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春节后的第四天,黄旭华在长兄的带领下,辞别双亲弟妹,背着书籍行囊开始了人生第一次求学之旅。经过整整四天的步行跋涉,兄弟俩终于抵达了百年名校聿怀中学。在婆娑的甘蔗林里,在仅能遮风挡雨的草棚下,黄旭华不畏艰辛,系统地接受了较为全面的科学文化学习,不仅成绩优异,还培养出了顽强不屈的毅力。
1940年夏,战事吃紧,黄旭华已无法坚持在聿怀学习,只能辞别聿怀,意欲追随大哥去广西桂林中学读书,从而再度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求学之路。北上梅州,因错过考期前行受阻,只好在广益中学栖身一载。
1941年夏初,在僥幸躲过一次饿毙之后,黄旭华三度开始了漫长的惊险之旅。经兴宁、越韶关、奔坪石、掠湘南,经过整整两个月的晓行夜宿、舟车劳顿,终于在八月初抵达桂林,并顺利通过桂林中学的入学考试,从而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涯。
在历史悠久的桂林中学,黄旭华接受了更为严格而系统的学习。在这里,他不仅领略了渊博学识,秉承了数学老师许绍衡的代数才赋,而且感染了柳无垢、巴小泉等老师的光明磊落、抨击时弊的崇高精神与进步思想,激起了他对于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1944年,黄旭华在匆匆结束高中学习后,四度开启了自己的求学之旅。出广西、越贵州,走走停停,历经艰险,虽终在八月底抵达重庆,但既错过了各大学的招考,又丢掉了唐山交通大学的录取,别无选择,只好在特设大学先修班栖身学习。一年后,黄旭华终于收获自己的梦想,既获得了中央大学的保送资格,又以优异的成绩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最终,他选择了科学救国之路,进入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没想到这一来就“人间蒸发”了三十年。
从接受研发核潜艇任务伊始,黄旭华坚守组织的要求,不透露工作单位、工作性质,隐姓埋名,当一辈子无名英雄。从1958年至1987年近三十年间,他从未回过老家,连通讯地址也没告诉家里人,就连父亲和二哥去世,也没能回来奔丧。
直到1987年,一篇报道核潜艇研制事迹的报告《赫赫而无名的人生》刊登出来后,尽管没有透露黄旭华的名字,但高龄的母亲还是从内文中的一句话“他的夫人李世英默默地支持他的工作”,知道了儿子的事情。
黄旭华曾动情地说:“俗话说忠孝两难全,我觉得,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我相信终有一天,我的家人会谅解我,能够理解我为国家所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