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秋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就业,进而造成了低素质劳动力供给和高素质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因而促使农村劳动力提高就业能力,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逐渐成为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在分析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与对策。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一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高,就业竞争能力较弱。目前我乡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技术素质偏低。三是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加大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的成本。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对人员素质需要的较高。
2.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所谓的城乡二元结构主要就是指乡村经济社会与城市经济社会再各自独立的体系中发展,没有内在的联系。城乡二元结构不单是在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经济等方面得到体现,还表现在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行为方式和内心思想等精神层面。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矛盾就是农民无法较快的被城市所完全接纳,在城市生活中无法融入到城市社会生活之中,在城市一直被称之为农民工,很多到城市务工的农民,在城市中没有归属感,都是抱有攒到钱就返乡生活的心态,这样就明显延缓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规模。
3.大部分农民工收入低,生活水平相对较差
农民工相对与城市居民的收入较低,尽管在城市务工比在农村务农的收入高,但是横向比较城市居民的收入,农民工的收入较低。收入水平决定生活水平,由于收入较低,他们的日常生活非常节俭,除了生活的必需品消费外,用于其他消费的费用非常少;住宿条件也较差,多在工棚或多人合租;另外,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单调,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因为身在大城市而变得丰富多彩。
二、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的解决对策
1.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教育水平和农民素质
我国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并统筹城乡教育,促使农村和城镇的培训和教育协调发展,同时积极主动地服务于新增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培养新型农民。而增加农村教育资金投入是最核心的内容,以确保农村教育的教学质量和经费来源,促使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农村基础教育在提高农民素质方面起着全面性、基础性及先导性作用。因此,应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力度,进而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提供文化基础。这就需要全面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以根据相关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女享受平等的城市教育资源,同时还要在农村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但由于教育结构不合理,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
2.合理调整农业结构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从当地经济建设入手,根据当地实际状况,把握发展机遇与市场动向,发展农业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产品知名品牌发展,进而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因此,当地政府应合理规划各产业发展,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农业发展为重点,在此基础上,协调发展第一、二、三产业。
3.完善“市民化”政策
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按照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循序渐进、集约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城镇化,使城乡“二元结构”得以改变,增强城镇的人口承载力。在“市民化”政策方面,当地政府应从就业服務工作、居住条件改善、社区管理、子女教育、基本服务等方面入手,解决农村进城落户问题。此外,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住房保障,给予住房优惠,并统一全省义务教育费用,扶持民办教育,统一管理城镇居民、农民工子女,使其享受市民政策。
4.开展培训,提升技能。把加快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作为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创业的重要手段来抓,始终按照“实用、实效、实际”和“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充分利用政策扶持,大力开展“三大培训工程”。目前,我乡已初步形成了“政府、培训机构提供培训、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的一体化培训格局。一是打破地域界限,积极推进培训产业化进程。二是加强与部门间的联合,由乡农、林等部门分工协作,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致富技能培训。同时为方便农牧民,切实减轻农牧民经济负担,开展“送培训、送技能下乡”活动,深入各村组,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三是为鼓励和扶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大力开展创业培训。
(作者单位:157600黑龙江省林口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