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平,牛 勇,杨唐健
(广东省广州市干部疗养院/广州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广东 广州 510530)
原发性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视网膜血管管径比较
张雪平,牛 勇,杨唐健
(广东省广州市干部疗养院/广州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广东 广州 510530)
目的:通过对视网膜血管管径的测量与统计,并与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联系,评判指标客观化。方法:对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患者进行眼底照相,通过血管改变分析软件对视网膜血管管径进行分析。结果:不同中医证型的视网膜动静脉之比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视网膜各象限动脉、静脉管径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中医证型视网膜动静脉之比有差异,而视网膜动脉、静脉管径无差异。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视网膜血管管径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常能反映机体心、肾、脑等脏器的损害程度,对高血压病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对由高血压病引起的视网膜损害、超微结构改变、检查方法及对其他器官损害的研究已取得很大的进展[1]。视网膜血管属人体唯一借助仪器能直接看到末梢小血管的部位,在高血压病程中其可以相当准确的地反应体内其他重要器官的情况。因此,眼底血管检查是诊断早期动脉硬化最简易的方法,也是重要且可行的方法[2]。本研究观察不同中医证型视网膜血管管径,为原发性高血压诊断和疗效评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共561例,均为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31日来我院体检并行眼底彩照的患有原发性高血压且不伴有糖尿病、血脂异常及青光眼、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网膜静脉阻塞等患者。其中男298例,女263例;年龄45~74岁,平均(2.29±.783)岁;病程2~27年,平均(15.64±7.67)年;高血压1级317例,高血压2级165例,高血压3级79例。中医辨证分为4组,分别为肝火亢盛证127例、阴虚阳亢证163例、痰湿壅盛证162例和阴阳两虚证109例。4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3]:肝火亢盛证,主症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次症见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阴虚阳亢证,主症见眩晕、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次症见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痰湿壅盛证,主症见眩晕、头痛、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次症见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阴阳两虚证,主症见眩晕、头痛、腰酸、膝软、畏寒肢冷;次症见耳鸣、心悸、气短、夜尿频、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分型标准的主证3个以上加上舌苔、脉象,年龄45~74岁,且无心脑血管、内分泌、呼吸等全身系统疾病。
排除标准:经病史询问,体检和辅助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及其他严重心、肝、肾、脑血管病,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网膜静脉阻塞等影响视网膜血管管径疾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行走不便或精神障碍等影响有关检查者,依从性差,不符合纳入标准、未定期随诊。
通过问卷记录年龄、病程、血压分级,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采用TOPCON免散瞳眼底照相机对每位研究对象双眼进行眼底照相,通过中山眼科医院自主开发视网膜血管管径改变率的分析软件(ZOC-D)系统在同一患者多张眼底图片中进行标志性位点定位(视乳头以及拱形视网膜血管),通过这些位点的确认实现多张眼底图片的准确重叠,由此客观的获取同一条血管的弥漫性管径改变以及血管某一个血管节段发生的局部管径改变并取得数据。
各中医证型的动脉、静脉管径及动静脉之比的比较见表1~表4。
表1 各中医证型的视网膜颞上分支动脉管径及动静脉之比比较 (±s)
表1 各中医证型的视网膜颞上分支动脉管径及动静脉之比比较 (±s)
注:STA-视网膜颞上分支动脉,STV-颞上分支静脉,ST比值-颞上象限动静脉之比,动静脉管径×103。△P(或相关系数)<0.01。
中医证型n STA STA分析 STV STV分析ST比值 比值分析肝火亢盛12787.90±8.11 F=2.66 P=0.07 125.07±7.17.70±.06阴虚阳亢16387.48±5.96 129.86±6.69 .66±.06痰湿壅盛16288.11±8.92 130.00±10.13 .68±.05阴阳两虚10978.61±4.05 135.67±5.26 .58±.04 F=2.00 P=0.14 F=6.21 P=0.00△
表2 各中医证型的视网膜颞下分支动脉管径及动静脉之比比较 (±s)
表2 各中医证型的视网膜颞下分支动脉管径及动静脉之比比较 (±s)
注:ITA-颞下分支动脉,ITV-颞下分支静脉,IT比值-颞下象限动静脉之比,动静脉管径×103。△P(或相关系数)<0.01。
阴虚阳亢16386.41±8.48 128.52±5.54 .67±.06痰湿壅盛16291.59±1.58 134.07±8.80 .68±.05阴阳两虚10980.50±2.97 138.06±5.46 .58±.04中医证型 n ITA ITA分析 ITV ITV分析IT比值 比值分析肝火亢盛 12793.47±1.49 F=2.47 P=0.83 133.67±8.44.70±.06 F=2.17 P=0.12 F=5.75 P=0.00△
表3 各中医证型的视网膜鼻上分支动脉管径及动静脉之比比较 (±s)
表3 各中医证型的视网膜鼻上分支动脉管径及动静脉之比比较 (±s)
注:SNA-鼻上分支动脉,SNV-鼻上分支静脉,SN比值-鼻上象限动静脉之比,动静脉管径×103。△P(或相关系数)<0.01。
中医证型 n SNA SNA 分析 SNV SNV比值比值分析肝火亢盛 12789.19±8.59 F=1.96 P=0.15 126.57±10.20.71±.06阴虚阳亢16384.67±6.87 124.15±7.36 .68±.05痰湿壅盛16285.96±5.57 125.85±5.29 .68±.05阴阳两虚10980.22±6.27 131.78±10.01 .61±.04 F=1.11 P=0.36 F=4.33 P=0.01△
表4 各中医证型的视网膜鼻下分支动脉管径及动静脉之比比较 (±s)
表4 各中医证型的视网膜鼻下分支动脉管径及动静脉之比比较 (±s)
