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皖平:进一步加快青饲青贮玉米产业发展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且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进入21世纪,粮食安全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8年颁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随后启动并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的千亿斤增粮工程,玉米作为具有增产潜力的作物得到了大力发展。
但是,发展的同时也受到制约,“近年来,随着玉米库存量不断增大,市场价格连创新低,极大影响了玉米产业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说,因此,他认为玉米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赵皖平说,发展粮、经、饲合理需要量的“三元”种植结构,是目前推进玉米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最佳途径,通过玉米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加工业,可以把“粮仓”变为“粮仓”+“肉库”+“奶瓶”+“燃料箱”等。
赵皖平认为,制约青饲青贮玉米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主要有:一是青饲青贮玉米科研及推广体系发展滞后,致使创新驱动力不强,加上种植与养殖信息不对称,产业链发展的诸多环节限制了当前青贮玉米的发展。二是青饲青贮玉米的单产水平较低。由于缺少高产优质的青饲青贮玉米品种,缺乏全程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目前平均亩产鲜重仅3.0吨,而美国专用型青贮玉米种植平均单产达5.6吨,最高达到8吨。三是青贮加工技术落后。目前,我国国产收获机械籽粒破损率较低,无故障工作时间较短,极大影响工作时效性,但进口机械价格昂贵;青贮加工技术创新不够,造成二次发酵比例较高,饲料均一性较差,损失率较高。四是优质玉米青贮饲料严重缺乏。
为此,赵皖平建议,应进一步加快我国青饲青贮玉米产业发展:
一是我国应高度重视青饲青贮玉米产业发展。建议尽快成立全国青饲青贮玉米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与技术专家组,加强对青饲青贮玉米相关联产业的科技攻关、技术推广及企业应用等工作的领导与协调,促进政研学产用合力推进青饲青贮玉米产业发展。
二是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加快创新驱动技术的推广。设立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项资金,支撑青饲青贮玉米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快速提升我国青饲青贮玉米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生物技术育种、栽培、生物防治、全株青贮方式、饲料营养分析等关键技术研究,探索推进全程机械化、标准化新的生产方式,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示范推广,把最新成果和现代农业经营方式传递给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及青饲青贮玉米产业化联合体。
三是加大粮改饲推广试点区域,快速推进青饲青贮玉米种植。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经营规模大、综合效益好、示范带动强的青饲青贮玉米科技示范基地,快速展示农机农艺结合、绿色防控等集成技术。按照“以养定种、草畜平衡、循环利用、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充分调动草食家畜养殖场、专业收储企业等主体的积极性,确保生产的青饲青贮玉米销路畅、效益好,在满足本地种养结合畜牧业发展需求的同时,成为全国较为稳定的青贮饲料供应来源。
四是加大青饲青贮玉米的农业补贴力度和惠农政策扶持。加大青饲青贮玉米农机、农资等补贴,提高种、养殖合作社的积极性,在落实农机补贴的基础上,探索引入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注入,提供租赁服务,探索农业PPP新机制,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加大贷款、贴息等金融政策。探索以圈舍、畜群等实物作为抵押申请贷款的可行性,加大对养殖场和收储企业贷款的贴息力度,解决融资难、资金占用周期长的问题;开辟“绿色通道”,扩大青饲青贮玉米成品运送半径,给予青饲青贮玉米企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区域化配送,辐射带动周边中小养殖企业饲喂青饲青贮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