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莹+张宏
摘要:阐述了彰武县国有林场2010—2015年国家级公益林监测数据成果,对比分析了近6年的监测结果,得出了国家级公益林林分生长健康,生长状况良好的结论。
关键词:林场;国家级公益林;资源监测;分析;评价
1 基本情况
彰武县国有森林资源大多分布在生态重要区位及生态脆弱带,构成了彰武县生态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彰武县境内共有5个国有林场,下辖15个工区,资源分布在23个乡镇,125个村。总经营面积31282.7hm2,活立木总蓄积793834 m3,其中,有林地面积18451.7 hm2,活立木总蓄积506790.7.5m3。占总经营面积的60%。国家级公益林面积19593.7 hm2,占总经营面积的62.6%。
3 资源监测内容及监测样本组成
2015年对本县境内五个国有林场国家级公益林资源面积、权属、林种、起源、龄组、森林生长量和消耗量进行调查,并对森林生态功能等进行综合评价。
4 资源监测成果
4.1 地类现状
监测区内国家级公益林面积55.3 hm2,总蓄积7562.8 m3。有林地面积55.3 hm2,蓄积7562.8 m3,所占比例100%。
4.2 林木权属结构
按林木所有权划分为部门国有、个人、合作、集体(包含乡有、村有和组有)、林业系统国有和无权属(指无立木林地和宜林地)。林业系统国有面积55.3 hm2,蓄积7562.8 m3,所占比例100%。
4.3 林种结构
监测区内国家级公益林总面积55.3 hm2,总蓄积7562.8 m3。其中:防护林面积55.3 hm2,蓄积7562.8 m3,所占比例100%。
4.4 龄组结构
监测区内国家级公益林林分总面积55.3 hm2,蓄积7562.8 m3。其中:成熟林面积55.3 hm2,蓄积7562.8 m3,所占比例100%。
4.5 起源结构
监测区内国家级公益林林分中人工林面积55.3 hm2,蓄积7562.8 m3,所占比例100%。
4.6 林分郁闭度
监测区内国家级公益林林分面积55.3 hm2,平均郁闭度按全部样本面积加权平均为0.6。其中:郁闭度在0.5-0.7之间的面积为50.1 hm2,占90.6%。
4.7 生态指标
本次国家级公益林的生态状况监测主要以森林生态功能等级、森林健康度等级和土壤侵蚀强度这三个方面为主,用来评价监测区国家级公益林的生态状况。
4.7.1 森林生态功能等级
本次国家级公益林监测样本中,森林生态功能Ⅱ级(较好)面积为20.1 hm2,占监测区国家级公益林面积的36.3%;森林生态功能Ⅲ级面积为35.2 hm2,占监测区国家级公益林面积的63.7%。
4.7.2 森林健康度
国家级公益林森林小班样本中,健康度等级Ⅰ级(健康)面积35.2 hm2,占总森林面积的63.7%;Ⅱ级(亚健康)面积20.1 hm2,占总森林面积的36.3%。
4.7.3 土壤侵蚀强度
监测区内有发生轻微土壤侵蚀(Ⅰ级)面积55.3 hm2,占监测区总面积的100%。
5 资源监测结果
2015年,国有林场国家级公益林面积19593.7hm2,总蓄积量507380.8m3。监测区内国家级公益林面积55.3hm2,总蓄积7562.8 m3,林种为防护林,林龄为成熟林,郁闭度在0.5-0.7之间;森林生态功能Ⅱ级(较好)且健康度等级Ⅰ级(健康)面积20.1 hm2,占监测区国家级公益林面积的36.3%,森林生态功能Ⅲ级且健康等级为Ⅱ级(亚健康)面积35.2hm2,占监测区国家级公益林面积的63.7%;监测区内有发生轻微土壤侵蚀(Ⅰ级)情况。
6动态分析
国家级公益林监测自2010年开始,六年来通过资源监测数据对比看出,国家级公益林蓄积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2014年至2015年期间,蓄积量由2014年的8193.7 m3负增加到现在的7562.8m3,负增长率7.7%,蓄积量下降是因为我地区在2015年春季遭受到自然风灾形成的。大风使得监测地内的树木折断很多,损失严重。除去自然灾害原因外,我县国家级公益林管护效果明显,国家级公益林面积、森林生态功能、森林健康等级、土壤侵蚀强度等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7 总体评价
通过资源监测结果综合来看,彰武县国家公益林监测区内林地状况良好,林分生长健康,森林蓄积有所增加。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效果明显,起到了积极的生态防护作用。但是,林木已近成熟林,生长空间较小,森林生态功能等级较差,在下一步工作中要加大投入,完善补偿机制;科学管理指导,依法管理森林;加強管护,完善体制保障;提高人员素质,强化林业队伍;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觉悟;使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