注:INA-鼻下分支动脉,INV-鼻下分支静脉,IN比值-鼻下象限动静脉之比脉,动静脉管径×103。△P(或相关系数)<0.01。
阴虚阳亢16382.26±5.58 123.15±7.39 .67±.06痰湿壅盛16289.11±9.99 130.37±9.68 .68±.05阴阳两虚10977.56±6.69 128.45±7.57 .60±.05中医证型 n INA INA分析 INV INV分析IN比值 比值分析肝火亢盛 12786.76±9.24 F=2.83 P=0.06 125.00±11.08 F=1.11 P=0.37 .69±.04F=4.11 P=0.02△
由上述表中可以得出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视网膜动静脉之比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视网膜各象限动脉,静脉管径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中医证型与视网膜动静脉比值秩分析见表5。
表5 各中医证型与视网膜动静脉比值秩分析
由上述秩分析表可以看出:不同中医证型中,“肝火亢盛”证型对视网膜动静脉之比影响最大,影响最轻的是“阴阳两虚”证型。
中医证型与视网膜血管管径及动静脉比值相关分析见表6。
表6 中医证型与视网膜血管管径及动静脉比值相关分析
古代文献中并无“高血压性视网膜动脉硬化”对应病名,但其表现出的证候群属中医“内障”范畴。内障名称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证治准绳》中谓:“内障在睛里昏暗,与不患之眼相似。”此即指包括发生于瞳神及其后一切眼内组织的病变。《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指出:“内障之病,皆因七情过伤……脏腑受损,精气不能上注于目。”关国华[4]在《中医眼科诊疗学》中认为:“内障的病因有脏腑内损,气血两亏,目失濡养;阴虚火旺,虚火上炎;肝失调达,气滞血瘀等。内障初期,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病至晚期则多属虚证。”詹前贤[5]在视网膜动脉硬化与中医证型、脉象和舌象关系初探中,得出动脉硬化改变与痰浊、血瘀、血虚等存在着的密切关系。
中医认为,肝阳上亢乃正盛邪实,正邪相争,气机逆乱,血随气升,则血流加速;阴虚阳亢则正虚邪实,此时,若肝阳偏亢,乃可引血上行,致脑血流加速;而痰浊中阻,一则血液粘滞,一则气机不畅,均可致血流缓慢;若阴阳两虚,则气不行血,致血流减慢,气虚血少,气虚推动无力,故血流缓慢,甚则痰瘀交阻,致脉道狭窄甚至阻塞。中医证型可在不同程度上揭示病机特点的个体差异性,能够比较集中地反映出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范围动态等多方面信息。白春锦等[6]发现各种中医证型的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不一样,其中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和痰湿壅盛证型的高血压患者各种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高于于阴阳两虚证。这也证实了不同证型的高血压病情程度也并不完全一致,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和痰湿壅盛证高血压的平均高血压分期、分级和分层明显高于阴阳两虚证,这表明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和痰湿壅盛证高血压病情较重、合并症多。段开骏等[7]观察不同中医证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颅内动脉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发现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病人颅内各动脉血流异常率为阴虚阳亢证9%,阴阳两虚证8%,痰湿壅盛证8%,肝火亢盛证3%。Wong TY等[8]为研究视网膜动脉直径与高血压10年发病率之间的关系中指出,动静脉比越小,高血压发病率越高,经年龄性别校正后,动静脉比最小的1/4患者的高血压发病率是比例较大的1/4患者的3倍,说明视网膜动静脉与高血压远期风险有相关性。以往长期的观念认为,小动脉一旦形成了结构上的改变即管壁增厚,管腔变窄,产生了动静脉交叉压迫征,这种动脉硬化是不可逆转的[1]。随着血管疾病研究的进展,近代已提出了动脉粥样硬化可以消退[9]、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可以逆转[10]等一些全新的概念,小动脉硬化在消除了对血管有害的因素,以及在有益于管壁的因素作用下内膜以至管壁结构也有可能逐渐恢复正常,因此通过对视网膜血管管径的观察,对动脉硬化早期诊断,对指导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研究表明,不同中医证型的视网膜动静脉之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视网膜各象限动静脉管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肝火亢盛证型对视网膜动静脉之比影响最大,阴阳两虚证影响最轻。辨证与视网膜各象限动静脉之比相关性不大。
[1] 郭艺.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6,20(6):368-371.
[2] 吴彤,明淑华,尹长久.人群动脉硬化患病状况及健康教育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12):1141.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4] 关国华.中医眼科诊疗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76.
[5] 詹前贤.视网膜动脉硬化与中医证型、脉象和舌象关系初探[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4,4(2):170-171.
[6] 白春锦,周瀛,王丽,等.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分层、高血压分期、分级及血脂等指标变化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3):145-147.
[7] 段开骏,刘洁,白春锦,等.中医辨证分型高血压病病人颅内动脉脑血流动力学变化[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01-103.
[8] WONG TY,SHANKAR A,KLEIN R,et al.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retinal vessel diameters and risk of hypertension[J].BMJ,2004,329(7457):384.
[9] 胡建新,李菊香,龙怡道.动脉粥样硬化的消退[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9,20(2):90-101.
[10] 赵铁军,秦永文.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其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9,26(2):70.
R276.741
B
1004-2814(2017)04-0365-02
2016-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