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英国特派记者 李应齐 ●本报驻英、德、法、美特约记者 纪双城 青木 姚蒙 侯健羽 ●柳玉鹏 ●本报记者 胡锦洋
“这是英国黑色的一天。”当地时间22日晚,英国曼彻斯特体育馆一场名为“危险女人”的音乐会现场,突如其来的爆炸夺走了二十几位刚刚还沉浸在音乐狂热中的年轻生命。据英国广播公司、路透社等多家媒体23日报道,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已通过消息媒体软件“Telegram”等渠道对外声称制造了曼彻斯特爆炸案。该起事件造成至少22人死亡,59人受伤。是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以来,英国发生的最严重一起恐怖袭击事件。上一次是“基地”组织遥控英国本土激进分子所为,这次恐袭背后的指使者显得“更为危险”。英国再次遭受恐袭后,多国领导人重申了“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的重要性。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致慰问电,对无辜遇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对伤者和遇难者家属表示诚挚的慰问,并强调“在这一艰难时刻,中国人民同英国人民坚定站在一起”。
IS“认领”演唱会恐袭
当地时间5月22日晚,美国新生代歌星爱莉安娜·格兰德在曼彻斯体育馆举办名为“危险女人”的巡回演唱会。这个曼彻斯特城内最大的体育馆能容纳2.1万人。22时35分左右,爱莉安娜谢幕完没几分钟,场内突然传来巨大的爆炸声,片刻沉寂后,场内尖叫声骤起,很多人开始惊恐地往外冲。有目击者表示,爆炸发生在主出口附近。
英国警方23日确认该起事件为恐怖袭击,已造成22人死亡,其中有儿童,另有至少59人受伤。警方一度表示,一名男子引爆“一个简易爆炸装置”并在爆炸中丧生,但调查仍在进行,以确定他是否是某个行动网络的一部分。据法新社报道,英国警方当天还在曼彻斯特南部地区抓捕了一名23岁的嫌疑人。有英国国家反恐人士表示,该起恐怖袭击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炸弹处理专家曾在附近的大教堂花园发现一个可疑装置,并进行控爆处理,但随后确认可疑物品只是被遗弃的衣物。
英国警方23日傍晚的最新消息称,曼彻斯特爆炸案一名嫌疑犯是22岁的萨尔曼·阿贝迪(SalmanAbedi)。据BBC消息,萨尔曼·阿贝迪出生在曼彻斯特,来自一个利比亚家庭。
23日仍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帖,寻找在音乐会后失去联系的亲人。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一个名叫妮可拉·特罗赫托娃的观众说,她进场时看到大家都没有经过金属探测门,也没人查他们的包,只是有人问是否带了水瓶,事实上等于没有任何安检措施。
事发后,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馆第一时间启动领保应急机制,据悉,目前尚未发现有中国公民伤亡。《环球时报》特约记者23日上午从伦敦赶到被重重警力把守的曼彻斯特。包括各路记者在内,当地警察严格限制人员靠近事发的体育场馆。有在周边酒店安置的观看过音乐会的15岁少年惊魂未定地表示:“事情来的太突然,不知道是在针对谁。”曼彻斯特当地人说,事发后警方反应很快,展开援救,但这之前政府不够作为,安检措施不力。还有人表示,恐怖袭击应与英国“脱欧”没有太大关系,选在美国总统特朗普访欧洲前实施袭击是想发出警告。还有人无奈地表示,不出所料,在“独狼式”袭击之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又出来“认领”恐袭,这不是单纯针对英国,而是针对所有西方国家。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23日对受害者表示“最深切的同情”。英国首相府当日降半旗表示哀悼。首相特雷莎·梅谴责这一“可怕的恐怖袭击”,并主持召开“眼镜蛇”紧急计划委员会会议,听取更多信息汇报。她还表示,这是针对毫无防御能力的年轻人进行的“无情恐怖袭击”,警方已知道这一单人作案人员的身份,但目前还不是对外公布的时候。内政部长安珀·路德称这是“一起野蛮的袭击,故意针对我们社会中最脆弱的人群——观看流行音乐会的年轻人和孩子们”,但恐怖分子制造分裂的企图不会成功。大曼彻斯特市市长安迪·伯纳姆谈到这次“邪恶的行动”时说:“这是曼彻斯特的恐怖之夜。我的心和失去至亲的家庭在一起。”
据报道,爱莉安娜取消了原定于25日在伦敦举行的演出,并发推文对恐袭表示遗憾,称“感到极为痛心”。据德国新闻电视台报道,爱莉安娜此次巡回演唱会首站是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接下来是英国、比利时、波兰、德国、瑞士和法国,此后还将前往拉丁美洲和亚洲演出。德国媒体认为,即使德国能确保场馆内部的安全检查,但外部的公共区域仍很难预防。
向“恶棍和失败者”宣战
