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蓉
下班回家,女儿达达邀请我一起阅读图画书,我欣然接受,因为每次陪伴她阅读,我都很享受,可以深入地去了解她的内心世界。
像往常一样,她靠在我肩旁,我津津有味地读着故事。我们会经常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对错,只有“可能”。
这次读的是《蚯蚓的日记》。“妈妈,蚯蚓爱吃报纸,上次你在网上下载的资料中可没这么说,明天试试吧。”“蚯蚓姐姐太爱臭美了,明明知道自己的头和屁股一模一样。蚯蚓妈妈爱自己的孩子,永远都不会认为她臭美,对吗?”“蚯蚓好像有点傻,同时遇到那么多人,犯得着说那么多声早安吗?说‘大家早安不就行了吗?”“我也想当画家、作家,如果有一天我的故事做成了小书,也会被翻译吗?”孩子总是带给我很多惊喜,对权威的质疑、对爱的感知、对生活的理解、对未来的期许,这也许就是儿童自己的哲学吧!
阅读完后,达达要我陪她一起去阳台上看看她饲养的蚯蚓。她很认真地盯着纸杯,“妈妈,蚯蚓是不是又躲在泥土里了?”她一边说着,一边用筷子翻动杯子里的泥土,看上去好像有点着急:“妈妈,蚯蚓跑了,它会去哪里?它不愿待在我们这里吗?它会不会摔死?”她在周围的地板寻找。“妈妈,那根线是蚯蚓吗?”她指着地板上的那根细长的“黑线”。走近细看,那根黑线上有很多线状的圈,“肯定是蚯蚓,它是不是被太阳晒死了?我讨厌太阳。是我没有照顾好它。”小家伙有些哽咽,很自责。嘴里不停地念叨:“我想它,我想它……”我不知怎么安慰她:“妈妈知道达达很伤心,要不明天我们再去找一条来好好喂养?”我试着转移她的注意力。“妈妈,我们把它埋起来吧?”孩子一边抹眼泪一边说,蹲在地上许久不肯站起来。一只小蚯蚓的死,在我们成人眼里看似微不足道,可是孩子却十分在乎,此时,我所能做的是静静地陪伴她,告诉孩子,很多东西一旦失去,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现实。
孩子決定记个日记,画了个太阳并在上面打了个叉,说蚯蚓肯定同她一样讨厌火辣辣的太阳,她还找来两个难过的贴纸贴在这篇日记上。小家伙告诉我,她打算明天再去挖蚯蚓,这次她可尝试用三种方法找蚯蚓,要给蚯蚓做个更舒适的家,白天把蚯蚓带到幼儿园,放在自然角,晚上再带回家,要好好照顾它。
听着她的计划,我想起了近一周陪伴她的点点滴滴:上周末带着她去小区找蚯蚓,她总担心泥土弄脏了衣服,让我发愁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太过于保守,以至于她不敢探索。第一天晚上她的10个问题让我被这个小小的思考者折服。第二天回家后和我兴致勃勃地聊起她和同伴关于蚯蚓的争论,并请我查阅资料以说服同伴,让我心里一阵窃喜。第三天晚上她漫不经心的观察态度让我对她的不专注有点动气。现在想想,这一切其实是把我的期许作为她种种行为的评价。孩子的成长有他们的规律,我们要做的是陪伴在她身边,适时引导,静待花开。
女儿提出今晚要和我一起睡。我答应了。她在床上抱住我说:“妈妈,我很想蚯蚓,你说它会知道吗?”“会的。”我一边摸着她的头说。
但愿,今夜那条可爱的蚯蚓在达达的梦里能和她尽情地游戏,倾听她的悄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