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小伙牛思源;手机拍出IPPA全球总冠军

2017-05-25 21:12木子
风流一代·青春 2017年2期
关键词:思源纪录片新疆

木子

大学毕业,尝试用手机拍“作品”

1987年出生的牛思源家住乌鲁木齐市,小学前他跟着奶奶生活,伯伯叔叔都是专业摄影师,“家里有间神秘的‘小黑房子,从不让我进去。”在他童年记忆中,摄影和“神奇”是同义词。

高中毕业时,牛思源根本不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于是遵父母之命,到江西南昌一所大学读了当时很热门的电子信息工程。大学四年,他对所学专业提不起一点兴趣。那时叔叔已和朋友一起成立了一家专业影像公司,每个假期牛思源都在这里打工。叔叔的搭档刘鹏不断地给他讲一些摄像摄影基础知识,叔叔则不断地告诉他摄影的表现形式,鼓励他寻找各种感觉。不经意间,牛思源受到了良好的摄影教育。

2010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到乌鲁木齐,来到叔叔的摄影工作室帮忙,那时牛思源买了自己的第一台单反相机,开始系统学习摄影技巧。2012年,牛思源在地处南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拍纪录片时,因为背着一台专业摄像机和一个大三脚架,非常笨重,仅仅两天,体力就有点跟不上了。后来愈发感到肩上的单反相机太沉了,可是又舍不得眼前的画面,正纠结“视频与照片不可兼得”时,突然想起口袋里的手机。没想到1Phone的拍照效果很不错,从此,随时用手机记录瞬间的精彩成了他的习惯。

事实上,他是国内第一批用手机拍“作品”的人。在网上,他结识了一批手机摄影高手,经常分享全国乃至世界顶级的手机摄影作品。踢球的维吾尔族少年、出租车上装点的艾德莱斯鲜艳丝绸、烟熏火燎中吆喝的烤肉师傅……牛思源拍摄的照片,张张都充满浓郁的新疆风情。时间不长,就引起了国内摄影圈的关注。

因为拍纪录片,牛思源曾把全疆跑了两圈半,发现家乡是那样的奇美:那拉提草原的羊群如天上的云朵,柯孜尔千佛洞的壁画精美绝伦媲美敦煌,梦幻般的伊利河谷仿佛童话世界,塔里木盆地的原始胡杨林秋日金色美得令人震撼。“和田的沙枣汁太好喝了,阿图什的酥油千层饼香得令人垂涎欲滴……越了解新疆我越热爱新疆。”

2014年,牛思源和伙伴们拍摄的纪录片《杰克卡特的生命》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后,先后获得了“金熊猫奖”等多项全国大奖。在颁奖活动中,他结识了许多内地同行,发现大家对新疆还有不少误解,“甚至还有沿海人认为我们这里都是骑马、骑骆驼上学。”这让小伙子颇感郁闷,“我想用镜头记录一个真实的新疆,让全国乃至世界的朋友喜欢她。”

回到乌鲁木齐,牛思源花了小半年的时间,自编、自拍、自己写解说词、自己配音,拍了一部公益片《乌鲁木齐我爱你》。从夏到冬,随拍的素材一再筛选裁剪,5分19秒的短片在2015年1月1日终于完成。原生态的视角,原味的新疆腔调,道出了乌鲁木齐人的粗犷与细腻。这部短片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边城人的幸福生活。

元旦这天,他将片子发到微信朋友圈,立刻被刷屏。不久,腾讯视频以《新疆,不要因为距离而误解她》推出,至今点击量已超过300万。“这是我拍过的点击量最高的纪录片,片中80%的镜头是用手机拍的。”牛思源有点小得意。

夺得IPPA总冠军的首个中国人

2013年,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特意邀请牛思源同其合作,拍摄纪录片《马坎和鹰》。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柯尔克孜族老人,全名叫马坎·奥图曼·白克,他是一位当地很有声望的驯鹰人。当时,牛思源担任导演并负责高速摄影。他了解到,由于这里金雕较多,经常捕食牧民家的羊,于是当地人有了捕杀它们的念头。纪录片的主人公马坎告诉牧民,鹰是保护动物,捕杀是犯法的。

为全方位呈现老人与鹰的故事,牛思源的团队一直跟随了大半年。每去一次拍摄20多天,都会住在老人家里。牛思源在这里看到不少有趣的事:马坎悉心照料着鹰。如果不用眼罩遮住鹰的眼睛,它的性情容易躁动从而攻击别人。老人用特别好的牛皮亲手缝制,做出的眼罩特别贴合鹰的头部,鹰遮住眼睛但不会感到难受。鹰就生活在老人居住的安居富民房中,他还会用羊肉或者去抓一些野兔子、旱獭来喂它。

