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良
摘 要:社区文化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条件下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包含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社区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公众制度、文化环境等。社区文化是一个社区乃至一座城市各项建设的重要基石,加快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本文在阐述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意义和作用,剖析当前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到社区“送文化”、“种文化”注重什么,以及如何将“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初探加快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社区文化 建设 途径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261-02
社区文化是一个社区各项建设的重要基石,是一座城市文明的缩影。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一个民族文化素质高低。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统筹考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社区文化作为公共文化的一部分,其在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加快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在优质服务上下功夫。要把“送文化”和“种文化”有机结合,不断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它对社区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维护社区的稳定,促进人际和谐,推动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加快社区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以前看电影电视,打麻将扑克这类单一的文化活动,精神文化需求更趋多元化。全方位、多举措加快社区文化建设,不断丰富社区文化形式和内涵,是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2.加快社区文化建设是增强社区群众凝聚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区由小区和街道辖区内的学校、企业、机关团体等组成。由于居住地点、工作单位不同,社区群众之间很多都互不相识,更谈不上往来,这是当前较为普遍的现象。加快社区文化建设,让社区群众广泛参与到社区各项文化建设活动中,不断激发其归属感、荣誉感,有利于社区群众之间增进团结,形成凝聚力,从而促进和谐社区、和谐城市、和谐社会建设。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社区文化作为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配套设施建设、文化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各城市根据不同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社区文化建设整体呈良性发展的态势,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1.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有待规范和完善
在不同的城市社区走访调查发现,大多数社区的文化基础设施是较为完备的。但有些社区的图书室、文化活动场馆被租赁或占用,图书严重缺乏,文艺演出服装、道具残缺不全。在一些欠发达城市的社区,不仅没有专门的文化活动场所,甚至连临时性的文化活动场地的绿化、亮化、硬化“三化”工程都没有完善,更谈不上其他相关的配套设施齐全了。
2.社区文化内容的深度不够,形式较为单一
社区文化内容深度不够,活动形式单一,是很多社区普遍存在的现象。“吃完饭,找人打牌摸麻将;逢年过年调调狮耍耍龙,敲敲锣打打鼓,平时只见阿姨大妈跳跳广场舞”就是一些社区文化活动的真实写照。有些社区的文化活动表面开展得热热闹闹,但很多活动程式化,在活動内容的挖掘和拓展上下的功夫不足,深度和广度不够。
3.社区文化建设人才缺乏,队伍建设滞后
不同城市的社区之间,甚至同一城市的社区之间,其文化建设存在着较大差别。这固然与各地方的环境和条件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文化队伍建设有关。一些社区在人才的引进,以及社区内部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措施,导致人才缺乏,使得整个社区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直接影响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送”“种”结合是加快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2017年3月1日正式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规定:“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加快社区文化建设,要在软硬件设施上下功夫,就应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发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多渠道筹措资金,在不断完善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同时,强化服务理念,创新举措,将“送文化”和“种文化”有机结合,加快社区文化建设进程。
1.“送文化”,重在“精”“准”“新”
一是大力开展送精品文化进社区活动。精品文化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华,其中不乏古人以及当代社会精英对大自然、人生、社会的文化观察,蕴含着立身做人的深刻哲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幅经典的书画、一台流传千年脍炙人口的戏剧,不仅起到教育人、感染人、启迪人的作用,甚至会影响和改变人的一生。各级党委政府、文化部门以及社会文艺团体,在开展“送文化”进社区活动的时候,要力求精而不求多。通过送文化精品进社区,让社区群众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传递正能量。由桂林市桂剧团精心打造的原创桂剧《大儒还乡》,讲述的是清代名臣陈宏谋取道运河回桂林老家养老途中的所见所闻,演绎的一场天、地、君、亲的爱恨大碰撞。该剧对当前“如何为官,如何做人”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曾荣获多项国家级大奖,在桂林本地送剧下乡和到外省市演出时,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观众场场爆满。像《大儒还乡》这样的优秀剧,其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社区群众需要这样的好作品。
