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相景
摘要:大豆菌核病是真菌病害。危害的真菌核盘菌,属于子囊菌亚门。最初茎秆上生有褐色病斑,以后病斑上长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后变黑色颗粒(菌核)。大豆菌核病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大豆成株期。最早出现在主茎下部的分枝处,形成水渍状病斑,形状不规则,病斑向上、下扩展,呈浅褐色或近白色,后期病斑环绕茎部,使病部以上茎叶干枯,病株容易倒伏。发病部位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變黑色,类似鼠粪,为病菌的菌核,很容易脱落。纵剖病秆,中空,可见黑色圆柱形菌核。干燥条件下病株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似乱麻。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称苗枯。叶片、豆荚染病形成叶腐和荚腐。病菌依靠菌核过冬,它散落在土壤中、病残体上或混在种子间。春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成为田间初侵染源。子囊孢子随风、雨传播,雨量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重迎茬或前茬向日葵,地势低洼,密度过大或长势过盛使田间郁闭的大豆田发病严重,7、8月份降雨多的年份发病重。
关键词:大豆;菌核病;发生;防治
1.侵染循环
病原真菌以在土壤中和混在种子间的菌核越冬,种子亦可带病。病原菌通过伤口或角质层侵入寄之,衰老叶片,凋萎的花及纤弱的茎最易侵染。越冬后的菌核,环境适宜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为侵染源,菌核在土壤中可存两年,但在潮湿土壤中存活时间短。初次侵染引起发病后,病害扩大再侵染可能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由病株接触而相互感染,另一种方式是病叶或其他染病部分落干大豆茎的分枝处而引起发病。向日葵等作物的菌核病与大豆菌核属同一种病菌,可以互相侵染。此病以混杂在种子里的菌核、茎秆内的菌核越冬,第2年发病侵染。菌核在土壤中可以存活2年。
2.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地上部,苗期、成株均可发病,花期受害重,产生苗枯、叶腐、茎腐、荚腐等症。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表皮撕裂状。叶片染病始于植株下部,初叶面生暗绿色水浸状斑,后扩展为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中心灰褐色,四周暗褐色,外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亦生白色菌丝,叶片腐烂脱落。茎秆染病多从主茎中下部分权处开始,病部水浸状,后褪为浅褐色至近白色,病斑形状不规则,常环绕茎部向上、下扩展,致病部以上枯死或倒折。湿度大时在菌丝处形成黑色菌核。病茎髓部变空,菌核充塞其中。干燥条件下茎皮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似乱麻,严重的全株枯死,颗粒不收。豆荚染病现水浸状不规则病斑,荚内、外均可形成较茎内菌核稍小的菌核,多不能结实。
3.发生原因
主要是受耕作制度、地势及气候因素影响。病菌以菌核在土壤里或混杂在种子内、病残体中越冬。菌核抗逆性强,可耐40摄氏度的低温,产生菌核的温度范围在5℃—30℃之间,最适温度15℃—25℃,相对湿度在70%—80%过左右,可存活两年以上。在7—8月开花、结荚期如气温适宜,降雨后湿度为80%以上,也有利于菌核病的发生。地势低洼,施用氮肥过多,大豆生长茂密,通风不良,均能促进大豆菌核病的发生。
4.防治方法
4.1选用优良品种在无病田留种,选用无病种子播种,或选用株型紧凑、尖叶或叶片上举、通风透光性能好的耐病品种。
4.2加强长期和短期测报以正确估计本年度发病程度,并据此确定合理种植结构。
及时排水,降低豆田湿度,避免施氮肥过多,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发生严重地块后,豆秆要就地烧毁,实行秋季深翻,使遗留在土壤表层的菌核、病株残体埋入土下腐烂死亡。
4.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多· 硫悬浮剂600~7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6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2.5%治萎灵水剂500倍液、40%治萎灵粉剂1000倍液、50%复方菌核净1000倍液,此外,每667平方米施用真菌王肥200ml与50%防霉宝(多菌灵盐酸盐)600g,对水60L于初花末期或发病初期喷洒,防效优异。或选择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量1500克,对水喷雾;4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量1500克,对水喷雾;25%施保克乳油,每公顷1050毫升,对水喷雾。一般于发病初期防治一次,7~10天后再喷一次,但一定要喷得均匀周到,才能得较好效果。
(作者单位:164022黑龙江省红星农场)