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会工作者的心理素养,是在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内在,相对稳定和具有发展功能的心理品质。个案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个案工作者助人服务能否成功进行的重要因素。应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枯竭应从社会工作者自身和社会制度层面两方面进行介入并展开具体策略。
关键词:自我察觉;心理健康;职业枯竭
一、定义
职业枯竭是心理枯竭的一种。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枯竭是由于工作性质及要求所引发的一种心理枯竭,主要表现为个社会工作者在高工作压力状态下,体验到一种身心疲惫的感觉,从而出现对工作价值和自我价值评价降低的现象。
二、问题的由来
(1)个体因素。自我觉察能力不足。戈尔曼博士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过著名的“软糖实验”,该实验结果证明,在实验中能够为了长远目标的孩子,在14年后的追踪研究中,明显比不能抗拒诱惑力的孩子在学习,品行上都有显著优秀的表现。他系统阐述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及表现,并把它概括为五种能力,其中包括自我觉察能力,指了解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和心理倾向,以及自己所具有的知觉能力。自我觉察,即当自己某种情绪刚一出现便能察觉,它是情绪智力的核心能力。一个人所具备的,是自我理解和心理领悟力的基础。若一个人不具有这种能力,就易听凭自己情绪任意摆布,以至于作出遗憾的事情。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句“认识你自己”,就说明了情绪智力的核心与实质。倘若一名个案工作者缺乏这种能够自我觉察能力,就会导致他将自身不受控制的情绪带到个案工作中去,影响案主的情绪及工作进程,更有甚者可能会滥用或误用工作中的权利,进而剥夺案主自我决定和成长和机会。
(2)社会因素。一是社会认知对社会工作者职业枯竭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外界对社工这个职业的不了解导致多数社工认为自己的工作不被认可,社会对社工的认知导致社工感觉不被了解、不受尊重。二是機构制度文化不足以增强内部凝聚力,很难让社工产生归属感、自豪感。三是工作环境经常收到打扰,不能达到和谐舒畅的标准,因此会影响社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角色困惑给社工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会工作者在组织中角色中面对外界各异的角色期待与角色冲突,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倦怠。五是社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间的过度常不能有效衔接,易产生受挫感,从而导致工作积极性的下降。六是目前社工领域福利待遇及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很难让社工产生成就感,难免导致职业枯竭。
三、对策与建议
(1)个人层面。首先,提高自我觉察能力需要个案工作者先提高自我认知,一个自我认知正向的人包括:认识和接纳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局限,面对自己的不断成长,有足够的能力处理自己的问题,也有能力帮助别人应付和处理问题,有自信。其次,面对和预防职业枯竭,个案工作者首先要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学科,制度知识,技术知识及经验知识。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了解,才会更加珍视已有的事物,懂得它来之不易,方能包容社会上的一系列不公平,不和谐。再者,树立个案工作者的专业态度:崇高的社会责任,丰富的人文情怀,勇敢的挑战精神。第四,培养作为一名优秀个案工作者的人格特质:积极面对自己的成长;注意身体健康;不断学习,积极进取;有丰富的社会常识和较强的社会生活能力,并有能力对人广泛的需要作出回应;能关注求助者整个人,从求助者的立场了解对方;真诚诚恳,如有需要,可自我袒露,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等。最后,学会自我情绪调控,保持稳定的心里状态,既要与“必要的痛苦”和平共处,又要善于忘记;建立自己的情绪疏导网络;情绪激动时,学会控制。保持良好的心境,微笑面对生活。不钻牛角尖,调整自己的预期值,注意劳逸结合。
(2)社会层面。首先,提高社会认知。加大普及社会工作相关知识,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等方式,提高相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对社会工作的统一认识,同时积极宣传社会工作的成功案例,以提高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可度。其次,进一步完善机构制度。对于各社工岗位应进行明确分工,同时积极联系相关督导加强学习与交流,同时完善监管与奖励机制,对每位社工的工作状况进行考察评估,并依据工作表现进行有效的奖惩。第三,改善工作环境。努力营造一个轻松舒畅的工作环境,建立属于各机构的充分体现团队意识和独特价值的内部文化,让每位社工各自发挥潜能,充分体现她们的自我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尽力避免角色困惑。机构要在社工和用人单位之间加强信息的沟通,并且做好社工的角色定位,避免让社工“边缘化”。第五,提高社工自身能力。一方面社工需要加强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与专业修养,另一方面要学习自我减压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压力的能力。最后,提高社工待遇水平。为社工提供与其能力和工作强度相匹配的薪酬和福利,这不仅能在物质上满足他们基本的生存需求,也是对他们工作表现得充分肯定。
三、小结
当我们今后走上社会工作者的岗位时,预防与正确应对职业枯竭应当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我们应积极培养社工的心理素养,通过自我调节,提高自我觉察能力,提升自我修养,树立专业态度,培养优秀的人格特质,学会自我情绪调控,增强社会支持等方式度过心理危机,展现一名社会工作者的素养与风采。
参考文献:
[1]黄晶晶.论社会工作者职业角色心里素养及其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41-42
[2]李茂强,薛清榕.职业倦怠对社会工作的影响[J].社会研究,2013:95-97
作者简介:
陈梦婷(1995~),女,汉族,安徽芜湖人,本科在读,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