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鹏,张 刚
(甘肃省合水县中医医院康复科,甘肃 合水 745400)
针刺配合调息法治疗呃逆疗效观察
路志鹏,张 刚
(甘肃省合水县中医医院康复科,甘肃 合水 745400)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太冲穴,配合调息法治疗呃逆的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针刺双侧足三里、太冲穴,配合调息行针,行呼吸补泻法。对照组针刺膈俞、内关、中脘、天突、膻中、足三里等穴位,捻转进针,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结果:治疗组治愈36例、好转3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8%;对照组治愈30例、好转7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调息法治疗呃逆操作简便,疗程短,见效快,疗效高。
呃逆;针刺;调息法
呃逆表现为胸膈气逆,抽掣时喉间发出呃逆声,声短而频,甚则影响谈话、咀嚼、呼吸及睡眠。笔者于2014年以来采用针刺双侧足三里、太冲穴配合调息法治疗呃逆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共80例,住院49例、门诊31例。因各种手术后并发28例,消化系统疾病并发29例,糖尿病并发4例,其他内科病并发15例,其他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8~73岁,平均(48±15)岁;病程1小时~8天,平均(1.5±1.5)天。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0~72岁,平均(49±14)岁;病程2小时~7天,平均(1.6±1.4)天。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1]。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呃声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常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等症状。多有情志刺激、受凉、饮食等诱发因素,起病多较急。
治疗组:患者取仰卧位,身体自然放松,取双侧足三里、太冲穴,用75%乙醇棉球常规消毒,取0.35mm×50mm毫针,采用夹持法进针直刺。足三里沿胫骨缘垂直进针,深刺1.5~2.5寸。太冲穴针尖斜向近心端进针,针刺1.5寸。得气后大幅度捻转提插,强刺激,程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使局部产生强烈酸、胀、麻、重感,留针30~60min,其间间断配合调息行针,行呼吸补泻法。医生站于患者前方,在行针的同时,观察患者呼吸频率,使患者与医生呼吸一致,医生行针并随呼吸慢速喊口号“吸”,患者深长呼吸、屏气,即调息法。10次为一小节,若呃逆不止,留针0.5h再如前法行针调息1次,再留针30min。3天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整个治疗过程中需专人看护,以防患者晕针等意外发生,如不能平卧可采取半卧位、坐位。
对照组:取穴膈俞、内关、中脘、天突、膻中、足三里。胃寒积滞、胃火上逆、胃阴不足者加胃俞和胃止呃,脾胃阳虚者加脾俞、胃俞温补脾胃,肝郁气滞者加期门、太冲疏肝气[2]。穴位常规消毒后,捻转进针,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min,留针期间每10min行针1次,3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痊愈:呃逆停止,2周内无复发。好转:呃逆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或间歇时间延长。无效:呃逆未停止,发作次数及间歇时间无改变。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愈疗程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愈疗程比较 例(%)
冀某,男,51岁,2016年3月12日初诊。患有抑郁症3年余,长期口服阿里哌唑口崩片治疗。1周前因受凉后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干呕,全身酸痛不适,伴咽干不适,时流清涕,鼻塞声重,时而咳嗽,自感恶寒、发热(39.5℃),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寐安,大便通利,小便正常。经给予抗炎,抗感染,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后诸症好转,3天前出现顽固性呃逆,日夜不止。经肌注胃复安,口服温胃散寒降逆中药汤剂,中药热奄包上腹部热敷,呃逆无好转,且逐渐加重,呃逆频频,声低有力,伴口干,脘腹痞满,苔薄白舌质红,脉弦数。拟和胃降逆。予针刺配合调息法治疗,5min后呃逆渐止,嘱调饮食,畅情志,忌生冷,随访2周呃逆末见复发。
呃逆常因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和正气亏虚,导致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所致。现代医学认为是膈肌痉挛所致,一般因内外源性因素刺激到膈肌、膈神经、中枢神经系统等组织或神经,由单侧或双侧膈肌发生阵发性痉挛引起。呃逆的病位在膈,病变关键脏腑为胃,与肺、肝有关,呃逆的主要病理特点是气呃动膈,因而治疗的关键在于调整脏腑气机。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为胃的下合穴,具有调节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现代医学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3],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动,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可用于呃逆、呕吐、上腹胀痛、消化不良等对症治疗。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其经脉布两胁,贯膈入腹。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为原气输注之处。针刺太冲有疏肝调气、平冲降逆之功。五行胃属土,肝为木。呃逆系由胃气上逆所致。故泻太冲使肝木得疏,气机得以调畅,胃气亦得以和降。有“木疏土松”而呃逆止之效[4]。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守神的“守”字意谓掌管、控制。守神的实质就是医生用自己的神与患者的神发生感应,并主动对这一过程实施控制的治疗方法[5]。在呃逆的治疗中,针刺是基础,调息即调神是关键,纪青山[6]认为,呃逆虽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与肺的关系却是极其密切的。从经脉循行来看,肺经“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也就是说,肺胃分居膈之上下,如肺胃之气失于和降,则膈间气机不畅,发为呃逆。所以,《内经》有取嚏宣肺治疗呃逆的方法。从肺的功能上看,肺主气、司呼吸,“诸气皆属于肺”,肺的呼吸运动即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针刺得气后,让患者随其口令做深而长的呼吸,同时配合捻转补泻法,患者呼气时用捻转补法,吸气时用捻转泻法。通过如此反复地做深长呼吸,配合针刺补泻自主地调节呼吸,气调则呃止。笔者认为针刺足三里、太冲穴治疗呃逆尚有转移注意力的作用,上病下取,可以分散患者的精神紧张。采取远端取穴,调节呼吸的方法治疗呃逆操作简便,疗程短,见效快,疗效好。
[1] 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02-204.
[2]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11-112.
[3] 金香兰,尹岭,姚斌,等.针刺足三里穴中枢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3):184-186.
[4] 刘钦华.太冲穴治呃逆[J].江苏中医药,1992,23(2):61.
[5] 卓廉士.感应、治神与针刺守神[J].中国针灸,2007,27(5):383-385.
[6] 陈春海,周翔,孙嘉逸,等.纪青山运用三才法治疗呃逆临床经验[J].中国民间疗法,2016,24(10):16-17.
R246.163.1
B
1004-2814(2017)04-0424-03
201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