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咬尾症的致病原因与治疗措施

2017-05-24 21:18何广祥欧冠标
南方农业·下旬 2016年11期

何广祥+欧冠标

摘 要 近年来,在部分规模化猪群养殖场中发现,一些生猪出现互相咬尾的情况,且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尤其是处于断奶早期的猪群中,发生猪咬尾的情况相对较多。猪咬尾症的发生不利于仔猪的正常育肥及健康发育,据统计,有猪咬尾症的猪群,其生长速度缓慢,约下降20%,其饲料利用率也明显降低,降低比例在30%左右。

关键词 猪咬尾症;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3.062

猪咬尾症也称为反不适综合征,属于一种猪类常见的恶癖行为。患有猪咬尾症的生猪,常会撕咬其他生猪的尾巴,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猪咬尾症的发生率有升高趋势。本文总结了猪咬尾症的病因,并介绍防治方法。

1 猪咬尾症的发病因素

1.1 猪群的管理不善

猪群管理不善是造成猪咬尾症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猪合群的方法不科学等,如在同一个猪舍内,同时混合饲喂大小不一的猪,在饲喂时,出现大猪抢夺食物、小猪无法获得充足食物的现象,此外,还可出现大猪厮打小猪情况,由于饲喂环境狭小,个头小的仔猪被个头大的生猪撕咬,随着时间的推移,极有可能造成生猪患猪咬尾症。此外为增加养殖效益,部分管理者饲养的生猪出现密度过大情况,生猪由于活动范围狭小,为争取更多的空间休息及睡眠,往往出现互相撕咬的情况,从而造成猪咬尾症。在盖建猪舍时,单纯考虑了猪舍保温的问题,却未建立有效通风口,猪舍内长期不通风,造成有害气体逐渐积聚,加之水蒸气无法有效散发,造成了猪舍内湿度过大。生猪皮肤黏膜长期受到有害气体及湿气的刺激,引起生猪皮肤发生感染,出现皮肤瘙痒情况。为缓解瘙痒情况,生猪则采取自行撕咬瘙痒部位或摩擦瘙痒部位方式,引起其他生猪对其进行撕咬,从而造成猪咬尾症。

1.2 营养摄取不足因素

饲喂食物营养不均衡、生猪不能摄取足够生长所需营养元素及微量元素也会造成猪咬尾症的发生。如饲料配比不科学,其内部的蛋白质不充足,或微量元素缺乏,不能够满足生猪的生理发育,生猪便有可能换上恶食癖。如长时间未能纠正饲喂食物的营养不均衡状态,生猪便有可能出现猪咬尾症。

1.3 其他疾病导致的猪咬尾症发生

生猪如合并某些疾病,也有可能并发猪咬尾症,如管理人员未能及时驱虫,肠道寄生虫夺取了生猪体内的营养成分,造成生猪体内的营养成分及微量元素的缺乏,也会导致猪咬尾症的发生。猪体外寄生虫,如虱、螨虫等在生猪皮肤的寄生,造成生猪自觉皮肤瘙痒,采用摩擦栏杆或啃咬瘙痒部位的方式止痒,也有可能造成其他生猪撕咬患病生猪,从而造成猪咬尾症。观察发现,除上述因素外,贫血因素、意外皮肤损伤等因素均可导致生猪出现猪咬尾症。

2 猪咬尾症对猪群的影响及危害

猪咬尾症看似只是生猪间的互相追逐,但如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糾正猪咬尾情况,极有可能给养殖户造成损失,因此饲养人员需对猪咬尾症加以重视。

生猪患有猪咬尾症后,会撕咬同猪舍内的其他生猪,造成生猪的尾巴、耳朵等的损伤,咬伤后伤口会流血不止,部分生猪病情逐渐加重,甚至会将其他仔猪的半截尾巴咬掉,造成同一猪舍内的其他生猪惊恐不安,在患猪咬尾症的生猪进食、饮水时,不敢与其争抢,不利于该猪舍内生猪的正常生长发育[1]。此外,如撕咬后的伤口未能有效、及时地予以处置,有可能导致继发感染情况的发生,如未经及时消毒处置,有可能造成感染加重,从而使得局部的炎症迁延不愈甚至发生组织坏死,这样的生猪出栏后,品质显著下降,降低了商品的质量,此外,炎症迁延不愈有可能诱发肺部、肾脏等器官的感染,还会使生猪的免疫力显著下降,极易感染其他传染性病症,引发十分严重的后果,如有可能发生疫情造成养殖户的巨大损失。根据研究及观察发现,生猪一旦患上猪咬尾症,便极难纠正,随着仔猪的不断生长,破坏能力增加,极有可能造成猪舍内发生骚乱,造成生猪群体受伤。