恐怖袭击发生后,各国领导人纷纷表示哀悼,并谴责恐怖主义行径。据俄新社报道,俄总统普京当日致电英国首相时表示:“我们强烈谴责这种无耻和不人道的犯罪行为”,并表示愿意与英国发展双边与国际反恐合作。正在中东出访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伯利恒表示,“制造恐怖袭击的人都是恶棍和失败者”。法国总统马克龙告诉英国人:“让我们一起战斗,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巴黎市长甚至建议爱莉安娜不要取消在巴黎的演出,因为“这是对恐怖分子的最好回击”。
德国总理默克尔23日也表示出德英共同对抗“不人道攻击”的决心。德国《施瓦本日报》形容英国的曼彻斯特是个充满活力、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大都市,书写过工业革命的历史,在文化、体育、科研等领域很有名,诞生过许多知名乐队,对同性恋也非常开放。该报认为,英国有比德国等许多欧洲国家更全面的电子监控系统,也能充分利用美国等盟友的情报数据,但依旧没能百分之百地避免恐怖袭击。
“这是2005年7月伦敦地铁爆炸案以来,英国最严重的恐怖袭击。”美国《纽约时报》的报道称,这次袭击的受害者多数为十几岁的少女,时机选在6月英国即将举行大选之前。受袭击影响,包括英国保守党和工党在内的多个党派已宣布暂停选举活动。在社交网络上,有美国民众从英国恐袭联想到自身安全,要求限制移民入境,并称部分难民不感激收留他们的欧洲各国,反而产生反西方社会的情绪。《纽约时报》认为,互联网为恐怖组织招募提供了便利,那些落魄的青年很容易被恐怖组织网站引向极端化。
瑞士《每日导报》认为,这次自杀式袭击似乎是“独狼”行动,旨在引发新的恐惧情绪。奥地利《新闻报》23日称,伦敦、巴黎、布鲁塞尔、柏林,现在是曼彻斯特,恐怖分子的新战线拉得越来越长。
欧洲“恶性的螺旋式上升”
德国柏林欧洲政治学者米歇埃尔·舒米特23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曼彻斯特袭击案让人想到2015年11月的巴黎音乐会恐袭案,但前者针对的主要是青少年,后者是多人行动,且在外部也制造袭击。舒米特认为,欧洲频遭恐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来自外部,IS在中东的地盘越来越小,但其带来的恐怖病毒已蔓延至欧洲,并通过培训“独狼”伺机制造混乱;二是内部原因,即欧洲被各种危机缠身。
英媒评论称,一直以来,英国都面临着潜在的恐怖袭击威胁。英国《每日快报》透露说,英国输出的“圣战斗士”人数超过了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由于伊拉克、叙利亚局势的外溢效应,大批参加过“圣战”的武装人员回流至英国,对英国的国土安全构成巨大的隐患,他们伺机而动,随时准备制造爆炸和各类袭击事件。过去5年间,英国警方处理的涉恐调查不少于600起,2013年下半年至今,英国警方已遏制了至少15起直接针对英国的各类恐怖袭击图谋。今年3月,英国议会大厦发生恐袭事件,造成5人死亡,50多人受伤。英国反恐部门认为,英国正面临40年来最严重的恐袭威胁,在整个欧洲面临恐怖主义严峻挑战的情势下,英国也承担着重大压力。英国反恐专家分析表示,不少受极端思想影响的人员潜回英国,“独狼式”袭击的威胁正在英国增加。英国军情五处负责人安德鲁·派克此前对媒体强调,英国面临着来自恐怖势力的“现实而直接的威胁”,警方和情报工作人员竭尽全力,但也知道不可能阻止每一桩袭击阴谋。
有法国专家在BFM电视台节目中分析说,目前欧洲国家反恐形势严峻:一是大量中东地区难民涌入,边界控制与难民身份核实异常困难,恐怖分子有可能借机渗透;二是一些在欧洲土生土长的青少年被发展为恐怖分子,这让人防不胜防。欧洲国家要重新思考如何反恐,法国情报部门给可疑分子“打标签”的做法是可行的。
俄罗斯塔斯社23日援引俄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国防与安全委员会主席奥泽罗夫的话说:“尽管英国是第一个拒绝与俄情报系统展开合作的国家,但俄始终准备随时与英国分享情报。英情报机构应从中吸取教训,没有其他国家的帮助,反恐会有纰漏。”俄议会上院国防与安全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克林采维奇表示,恐怖分子能携带爆炸装置进入体育场馆,这直接证明英国警方存在的漏洞。俄媒认为,曼彻斯特一直是移民的天堂,每年有数千移民迁移到此,当地还设有多个难民中心,正是这些鱼龙混杂的外来人口给这座城市带来安全隐患。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恐怖分子选择在人员聚集的场合实施恐袭,对欧美国家冲击非常大,摧毁了欧美国家曾有的安全感。冯仲平认为,欧洲面临着经济困境、失业高企、暴恐多发这三大危机,目前还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现在民粹主义、排外情绪和暴恐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形成恶性的螺旋式上升。这次恐袭的受害者多是2000年左右出生的英国人,他们没有经历过之前“爱尔兰共和军”制造恐怖事件的年代。所以,恐怖袭击对这些年轻人的冲击会更大。另外,就是对外界感受而言,欧洲也变得不再安全,国外年轻人上大学和工作是否选择欧洲,也要考虑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