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锥、杉木混交造林经营效果分析

2017-05-22 23:05陈水珍
中国绿色画报 2017年4期

陈水珍

[摘要]:采用红锥、杉木混交造林的经营方式,是提高造林效果的可行思路,本文根据当地造林试验结果,对红锥、杉木混交造林的效果进行分析,验证了混交造林的实用性。

[關键词]:混交造林 造林效果 红锥林 杉木林

[引言]:红锥与杉木均属我国南方较为常见的用材树种,均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其中,红锥属常绿阔叶乔木,生长快,对环境适应性强,病虫害少,落叶丰富,具有十分良好的改土效果[1]。而杉木落叶少,叶片养分低,分解缓慢等特性使单一的纯杉木林栽植变得越来越低效。利用红锥改善土壤环境的特性,与杉木混交造林,是解决杉木造林效率低下的重要思路[2]。

1、试验地概述

为了对红锥、杉木混交造林的效果进行验证,笔者选取了广东省西江林业局通门林场峰界工区17~2小班的试验林作研究对象。试验林位于东经111°24′~111°34′,北纬22°55′~23°06′,年平均温度22℃,年降雨量1600mm,总面积6.9hm2,土壤为沙页岩和花岗岩发育而成的赤红壤,土层深厚肥沃。

2、造林方法

试验地前茬为杉树,采伐后免炼山、挖芒头、砍除藤杂、清带1.5m,在带上打明穴,穴规格:50×50×40cm,株行距200×250cm (1995株/hm2),回表土至半穴,每穴施入0.5kg钙镁磷肥与穴中土壤搅拌均匀,沤穴至2013年3月初造林。

2.1纯红锥林

试区面积2.2hm2,全部栽植红锥,栽植时回填表土然后提苗并压实使苗木根系与土壤充分结合且根系舒畅。

2.2纯杉木林

试区面积2.4hm2,全部栽植杉树,栽植流程与纯红锥林相同。

2.3红锥、杉木混交林

试区面积2.3hm2,采用红锥与杉木隔株品字型混交栽植的方式。株行距、穴规格以及栽植流程均与纯红锥林相同。将试区内的树穴隔株分为A穴与B穴,其中A穴栽植红锥,B穴栽植杉木,形成品字型的混交方式(详见示意图)。

造林后,对试区进行定期除草、施肥管护。连续抚育三年,分别在每年的5月底前与9月初进行全铲抚育。造林后第二、第三年分别在第一次抚育后的6月施复合肥500kg/hm2和1000kg/hm2。

3、造林效果表现

3.1林木存活率

在造林后次年3月,进行林木存活率调查统计。试区林木存活率如表1所示:

3.2林木生长环境与生长效果

在造林后的第五年,进行林木生长环境与生长效果的调查。首先,对土壤环境温度、湿度的检测,在每片试区内随机均匀选5个检测点,取5个点检测所得的平均值。其次,对试区林木生长效果的调查,以土壤环境检测所选的5个点为圆心,以20m为半径,进行每木调查,每片试区林木生长情况取其5个点内统计数值的平均数。详见表2:

4、效果分析

4.1存活率分析

从表1可看出,试区在造林第二年的存活率有着一定差异,纯杉木林的存活率最低,为96.2%,而红锥、杉木混交林的存活率达99%以上。出现这一现象,与杉木的生长习性有着较大关系,杉木最适宜生长于18℃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的环境中,而试验地的三月,相对湿度偏低,一定程度上影响杉木幼苗的成活。而在红锥阔叶的蒸腾作用下,相对湿度得到改善,有利于杉木幼苗的成活。

4.2生长环境与生长效果分析

造林第5年,纯红锥林、纯杉木林以及红锥杉木混交林的环境条件与生长效果均有了较为显著的差异。从表2看出,红锥、杉木混交林的温度为19.5℃,相对湿度为81.1%,十分适合红锥、杉木的共同生长。对土壤环境的改善效果,比造林初期更为显著。调查还发现,红锥、杉木混交林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均略大于纯红锥林与纯杉木林,表明其生长状况更加良好。红锥显著的蒸腾作用增大了相对湿度,而易于分解的落叶则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养分,间接为杉木的生长提供了优良条件。混交林中红锥较大的冠幅形成了一定的保温、保湿效果,与杉木共同协调生长,更优于纯红锥林与纯杉木林。

4.3效果总结

传统单一的纯树种造林,不利于林木的持续协调生长,并导致土壤肥力的衰退,特别是纯杉木林,经过多代人工造林周期后,肥力严重不足,造林效率大幅降低[3]。采用红锥、杉木混交造林,充分利用两树种的习性获得互补效果[4]。而本文的研究数据也表明,红锥、杉木混交造林具有实践意义,可在造林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松海,蒋军林,吴敏等.29年生红锥人工林经济效益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6,47(6):984-988.

[2] 明安刚,刘世荣,莫慧华等.南亚热带红锥、杉木纯林与混交林碳贮量比较[J].生态学报,2016,36(1):244-251..

[3] 蔡玲,黄艳,吴幼媚等.广西杉木良种组培容器苗移栽和施肥技术[J].西部林业科学,2016,45(6):156-160.

[4] 蔡长福.红锥与杉木混交造林初期生长情况的调查分析[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7(3):103-10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