二是结合社区实际有的放矢。不同的社区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其优劣势各异,这就要求各级各部门“送文化”要有针对性。首先必须深入社区调查研究,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只有明白社区群众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社区文化建设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才能急社区所急,想社区所想。其次,要进行周密策划、精心准备、认真实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通过调查发现,一些机关单位或社会文化团体在不了解社区实际需要的情况下,花费很多人力物力,购置大批桌椅板凳、文化器材送到社区。但社区本来就有这类物品,造成存放困难,而急需的各类图书、演出服装却长期无法解决。有些部门耗时耗力准备了一场文艺演出,满怀激情下到社区演出时却观者寥寥,其原因是很多节目不久前已有其他文艺队伍在社区表演过;也发生过把精心排练的交响乐送到扶贫村,曲高和寡,反映不佳的尴尬。当然,没有找准社区群众和社区文化建设所盼所需,“送文化”的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三是与时俱进常送常新。首先是思想上要新。要紧跟时代步伐,了解文化建设特别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前沿动态,学习党中央新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握时代脉搏。其次是内容上要新。群众不仅仅希望送书送戏送电影,还有他们迫切需要的电子产品、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等。要结合新形势,因地制宜,精心编排新节目,准备新项目,及时把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声音传递到社区群众当中。其三是形式上要新。从过去的吹拉弹唱到现在的网络文化、草根文化等,力求形式新颖,不能一个模式一成不变。如桂林市的文化部门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召开后,将党中央的会议精神融入地方戏剧、曲艺形式,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渔鼓、山歌、快板、小品在社区进行演绎,推出了“全会精神有奖问答”、“全会精神知识多少擂台赛”等群众互动项目。由于形式新颖,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高涨,全会精神宣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种文化”,重在“引”“育”“创”
一是大力引进文化人才。人才是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是社会前进的源动力。社区文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可以是专职也可以是兼职。人才不仅要引得进,还要留得住,有发展。引得进,就是根据社区文化建设实际及将来的发展方向,制定和落实人才需求计划,通过公平公正的选拔措施,招聘到所需类型的人才。留得住,就是要落实相关的福利、待遇,制定可行的激励措施,让人才想干、肯干,干得安心。有发展,就是要把人才放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适合其发展的工作机制,落实培训提高技能的措施,让人才最大限度的发挥能量和作用。当社区人才在工作上做出突出贡献时,要大胆的将他们从社区选拔出来,推荐到上级部门加以锻炼,委以重任。只有不断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才能更好的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是培育群众性的社区文化队伍。社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社区群众是直接受益者,也是直接参与者。培育社区本土文化队伍,对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文化部门、社区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热心社区文化事业的骨干人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通过他们在社区中的影响力,发挥其传、帮、带的作用,从而促进社区文化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要把社区辖区内的机关单位、企业、学校等广泛组织发动起来,通过个人自荐和群众推荐等方式,将爱好相同、志趣相投的社区群众组建成不同类型的文化队伍。其三,要多管齐下对社区文化队伍进行业务辅导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同时多方搭建文化活动平台,通过开展广泛的文化活动,为社区文化队伍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增强队伍的凝聚力,以活动锻炼队伍,以活动促进队伍建设。
三是争创社区特色文化品牌。社区特色文化品牌,是社区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争创社区特色文化品牌,必须充分利用社区文化阵地,大力开展各项社区文化活动,以活动促品牌的形成,以品牌带动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平台作用,积极开展读书交流、征文比赛等各项文化活动,提高社区群众的文化素养;充分利用社区篮球场、乒乓球馆等体育场馆,大力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丰富社区群众业余生活;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演出场所,开展社区家庭卡拉OK赛、优秀歌手选拔赛、优秀文艺剧目展演等,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3.“送”“种”结合,重在“扶”“联”“融”
一是党委政府加强领导,职能部门帮扶,全社会共同参与。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社区文化建设各项工作,不断完善资金投入机制,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各部门建立和完善帮扶社区制度,完善各项业务管理制度和业绩考核制度,并监督其认真组织实施。各部门要落实责任制,各司其职,权责分明,切实把各项帮扶措施落到实处。文化部门不断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指导和资源输送,实施文化辅导员到社区进行定点帮扶制,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业务指导和辅导。文化辅导员的业绩要与社区群众的满意度挂钩,与年终的评优评先挂钩。此外,厂矿企业、社会团体、文化志愿者也要积极参与,着力对社区文化建设进行帮扶。各单位在帮扶过程中,要多倾听社区群众的声音,积极转变观念,从“要我扶”转变为“我要扶”,变被动为主动,切实为社区文化建设排忧解难。
二是互通互联,内联外学,构建社区文化建设网络。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广,人员多,要保持信息渠道畅通,强化沟通交流,共同解决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只有建立一个完善的、互通互联的社区文化建设网络,才能有效加快社区文化发展。要强化“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社区--社区文化队伍”的纵向互通,保持“社区文化队伍--社区--社会”的横向互联。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社区的联系,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学习其先进经验,取长补短,才能促进本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三是社区文化建设要与科学技术相融合。当今是一个文化与科技大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只有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才能推动社区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要不断完善社区的互联网设施、网络电视设施、电子阅览室、电子阅览屏等载体,着力构建现代化傳播体系,广泛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及时快捷的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先进文化理念、文化精髓和优秀的文艺剧目在社区广为流传。要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增强社区文化内容的表现力和文化形式的吸引力,多角度、多维度生动形象的展示和演绎文艺剧目,增强其对社区群众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欣赏效果和宣传效果。要倡导和鼓励社区广大群众积极学习科技,并将科技运用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形成社区文化建设与科学技术广泛融合的良好局面。
社区文化建设关乎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关乎社区优良风气和凝聚力的提升,关乎社会环境的稳定和谐。通过“送”“种”结合,加快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加强统筹,整合资源,创新方式和手段,实现社区文化供需的有效对接,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确保社区群众享受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更丰富,途径更便捷,质量更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王庆亮.什么是社区文化[D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