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丁丁+凌晶+韦江红
摘 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5年5月15日在来宾发生的雷雨大风过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华北槽、切变线、地面冷空气的共同影响下,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形成弓形回波东移影响来宾市,产生了大风天气。
关键词 低槽;切变线;强对流;大风;来宾市
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6.057
飑线是一条活跃的雷暴带,具有特强的雷达反射率因子,飑线中有时包含超级单体风暴,伴有中气旋和钩状回波等特征[1]。飑线过境时,常会出现风向突变、风速猛增、气温陡降、气压骤升等剧烈的天气变化,可以出现雷暴、暴雨、大风、冰雹、龙卷等强对流天气[2]。
2015年5月15日18:00—21:00,来宾市出现了一次飑线大风天气过程,同时伴有短时强降雨、雷暴等天气,具有突发性强、影响大等特点。实况表明,此次过程中,来宾多个乡镇出现17 m/s以上大风,其中,忻城古蓬18:06观测到18.9 m/s的大风,兴宾区迁江在18:42观测到最大风速为18.7 m/s的大风。本文通过分析此过程期间天气形势、探空资料、地面资料以及雷达资料等,希望找出有利于本地区对于飑线大风天气预报的一些思路及方法。
1 环流形势特征
500 hPa形势场上是亚洲中高纬地区为两槽一脊型。15日08:00,华北冷槽东移,引导地面冷空氣南下,同时高原东部有低槽东移,低槽位于贵州西部到云南东部一带,槽前有0~-1 dagpmd的负变高,槽后有明显的0~2 dagpm的正变高和-2~-4 ℃的负变温,这样的配置有利于低槽东移发展。
850 hPa图上,14日20:00,广西上空有明显的正变温。华南一带维持着风速大于12 m/s的西南急流,急流中心位于广西上空。15日08:00,随着冷空气南下,冷式切变线南压到贵州南部。15日20:00,切变线南压到桂北;16日08:00,切变线在桂北维持,此阶段来宾市强降雨持续,16日20:00,切变线继续南压到桂南,强降雨区也南移到桂南。
地面气压场上,15日,地面冷空气逐渐南下,锋后冷高压明显,冷空气前锋南压到贵州南部,广西处于锋前偏南气流里,气温大部在27~29 ℃,露点温度大部在23~24 ℃,高温高湿。15日17:00后,暖低压减弱南压,冷空气南下自北向南影响来宾市,强对流天气开始。
2 水汽条件
分析14日20:00—15日08:00强对流发生前河池TlogP图,可以看出,14日20:00温度露点差(T-Td)≤4 ℃的湿层主要集中在700 hPa以下,700 hPa以上层次的温度露点差(T-Td)几乎都≥8 ℃,呈现典型的上干下湿层结,使得低层蓄积了大量的位势不稳定能量,同时湿层浅薄也预示强对流天气以短时雷雨大风天气为主。15日08:00,湿层仍然位于700 hPa以下,但500 hPa以上层次温度露点差明显增大,基本都在20 ℃以上,上干下湿层结更加明显,如图1所示。
3 垂直风切变
分析河池站探空发现,14日20:00,0~6 km深层垂直风切变达到13.2 m/s,0~2 km浅层垂直风切变为6.82 m/s;15日08:00,0~6 km垂直风切变为11.61 m/s,由于低层风向转为东南风0~2 km风向切变明显加大,垂直风切变明显增加到10.39 m/s,达到中等量级,非常有利于飑线类风暴的产生。
4 不稳定能量的积聚
大气中不稳定能量的积聚是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必备条件之一。通过分析850 hPa等压面θse场,可以发现,在强对流发生前14日20:00,脊线在广西到湖北一带,呈西南—东北走向,广西上空θse大部大于345 K,中心位于广西,达到350 K。15日08:00,干冷空气(θse的小值区)已经到达贵州南部,贵州南部到桂西北一带为θse线的密集区,表明这一带的锋区很强。当强对流天气过后15日20:00,θse高湿区南压到桂南,θse密集区也南压到桂北,桂北θse强度减弱,表明了桂北积累的不稳定能量已经释放。
5 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分析5月15日17:00—23:00强对流期间柳州雷达反射率因子回波发现,15日17:00后,在河池境内的弓形回波向东南方向移动逐渐靠近来宾市。17时56分弓形回波从都安进入忻城,回波呈东北—西南走向,强度超过50 dBZ,18时26分弓形回波南段断开,分裂成多个西北—东南走向的回波带,回波带内回波强度减弱,18时44分,回波带合并强度明显增强,并形成一飑线,18时38分西部回波继续东移影响忻城东部到合山一线,合山出现短时强降雨及20 m/s以上大风,18时36分合山气象站极大风速25.4 m/s,同时东部回波在原地维持。19时14分,西部较强回波东移到兴宾区东北部,而东部回波在象州中北部地区加强,与西部回波合并,兴宾区中西部回波相对较弱。19时44分,回波向东南方向移动进入武宣,回波强度有所增加,强回波位于象州中部到武宣中部。20时44分,飑线回波完全移出来宾市。
在18:35—18:42,合山市及兴宾区西部部分地区出现大风天气,从1.5度及2.4度仰角速度图上分析,该地区有逆风区出现,说明此处辐合强烈,利于产生短时强降雨及大风天气。
6 结论与讨论
第一,2015年5月15日,来宾市雷雨大风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500 hPa高空槽、低层切变线、地面冷空气等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四儿,雷雨大风发生前期,层结呈现上干下湿、中高层较干,有利于下沉气流的形成,同时垂直风切变大,非常有利于飑线类风暴的产生。
第三,大气中不稳定能量的积聚是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必备条件之一。15日08:00,(θse500-θse850)为-21.1 K,K指数为38 ℃,SI指数为-3.5 ℃,CAPE值为1 620 J/kg,这表明在强对流发生前,大气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
第四,反射率因子图上,显示有弓形东移影响来宾市,回波东南侧反射率因子梯度大,强回波中心值大于50 dBZ,同时与弓形回波对应的径向速度图上显示有大风区,动量下穿造成地面大风。
参考文献
[1]张培昌,杜秉玉,戴铁丕.雷达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2]章国材.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