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慧敏
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档案,它将失去历史而变成传说。 走进河北省武安市午汲镇大贺庄村,就犹如走进了一幅浩瀚的历史画卷。自唐代建村始,大贺庄的一街一巷、一碑一阁,一塔一庙、一砖一瓦均以实物档案的形式忠实地记录了勤劳智慧的村民洪纤巨细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绵亘不断的中华文明。
用档案的方式记录商帮文化——这里的每一条小巷都有名字,每一处匾额都会说话,每一座大院都有故事,当年大贺庄的商户走关东下江南,宏顺德、万兴常、永兴李等商号创出了财富万千。走进大贺庄悠长的古巷,你会感叹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巷子里的老宅或庭院深深高墙大宅、或小家碧玉雕梁画栋,有的借鉴徽派建筑的绮丽婉约,也有的模仿了欧式建筑的华贵雍容。从这些保存完整的建筑形态来看,大贺庄的商人带回故乡的不仅仅是充裕的物质财富,还有发展的视野和充沛的精神财富。今天,这些被岁月磨光了的青石小巷和建筑群再一次吸引了外来者好奇的目光,它们用傲然的姿态或浅吟低唱,或慷慨激昂诉说着岁月的更迭轮回。
用档案的方式记录雕刻艺术——中国传统的砖雕艺术,在大贺庄得到了较为全面的体现,从材质上主要有砖雕,木雕,石雕等;从技法上有微雕、浮雕、镂雕、浮雕、透雕等,建筑美学与精美雕刻完美融合,相得益彰;从寓意上有八仙过海、马上封侯、喜上梅梢、多子多福等寓意吉祥的民间故事,这其中也蕴含了村民趋利避害、向往美好的心怀。从秦汉始,这种有图文的砖称之为磚雕,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精湛的工艺,也是非常珍贵的档案历史记录,是石刻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贺庄的砖雕艺术,不仅把美学潜能转化为了物质力量,也把历史积累转化为了现实价值。
用档案方式记录民间手工艺——如果不是亲见,根本想象不到原来我们的家乡如此人杰地灵,藏龙卧虎。81岁的胡虎林老人,一位退休的工人,不是享享清福,含饴弄孙,而是在民间手工艺“走马灯”和“风筝码子”上埋头钻研,乐此不疲。厚厚的手绘本《怎样设计制做放飞风筝》里的纸材质不一,笔迹不一,但是老人用A4纸装订了一个整洁美观的封面,就成了一本图文并茂的生动教材。央视纪录片《手艺》里民间的手艺大都是口口相传,没有翔实的文字记载,所以,一些手艺慢慢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而胡虎林老人对民间传统手艺的执着、坚守、探索、传承,用一种最原始,也是最直观的方式——档案来体现,是民间手艺的大幸,也是档案里的瑰宝。档案传承包括官方的传承和民间的传承两个系统,民间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是非常值得保护和传承的乡村记忆
大贺庄里的“活档案”——村主任胡伟成。用脚步和目光丈量村庄的街巷、石碑、庙宇、祠堂,是名符其实的学者型主任,一部行走的“活档案”。走马观花的大贺庄一行,若不是村主任胡伟成一路讲解,娓娓道来,大贺庄的风土人情、历史底蕴是我们无法从百度里搜出来的。说起大贺庄的历史,村主任如数家珍,从村名的起源、姓氏的繁衍、商号的兴起、街巷的变迁等等。听胡主任谈自己对村史的考证观点,也是饶有兴味。胡主任根据元祐年间石狮上的碑文记载,这对石狮由李姓家族捐献,从而考证出李姓家族是本村的原驻民,论据充足,令人茅塞顿开,心悦诚服。若不是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怎会把荒芜的历史讲得如此熠熠生辉?胡主任说,他的考证大多来自于村里的石碑,他看石碑时,就像外科大夫拿着一把手术刀,层层剖开病理,发现最核心的内在。罗丹大师的那句“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放在任何行业、任何地方都能表达得如此精准而透彻。
大贺庄里五大姓氏“胡、张、李、常、温”,每个辈份的姓名里都有相对应的“字”,所以,尽管姓氏众多,但辈份纹丝不乱。所以,我们见到耄耋老人喊年轻的村主任为叔叔,而胡主任微笑着应承,也就见怪不怪了。
离开大贺庄时,我想,我一定还会再来的。
(作者单位:武安市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