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战国双囱带盖原始瓷熏炉

2017-05-25 08:23胡晓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4期

胡晓

摘 要: 在寒假期间利用拜年的机会去了一趟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参观博物馆时,被一件战国时期的双囱带盖原始瓷熏炉所吸引。在此我想借张朋川教授的中国设计艺术历史研究课程论文的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笔者对于这件双囱带盖原始瓷熏炉的一点认识。

关键词:原始瓷;熏炉;香文化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1-0120-01

一、原始瓷的定义

原始瓷是现代瓷器的前身,著名的考古学家夏鼐曾说过:“原始瓷的烧造,当为南方长江下游地区的发明,后来在长江下游地区逐渐改善,终于在汉末出现了瓷器,成为中国文明的特点之一。”

这些原始瓷以高岭土作胎,烧制温度高达1100-1200摄氏度,表层在高温下烧成与胎体结合牢固的玻璃釉质,胎质坚硬细腻,吸水性很弱,叩之有金属声。因使用原始的工艺,故被称为“原始瓷”。

当今国内外陶瓷界多数人已同意用“原始瓷器”命名,但也有少数人仍沿用“釉陶”。原始陶瓷的器物大多数是尊、罍、簋、壶、匜、盂、豆、罐、鼎、杯等盛器,至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一部分钟、錞于等仿青铜礼器。

二、双囱带盖原始瓷熏炉简介

战国原始瓷双囱熏炉,1978年出土于淮阴高庄战国墓,为国家一级文物。淮阴高庄墓的出土是淮安考古的重大发现,是淮安考古工作者发掘的第一个先秦大墓。

(一)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始瓷器和西周原始瓷器相比,质量又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春秋晚期,江、浙一带的原始瓷器成型工艺,从泥条盘筑法,改为轮制,因而器型规整,胎壁减薄,厚薄均匀。器型有敛口、深腹圆鼓、平底罐,敛口,扁圆腹、平底瓿,敛口、浅腹圆鼓、平底盂,大敞口平底碗和器盖等。服质多呈灰白色,并有一些黄白色和紫褐色。釉分青绿色、黄绿色和灰绿色。器表的釉下纹饰主要是大方格纹和编织物纹。而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春秋时的原始瓷器则很少发现,所见的也只有釉下饰印方格纹的敛口、深腹圆鼓平底罐。

(二)工艺特点

淮阴高庄战国墓出土的这件原始瓷双囱熏炉通体施釉,胎质紧密。此熏炉拥有两排的烟囱,并且囱口下、上腹及下腹部均饰有瓦楞纹。

双囱的设计体现出了古人杰出的智慧,因为双囱的设计充分发挥了熏炉的功能,能够快速的排烟,使烟气在短时间内能到达房间的各处,提高了对于烟熏的利用率。此外双囱的设计更加合乎美学的原理,讲究对称美的原则,展示出了战国时期的审美高度。

熏炉的腹部饰两排错列的镂空三角形气孔,气孔间有两圈蟠虺纹。两排气孔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使炉内的香料能得到充分的供氧;一方面也提高了熏炉往外散发烟气的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此熏炉并不是采用某一边开孔而是采用了两排错列镂空三角形的气孔,这样的设计不但加强了炉内外空气的循环,又能增加炉体的坚固性。可谓是一箭双雕。

此外,熏炉囱附有刻纹铜盖一个,铜盖直径8.5厘米,正中立鸟形钮,钮外刻有两圈线刻纹动物,中间以绳索纹相隔,刻纹精美,形象生动。考古出土的熏爐多是汉晋之器,战国熏炉相当稀少。

经查阅资料所得,迄今为止,战国时期的原始瓷熏炉,在全国范围内仅有两件,除了淮阴高庄战国墓出土的这件外,另一件出土于绍兴凤凰山木椁墓,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浙江博物馆所藏之熏炉是单囱,且没有炉盖,故高庄墓出土的这件熏炉价值要较高。

三、双囱带盖原始瓷熏炉的文化价值

熏香的习俗来源于宗教信仰,上古时期人们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解释不了,感到神秘莫测,希望借助祖先或神明的力量驱邪避疫、丰衣足食,于是找寻与神对话的工具。

由于人们觉得神和灵魂都是飘忽不定的、虚无飘渺的,自然界除了云、雾以外(云雾缭绕之外也成了人们心目中神仙居住之所)只有熏烟有此特征,于是古人们似乎找到了一种与神、祖先联络的办法,这就是熏香。

对于香的使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西周时期,古人焚香用来供奉神明,亦可达到除秽清洁的目的。古人在弹琴之前通常会有沐浴、熏香的习俗。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香的认识进了一步,用香比喻一种高尚、善美的品质,把香文化作为一种日常的礼仪。当时的社会将佩带香囊、沐浴兰汤、互赠香品,形成一种风尚。淮阴高庄战国墓出土的这件原始瓷熏炉器型硕大,整体造型奇特,装饰精美,风格粗犷,应是上层贵族在祭祀先祖和接待宾客时所用之器。

参考文献:

[1]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淮阴高庄战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