3 猪咬尾症的防治措施

猪咬尾症具有一旦患病便难以纠正的特点,因此需在生猪患病前,掌握猪咬尾症可能的发病因素,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内容包括合理调配饲料比例、管理猪舍环境、监测生猪行为等。

3.1 加强饲料调配的管理

掌握生猪每日必需摄入营养素及营养物质的量,在食物中添加维生素、微量元素、常量元素,可适当为生猪食物增加粗纤维食物,如可在原始饲喂标准的基础上,为生猪增加青食饲料,投入到猪舍后,由生猪自行食用。在制订饲喂方案时,需保证生猪营养物质摄取均衡,并保证生猪饲料的可消化性。严禁饲喂生猪腐坏变质的事物,严禁在生猪的食物中添加违禁药品,此外,严禁长期在生猪食物中添加抗生素。

3.2 完善饲养管理

在为生猪分群饲养时,一定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尽量避免将大小不同的猪放入同一猪舍内养殖,将同一窝的仔猪放在一个猪舍内饲养的效果最佳,以保证生猪群体的一致性。如猪舍内为母猪群体,则以每个猪舍2~6头生猪为宜,如猪舍内为育肥仔猪,则每个猪舍仔猪数量控制在20~25头较为合适,随着生猪重量的增加,不断调整猪舍内生猪的头数。需在猪舍内为生猪准备充足的水槽和食槽,定期清理、打扫猪舍,定时为猪舍通风,保证猪舍内的环境适宜,只有不断提高猪舍的卫生条件及稳定秩序,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生猪由于应激反应发生猪咬尾症。

3.3 生猪的日常保健

生猪在饲喂过程中,需为其定时驱虫,防治体内、体外寄生虫,建议仔猪驱虫时间设定为45~60 d时,为仔猪进行第一次体内、体外驱虫,第一次驱虫结束后,每隔60~90 d再次驱虫[2]。此外还需加强防疫管理,完善各项防疫措施,加强生猪的机体免疫力,也有利于预防猪咬尾症。此外,可将稻草铺设在猪群休息处,除具有提高生猪舒适度的效果外,还具有一定的隔潮隔湿作用,有利于生猪的保健。草垫在应用后,可出现发酵过程,发酵过程有利于维生素的生成,在生猪采食过程中,为其补充营养素。

3.4 加强对生猪的监控

生猪合群后,需对生猪的行为加强管理,并做好监控,以及时了解生猪的合群是否合理,是否形成稳定的群体结构,从而能及时发现猪群撕咬情况并及时分栏,这对于从根源上避免由于分栏造成的猪咬尾症,具有较好的效果。在发现有猪咬尾症现象的生猪时,需及早将其隔离,并对生猪的受伤部位消毒,以防感染的加重,如生猪受伤后感染情况严重,可酌情应用抗生素对生猪进行治疗。如生猪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可酌情应用镇静药物[3]。单独饲养出现猪咬尾症的生猪,部分养殖户为减少猪咬尾症的发生率,于仔猪出生后1~2 d,便将其断尾,笔者认为,断尾虽然具有一定防止猪咬尾症发生的作用,但猪尾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因此笔者不建议采取断尾方式预防猪咬尾症。

4 结语

当今社会,为提高猪舍的利用率、节约成本,往往采用集约化方式饲养生猪,但由于养殖密度大,极易增加生猪间互相咬尾,因此在管理生猪时,需采取科学的方式管理猪舍,注重分栏的合理性,一旦发现猪群中出现猪咬尾症生猪,及时加以隔离,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由猪咬尾症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苏子剑.猪咬尾症的病因与防治[J].福建畜牧兽医,2016,38(5):41-42.

[2]吕恒彬,管清文.猪咬尾症的防治建议分析与阐述[J].农技服务,2016,33(8):130.

[3]关红民.规模化猪场猪咬尾咬耳综合症的病因分析及防治[J].畜牧兽医杂志,2016,35(4):63-64,68.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