态深诘于心,转合为生动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的创造就是美的物化性的直接体验。通过形象传达出动人的情感和思想。透析美的物化性所带给人的可以承载世界的意义和对时间与空间的凝滞感所带来的深层体验,如美丽绝伦的花儿一样曼妙绽放,散发出艺术的永恒魅力。

猜你喜欢
物化朵花一朵花
论物化批判的四重路径
Helpful Flower乐于助人的花朵
美食家
一朵花开
在Oracle数据库中实现物化视图
基于卢卡奇物化理论分析手机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画花
真想变成一朵花
一朵花开的时间
物之花:它不是花了,它仍然是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