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磊+张芮婕+王晶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4 )
【中图分类号】G434 ;F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54-01
我国微课程的相关研究是从2011年开始,2012年、2013年微课程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最早发表的与微课程相关的文章是2011年关中客的《微课程》,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微课程”概念的源,并批判性地指出:微课程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课程,适用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检验。而在国外,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在1998年开展了微型课程(Micro LESSON ) 项目。2004年7月,英国启动教师电视频道(www.teacher.tv),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 lecture)。
我院现阶段积极开发推广微课的设计和应用的教学手段和技术,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工作,特别是《园林制图与识图》课程的教学,对课程比较熟悉和了解,知道重点、难点及学生感到抽象的知识,并且多年的课程教学对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另外,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多次尝试了自己动手制作微课视频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学生的喜爱,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且多次参加微课、慕课的培训、交流学习,还负责了云南省教育厅的“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优秀骨干教师高端研修项目”进行《园林制图与识图》课程开发,制作了课程教学微课,已经顺利通过验收。
通过自己亲手做了简单的微课,发现做好一个乃至一系列教学效果好的微课,最先是要在教学设计上用心,备好教学内容,考虑到每个教学环节的生动体现,以及再实施教学后,不断对自己的微课进行修改,才能让自己微课制作及微课未来发展中能有效运用于自己课堂。
在接触微课时,便对微课独特的含义进行了了解,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二、“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微课短小精悍,制作的时间控制在3-5分钟左右,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
三、“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课,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在充分学习后,我有积极针对《园林制图与识图》课程举行的微课录制: 第一步是确定微课的知识点。利用课程中一些难点、关键点的问题、方法性及技巧性较强的问题进行微课录制。信心满满地开始录制微课了……只有试过后才明白“看花容易绣花难”。整个录制过程真是历经磨难,“意外”太多。重录了N多遍,最后在学生及家人的帮助下终于利用手机等摄像设备录制成功。
微课是教学理论的教学实践,只有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才能设计出真正比日常教学高效的课堂。微课,同时也是资源可持续利用,方便大家上传,下载,实现资源共享,使得大家共同进步。
首先,拍好的微课在两级学生中都进行了使用和修正,对以前拍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正;在使用过程中效果比较好,主要表现在微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实训课上可以先用手机观看解题方法和技巧的微视频,之后按照任务要求完成任务;学生还是感觉很新鲜,上课可以看手机让学生比较感兴趣。
其次,微课便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传播,方便了教师之间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微课便于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好提高教学效果。随着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学生智能手机的普及,而微课的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数字化等特点使学生能够接受并喜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手机的QQ、微信、蓝牙等方式很方便就可以传给学生。
再次,视屏文件能够完整的记录过程内容,把一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以后,学生更容易理解;对于解决制图原理这样抽象的问题非常好用,学生很容易看懂。在我的课程中主要针对园林专业及园林工程专业的学生使用,收益面比较广。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理解和学习能力不同,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能够为学生提供易用、易得、适用、实用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程复习阶段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方便实用。
但在拍摄过程中,我在教学设计、选题、课件制作、资源整合等环节做了大量的考虑,但由于设备和技术问题,在视频拍摄和编辑这个技术环节无法深化。微课作品教学内容虽好,但因为技术表现不到位,如存在镜头单一、缺少变化、画面不够清晰、声音不够清楚、无片头片尾等主要问题。如果能由专业的摄像和后期编辑团队介入,才能进一步优化微课质量,提高微课的视听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9.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2-63.
[3]胡铁生等.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7-41.
[4]李小刚等人.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課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33
[5]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31.
[6]吴晓茜.利用微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学研究,20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