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峰+刘妮妮
摘 要: 作为中国历史上与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齐名,“魏晋玄学”被称为一种思想分期,在哲学史上被重新界定出来还是近代以后的事情。公认最早研究这段学术思想,将之定义为“魏晋玄学”当属著名哲学家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一书,开启研究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的先河。正如书中所言,名学对于玄学的产生,佛教对于中后期玄学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魏晋玄学论稿》 名学 佛教 产生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B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389-01
一、《魏晋玄学论稿》一书概况
汤用彤先生所著《魏晋玄学论稿》一书,作为近代以来第一次将“魏晋玄学”称为一段学术时期,并为之立传。此书原是由八篇论文和一篇讲演稿编成的,分别是《读<人物志>》、《言意之辨》、《魏晋玄学流别略论》、《王弼大衍义略释义》、《王弼之<周易>、<论语>新释》、《向郭义之庄周与孔子》、《谢灵运辩论宗书后》与《附录 魏晋玄学的发展》,可见汤先生研究魏晋玄学的基本思路与论断。从本书定稿和初稿对比来看,删减了初稿中《崇有》、《不真空》、《自然与名教》三篇。本书着力论及先秦名家以及两汉刑名之学对魏晋玄学的影响(如《读<人物志>》、《言意之辨》篇中),按照所写文章时间为序编排各章次序。《魏晋玄学论稿》作为研究魏晋玄学的必读书目,其中论及的“关于玄学与佛教的关系”,可参照汤先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书,可从本书中找到论稿中未提及的相关线索,研究魏晋玄学,最好两部书合看。
二、关于名学对玄学产生的影响
魏晋玄学受汉魏之际名学的影响不容置疑,《人物志》是汉魏仅存完整、流傳至今的名学思想集大成之作,从中可以看到先秦名、法、道、阴阳甚至儒家、墨家的思想痕迹。此书是在汉魏之际成书,故受到东汉经学和谶纬之学的影响。在《读<人物志>》篇末,先生仅指出《老子》对《人物志》的一些影响。先秦子学并非都直接影响玄学的产生和发展,但儒道名法对玄学产生是有直接影响的。但根本的、直接的应是两汉名学。《读<人物志>》篇,着重论及受法家的影响,对先秦名家则较少言及,却用大量篇幅写先秦、黄老道家的影响。本篇论及两汉经学(主要是《易》及《易纬》)对《人物志》的影响;分别论述了《人物志》的八个主要思想。
《言意之辨》次章,先生指出言意之辨起于释经,但经仅指儒经就值得商榷。适时早有佛经传入,也可说是诠释佛经;且《周易》《老子》《庄子》,谈玄的主要标的,并非仅是儒经。现在认为很重要的如欧阳建的《言尽意论》次章未提及。言意之辨起源汉魏之际的名学,但名学又受到先秦名家的影响,书中没有提及。当代著名哲学家牟宗三所著《才性与玄理》一书,对玄学受先秦名家、两汉名学的影响,分析的比较到位,从具体的抽象(先秦两汉名家)到抽象的抽象转化(玄学),《人物志》就是过度时期的产物。但牟先生显然把佛教对玄学的影响剥离了出去,这另当别论。汤先生所欠缺的名学对玄学的影响可以参见《才性与玄理》中‘名学与玄学篇。
三、关于佛教对中后期玄学的影响
佛教传入对玄学的产生有无影响?主流观点认为是无影响,但佛教对中后期玄学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佛经义理和多与玄学契合,异曲同工,可从佛教史,佛典的东传顺序分析对玄学的影响,做一次跨文化比较。在“言意之辨”章中,论及佛教教义对玄学的影响,如“佛家善权方便”“法华权敎,般若方便”。需指出的是,佛家所言“方便”具体是指大乘法华一系喜谈方便之法门,法华一系虽与般若一系有诸多理论相似,但般若一系主要针对小乘佛教(主要是大众部之说一切有部的)“有见”;般若一系主要喜谈“万法皆空”,但法华一系在谈“空”同时讲“方便之法门”,认为佛教中“声闻、缘觉和菩萨”三乘区分只是佛的权宜之计,将统一于“佛乘”。般若一系在大乘佛教国家尤其中国影响最大,特别是般若中观学派。般若、华严、法华三系融合是在唐宋以后,魏晋时期他们还是差别分明的。“言意之辨”章,说到“华人融合中、印之学,其方法随时代变迁,唐以后为明心见性,隋唐为判教。”判教隋唐以前都有,只是到了隋唐大乘八宗出现后更加活跃。
在《言意之辨》章末,佛教传入、佛典翻译,由最初“格义”方式将佛经从梵文等译成中文,再到后期反对这一方式。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受玄学“言尽意”和“言不尽意”思想影响。参阅佛教史发展历程及佛教诸多名相,就会发现佛教同玄学有许多本质上的相通之处,故佛教才能借着玄学的外衣快速传入中土。在《言意之辨》章中,多次引到僧肇的著作,却未指出僧肇及其《肇论》对魏晋玄学的影响,有点美中不足。《魏晋玄学》初稿中收录一篇《不真空论》,未收到定稿中,只是在《魏晋玄学源流略别》篇中小篇幅描述。在《魏晋玄学流别略论》篇中论述王弼、向郭(值向秀、郭象)、心无、不真空(指僧肇)四家,分而论之时只是论述了前两家。可能汤先生认为佛玄合流,后期玄学逐渐以谈佛为主,玄学逐渐被佛学所替代。任继愈所编《汉唐佛教论文集》说:“佛教大乘空宗谈‘空即本体论的主要论著,而《涅槃经》则是谈‘心性问题的主要经典。”当然在本体论和心性论之间,《中论》及《涅槃经》都有涉及,只是前者谈空(本体)多,后者谈心性多些。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从两汉的宇宙论向本体论转化,转化为抽象思辨重要时期,起源于王弼。佛教思想对后期玄学的更加深入影响汤先生没有言及。佛教谈空的本体论和玄学的本体论究竟做何关系。要读懂大乘空宗众多典籍,当然需要对魏晋玄学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同样,在这种过程中,“格义”与“反格义”的问题也还是值得关注的(可参见“‘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诠释为例”一文,刘笑敢主编《中国哲学与文化》(第一辑))。
参考文献
[1]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
[2]牟宗三.才性与玄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姚卫群.佛学概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2版.
[4]汤一介.魏晋玄学论讲义[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6年1月版.
[5]任继愈编.汉唐佛教论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梁)僧祐.出三藏记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作者简介:刘建峰,(1985-)男,汉族,现就职于中共深圳市坪山区委宣传部。
刘妮妮,(1986-),女,汉族,现为陕西省兴平市桑镇第一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