马坎非常尊重鹰,当其需要去繁衍后代,或者是到了繁衍的年龄时,他就会把这只鹰放生。在放生的时候,老人会对着它倾诉一些不舍的话。一生中,会有不同的鹰与马坎作伴,但每一次的结局都是这样的。这样的场景会让人难受,但他会毫不犹豫地给鹰自由。马坎认为,鹰并不是他的宠物,他们之间像朋友一样是平等的。这也许就是人对自然的尊重。

这年12月的一个下午,牛思源一行来到新疆阿合奇的一处高寒山区,大地已被白雪覆盖,但河流还没有结冰。老人骑在马上,左臂托举着一只金雕来到水边,看有没有可以狩猎的野兔。当时牛思源正在拍攝眼前的冰雪风景,虽然戴着眼罩,敏感的苍鹰一靠近牛思源这个“陌生人”立刻警觉起来,比较躁动,不停地扇动巨大的羽翼发出刺耳的尖叫声。老人用手温柔地抚摸着鹰的翅膀,并用声音安抚它,那只强悍的金雕就像个听话的孩子,立刻平静了下来。

正当牛思源被这神奇的画面所吸引时,老人沧桑的脸,嘴角轻轻上扬,露出微笑的一幕出现了,他迅速拿起iPhone按下快门。在牛思源眼里,马坎是个威严的老人,话不多,气场足,很有威信,说一句是一句,很少有笑容在脸上。但是,当老人和鹰互动的时候,嘴角上露出了一些不易察觉的微笑,牛思源看到后特别感动。他说:“这应该是一种铁汉柔情的魅力。他表面上威严刚强,但内心是柔软的,善良的,对鹰是有感情的,像对朋友、对孩子,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完美诠释。”

2015年春天,《马坎和鹰》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播出后,引起不小反响。就在这时,有朋友鼓动牛思源参加全球IPPA摄影大赛。原来,它是以iPhone手机拍出的照片设立的奖项,被称为“手机摄影奖里的奥斯卡奖”。自2007年起开始举办,至今已有来自全世界139个国家的摄影师参加过比赛,但还没有一个中国人拿过大奖。

尽管牛思源觉得自己还在摄影入门的阶段,这个比赛离他很遥远,但他还是决定,“要跟这个世界谈谈新疆”。在提交作品时,牛思源对IPPA的评委强调,“当鹰需要回到自然去繁衍的时候,老人不会把它留下来,会给鹰自由。这就是我们新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自然交流、人对自然尊重的表现。”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令牛思源做梦都没想到的是,2016年7月7日,第9届IPPA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公布,他这张用旧iPhone5s拍摄的照片——《老人与鹰》,一举击败100多个国家的摄影高手,获得IPPA2016年度总冠军!这幅作品随即登上美国《时代周刊》,惊艳世界。这是中国摄影师在这项国际大赛中拿到的第一块“金牌”。

令人惊讶的是,除《老人与鹰》这张照片外,牛思源投稿的另一张照片《少年与马》同时获得了IPPA摄影大赛儿童类二等奖。

《少年与马》同样是牛思源在拍摄同名纪录片时拍下的。纪录片《少年与马》讲述了在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那仁和布克牧场,16岁蒙古族少年桑格吉拉和马的真情故事。2014年,牛思源的团队正式开-拍此纪录片。此次获奖的照片,黑白画面上,少年伏在一匹奔跑的骏马上若有所思,马鬃随风飞扬。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牛思源说,照片中的少年是桑格吉拉的朋友,当时正准备举行一场赛马比赛,孩子们都骑在马背上等待着比赛。忽然,大风起兮云飞扬,马鬃随风飘荡,气势雄壮。看到这一幕,牛思源情不自禁按下了快门。他说,他想用镜头记录下不同民族的生活状态。“在新疆,其实有很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素材,很少有人看到,但看见的人都会一心挂念着他们,这就是新疆的魅力。”

瞄准“奥斯卡”,让全世界看到最美新疆

牛思源认为,iPhone摄影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的技巧说明,你用一颗怎样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怎样的。你拥有怎样的生活,就会用怎样的方式去拍摄,当你构建好了你想要的生活方式,当你有了一颗善于观察和发现的心,摄影只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其实牛思源还有很多很牛的照片都存在电脑里,只是没时间做后期处理。他计划201 7年自己30歲时,在北京、上海及海外举办个人影展,并在欧美推广自己拍摄的纪录片。

获得IPPA摄影大赛总冠军后,有人邀牛思源去内地大都市发展,他不加思索就谢绝了:“我之所以能获奖,很大程度是因为我拍的新疆故事得到了评委认可。站在新疆,就拥有了世界上最好的影像资源。”

2016年12月上旬,当地政府部门以极优惠的条件,请他入驻乌鲁木齐市文化产业创业园。牛思源下一步的目标是,拍出很牛的纪录片,拿到奥斯卡最佳短片、最佳纪录片或戛纳国际性视频的比赛名次。通过镜头,让全世界看到最美的新疆!

猜你喜欢
思源纪录片新疆
Rough Cut
My Dreams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Hippie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