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螺旋钻孔灌注抗拔桩承载性能分析

2017-05-24 06:28周怡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年13期

周怡

摘 要:为了研究超长螺旋钻孔灌注抗拔桩的承载性能,采用慢速维持荷载试验法对3根桩展开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黏土为主的地层中,桩长33.0m、桩径500mm的长螺旋钻孔灌注桩,其竖向抗拔承载力标准值可达1800kN;最大位移为27.23mm,最大回弹量为5.82mm。

关键词:长螺旋钻孔灌注桩;抗拔桩;承载性能

前言

某国际会展中心设计为68层,建筑高度约330m,地下为3层的地下室,深度17.0m。地下室底板标高1879.3m,抗浮设计水位为1891.0m。

桩身周围地层从上到下依次为:可塑-硬塑状态的黏土;中密-密实状态的粉土;可塑-硬塑状态泥炭质土;硬塑-可塑状态的黏土;密实-中密状态的粉土;可塑-硬塑状态的泥炭质土;密实状态的粉砂;硬塑-坚硬状态的黏土;可塑-硬塑状态的泥炭质土;硬塑-坚硬状态的黏土;密实状态的粉砂;坚硬状态的黏土。

由于基坑大深度、大面积开挖引起基坑坑底土体卸荷回弹,需要在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施做抗拔桩。对于常规抗拔桩的性能前人做过大量研究,对于大深度、大面积、深开挖基坑底部超长抗拔桩的研究较少,因而有必要对这类大深度、大面积、深开挖基坑底部的超长抗拔桩性能进行试验分析,模拟基桩的实际受力状态,试验单桩的竖向抗拔极限承载能力,以合理设计该类型的抗拔桩,为生产实践服务。

本次研究对3根长螺旋钻孔灌注桩进行了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桩长33m,桩径为500mm。

1 试桩方案

1.1 试验加载

采用慢速維持荷载法进行加载试验,每级加载量为最大试验荷载的1/10。设计预估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为1800kN[1],试验最大试验荷载为1800kN,每级试验加载量为180kN,但第一级荷载为试验加载量的2倍,即360kN。

在各级加载试验中,判断稳定的条件为桩顶沉降量连续两次在每小时内不大于0.1mm(由1.5h内的沉降观测值计算)。

试验数据的测读间隔为:试验第一个小时内,加载后5min测读第一次,之后每隔15min测读一次,一个小时后,每小时读两次。

1.2 试验卸载

卸载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桩顶位移恢复情况,卸载试验条件为加载试验达到预定值后,分5级卸载,每级卸载量为360kN,比加载量翻一倍,每级荷载持续一小时,数据分三次测读,分别在卸载后的第15min、30min和60min读取;当完全卸载后,试验继续维持三个小时并读取数据,测读间隔为卸荷后每5min一次,持续30min,之后则隔30min一次。

1.3 终止加载条件[2]

下列任一情况发生时,终止加载:

(1)达到钢筋屈服强度标准值,或某根钢筋拉断。

(2)任一级荷载作用下的桩顶上拔量超过前一级的5倍。

(3)桩顶累计位移量超过100mm。

(4)桩顶上拔量已达到设计设定的限值。

2 试验结果分析

本次抗拔桩承载性能分析共对3根桩进行试验,结果如下:

抗拔桩Q-s曲线总体呈抛物线状,与抗压摩擦桩相似。同时由抗拔力与桩顶位移曲线图可见,荷载加至720kN前,抗拔桩的抗拔力与桩顶位移曲线线性相关,抗拔桩变形处于可恢复的阶段,属于弹性变形;加荷至900kN以后,抗拔力与桩顶位移曲线曲率明显增大,且速率也同时加大,说明抗拔桩变形处于不可恢复的阶段,转为塑性变形为主[3]。可见桩的竖向抗拔承载力标准值为1800kN。但亦由图可见,3根试验桩的卸荷回弹曲线均为线性相关曲线,卸荷过程的变形属于弹性变形,可判定为大部分是桩身混凝土本身的变形。

3 结束语

(1)以黏土为主的地层中,桩长33.0m、桩径500mm的长螺旋钻孔灌注桩,其竖向抗拔承载力标准值可达1800kN。

(2)3根试桩的最大位移为27.23mm,最大回弹量为5.82mm,回弹率为21.4%。

参考文献

[1]徐和,刘云云.桩的抗拔承载力预估[J].同济大学学报,1994,22(3):385-389.

[2]黄茂松,郦建俊,王卫东,等.开挖条件下抗拔桩的承载力损失比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8,30(9):1291-1297.

[3]陈尚荣.抗拔桩的承载力和变形特性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