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体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水利工程在农业建设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发展农村水利是极其重要的。水利体制建设包括方方面面,尤其是对于水利工程的管理,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整体。水利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项目生命周期中将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建管结合、无缝交接 ,对于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以及水利工程功能的充分发挥都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水利工程;农村水利;建管结合
自从“十二五”以来,全国水利建设投资规模连年增长,投资總量、建设规模、中央资金支持规模有了一个巨大的突破,尤其以云南省位列前列。5年共完成水利建设总投资近1450亿元,超出规划目标115%,是“十一五”期间的3.5倍;省级安排水利投资450多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4.5倍。累计新开工重点水源工程超过200座。全省新增蓄水库容21.69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26亿立方米,先后建立了水权分配、水价形成、节水激励、工程建设管护、社会参与等制度、办法。但设施管护仍需强化。
在水利建设中,需要建设单位和管理运行单位密切配合,各司其职。管理运行单位需要组织合理的管理需求,而设计单位要根据管理需求制定出合理的计划。
对于建管结合的主要模式,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出资方委托专业项目管理单位作为项目法人,负责组织成立项目管理处,下设若干专业部门,运行管理单位人员在工程建设初期按需布置在各部门,参与工程设计、招投标、设备采购、建设实施、工程验收、后评价等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建设管理工作。“建管结合”管理模式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诞生的一种新事物,是体现用户方意志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建管结合”这一新模式也会在将来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中不断完善,发挥其更大的效用。所以对于建管结合应该分以下几步:
1、农田水利改革发展要更多的发挥市场的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与管理,实现供给侧结构改革,其关键所在是让项目投资者和工程运营者有利可图。
现今,我国大部分省市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已采用“建”“管”的投资模式,但在工程建设期间,工程管理单位不参与或较少地参与工程建设的设计、实施过程,只在工程完工后由建设方整体移交管理单位。这种建管分离的模式往往造成工程移交后工程使用条件与管理单位的要求有差距,随之带来的是技术改造项目多、持续时间长、难度大,投入资金较多,影响工程运行和效益的发挥。工程建设和工程管理虽是水利工程的两个不同阶段,但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运行管理单位的需要,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工程建设过程涉及许多工程管理问题,工程管理方面的问题需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有效解决。
2、应该在建管结合“对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实行“管理模式的实践总结。在实行“建管结合”管理模式中,管理单位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工程建设是关键,建管并重、建管结合,为工程建成后投入运行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可行性研究阶段建管结合。通过对与项目相关的各方面进行调查分析,论证,对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和评价,进而评价经济上的盈利性和合理性,项目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建设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3、应注意在建管结合”模式应用效果产生技术经济效益。采用“建管结合”模式,使管理单位在工程设计实施阶段,就对建设过程中发现的设计缺陷提出修改建议,这无疑大大减少了工程及设备接管后的改造工作,设备管理实现了一次性到位,接管后没有必要进行大的设备项目改造,这将使生产成本大为降低。
4、在建管结合模式中应该注意建管结合模式比以往临时组建的指挥部有明显的优势,专业的项目管理单位会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和先进的管理手段,能够有限的控制工程的进度和质量。管理理运行单位在工程前期和实施阶段,充分发挥自身在工程管理和工程协调方面的优势,在完善工程管理设施、安全监测设施和优化建筑布局等方面,结合今后管理运行的需要,提出合理化建议。管理运行单位与当地社区群众和政府部门,如电力、环保和消防等部门联系较多,在建设管理过程中,适合协调工程外部关系。要充分发挥建管结合各方的优势,处理好建设和管理双方的关系,避免发生不信任和相互扯皮现象。并且项目管理经费要合理分配,使权利平等分配。
农村水利体制改革——建管结合模式,“建管结合”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建设与管理单位各方优势,调动其积极性,是一种管理观念的创新。“建管结合”对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完善工程性能、提高技术水平、发挥工程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它能保证工程顺利验收、交接,为运行管理单位培养技术人才、节约今后技改投资,综合效益显著。“建管结合模式”还处于发展之中,应结合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而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使其适应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发展需要,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对于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板栗镇水务站来说,近年来,生态环境有很大的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全市粮食及其他作物产量出现了稳中有升、持续增长的可喜态势。 鼓舞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经济的完善,政府职能的转变,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以及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加快推进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侯小峰《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4)
[2]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1991.3-307
[3]胡安炎、张学真.论水资源的发展,水文水资源,2001.22(2):1-3
(作者单位: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板栗镇水利电力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